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祠百坡亭。三苏祠供图
6月12日,在仁寿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小朋友们在志愿者老师的指导下描绘川剧脸谱。潘建勇 摄(视觉四川)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刚刚过去的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上,四川省文物局和重