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红色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贝贝
编辑| 小江
他被称为离诺贝尔奖最近的华人学者,曾获得美国的三个国家级院士职称,还被哈佛大学聘请为终身教授。
作为国内外知名学者的谢晓亮,在顶峰时期弃美回国,如今任职北大。
那么,他的身上都有哪些传奇的故事呢?他又在学术方面有着什么样的成就呢?
学业之路一片光明
1962年出生于北京的谢晓亮,注定有着不平凡的生活。
他的父母都是北京大学化学系的教授,因此谢晓亮从小就接受了知识教育,在别人还在识字玩耍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用材料搭建模型了。
受到父母影响的谢晓亮对化学物理等学科有很浓厚的兴趣,他不仅在理论知识方面保持着很好的成绩,同时也注重实践探索。
平时完成了作业后,他就会一个人坐在那搭建模型做科学实验。
虽然最初都是很基础的实验,但父母十分重视,他们认为谢晓亮既然有这方面的兴趣,那么就要好好培养才行,因此会对他进行引导和培养。
谢晓亮在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附属中学,学校里面人才辈出,谢晓亮和优秀的人进行交流学习,获得了很大的提升。
高考时他通过自学的方式进入了北京大学,在报考专业时选择了最感兴趣的化学。
谢晓亮一直以来都对光电很感兴趣,在常人眼里这可能是正常的现象,可他却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虽然谢晓亮的实践能力很强,可他在进入大学后的专业课程知识很是薄弱,因此在第一学期结束后,他的成绩排到了中下游。
这对向来都是追求卓越的谢晓亮来说是个打击,于是他经常趁着课余时间去旁听理科类专业的课程。
每天一大早就去图书馆里学习,那一段时间里,谢晓亮把图书馆当成宿舍,几乎所有时间都花在了阅读资料上。
他这么刻苦的精神让不少同学印象深刻,大家都觉得他每天的时间似乎是别人的两倍,甚至以为他有个双胞胎弟弟,要不然一个人怎么可能同时干这么多事。
从同学们的印象中就可以看出,谢晓亮读书的时候是十分刻苦的。
而他不仅专注于化学学习,还在物理和生物方面也有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论文并想在计算机领域获得突破来促进化学实验。
在大学毕业时他不仅取得了化学学位,还获得了数学与物理两个学位,甚至还研发了一套专门用于开展化学实验的电脑程序。
这种卓越的成就让他成为了学校里的名人,可谢晓亮却依旧保持着谦虚的求学态度,因为他知道这些成就的背后是无数的心血换来的。
在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谢晓亮有着光明的前途,在众多的选择中他打算继续学习,所以在北大攻读硕士学位。
获得卓越成就
可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科研环境还是比较落后的,一方面是资金和设备不到位,更重要的是理论技术水平落后,多个领域的理论研究都处于空白。
在这样的环境下,谢晓亮就面临着选择,是留在这里还是出国接受更先进的理论研究。
从小就在北京长大的他没有出国的想法,离开家乡到异国他乡求学绝非易事,因此他陷入了沉思。
但科学无国界,出国学习之后可以再回来,而且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出去之后肯定能获得更大的成就。
于是在1985年他接受了学校的安排,前往了美国加州大学继续攻读。
都说是金子到哪都会发光,谢晓亮在美国读书期间凭借着出色的成绩和在学术方面独特的见解,获得了教授的重视和青睐。
在学习期间,教授都对他另眼相看并把毕生所学都传授给了谢晓亮。
而他在更加系统的学习后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并在教授的指导下发表了多篇论文。
最后他还以专业第一的成绩顺利毕业,随后前往了美国太平洋国家实验室。
谢晓亮是其成立以来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科学家,这打破了当时对大陆科学家所持有的偏见。
很多人都以为我们只知道刻板的对知识点进行记忆,而不懂的研究和创新,可谢晓亮去到后却惊艳了众人,甚至不少下属经常向他询问难题。
在太平洋实验室的几年时间里,他的知识能力得到了发挥,并且得到了美国不少绝密的科研项目。
要知道这些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知识,轻易不会传出去,可他们却愿意把科研项目交到谢晓亮手里,足以可见他的能力十分出众。
当时的谢晓亮致力于研究唐氏综合征,这是一种由染色体异常引发的遗传病。
这种疾病困扰着无数的家庭,患有该病的婴儿可能在出生后就会夭折,即使存活下来智力等各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
而谢晓亮就是对其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意义十分重大,因此他获得了阿尔伯尼生物医学奖。
这个奖的含金量很高,获得过该荣誉的人大部分都取得了诺贝尔奖项,因此不少人把他称为离诺贝尔奖最近的华人科学家。
对于这一成就谢晓亮认为,他在医学上的突破促进了人们生命健康,这是最重要的。
取得了成就的谢晓亮作为不可多得的人才,自然受到了美国官方的重视,于是便主动下拨科研经费,希望他能为美国效力促进科研事业取得更大的成功。
此时的哈佛大学还向谢晓亮投来了橄榄枝,除了很好的待遇和环境外,还给了他终身教授的聘书。
可此时的谢晓亮已经学有所成,他有了回国的想法。
之前出国是因为国内的科研环境各方面比较落后,如今谢晓亮学有所成到了报答祖国的时候了。
因此自从博士毕业后,谢晓亮就开始关注国内的科研成果和发展状况,可此时的他正在理论研究多方面进行攻克,回国时不太现实的。
可如今国家在改革开放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之前早已不同,因此谢晓亮直接拒绝了美国提供的优越条件,毅然决然的回到了祖国。
回到母校任教
我国对于知识分子十分的看重,在谢晓亮回国后,作为母校的北京大学直接发来了聘书,于是他在北大任教。
基础科学研究、技术研究和医学研究这三大领域是谢晓亮的研究对象,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他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就和突破。
2018年回国的谢晓亮56岁,这对于科学家来说正值壮年,还有无限的可能。
在北大任教期间他带着科研团队进行突破,这样的日子让谢晓亮感到安心,他表示这里是他的启蒙之地,也是他如今的科研回归之地。
带着先进的理论成果回国后,谢晓亮跟北大的学子们分享了许多,他还多次开展学术讲座来让更多的学子了解先进的知识。
如今经常可以看到谢晓亮在科研室里潜心研究的身影,他想要为北大学科的发展和完善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他还带领着不少人才回国,他们都是在海外有一定研究成果的学子,受到谢晓亮的影响便投入祖国怀抱,这些人才回国后壮大了我们科研团队的力量。
在疫情期间,谢晓亮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面对未知的压力他主动的站在第一线。
虽然没有可以参考的经验,且实验研发的周期很长,可谢晓亮也没有为了缩短周期而加紧速度。
在世界多国都在研制疫苗的时候,谢晓亮却一种不同的进行特效药的研究,这是因为疫苗的门槛高且安全性较难保障。
因此他们在康复期病人血液中寻找中和抗体,在找到后制备高纯度中和抗体,并以此来作为药物给病人注射。
虽然在理论上有了成果,可在实际操作中却十分困难,谢晓亮和团队夜以继日的在实验室里进行检验,经过了无数次的失败,最终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就找到了具有极高中和活性的优质抗体。
如今他们的团队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特效药”计日可待很快就能投入使用,这将成为狙击新冠疫情的第一个武器,具有很重要的影响。
即使后来疫情反扑也不足为据,并且这种药对新冠病毒针对性很强,这将造福无数受到疫情折磨的人们。
谢晓亮放弃了美国上千万的经费补贴,也没有要哈佛大学投来的橄榄枝,而是毅然决然的回国为祖国做贡献。
一路走来谢晓亮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在名利双收的情况下却想要实现家国报负。
不少人认为如果他接受美国的橄榄枝,现在可能已经在其上层社会了,可谢晓亮却放弃一切带着数位人才回国发展,事实证明他确实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做出了贡献。
像这样子的科学家才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偶像,虽说科学无国界,可是科学家却是有国界的。
如今科技是各国之间竞争的一个主要方面,相信在谢晓亮这样科学家的贡献下,我国的科研水平会不断提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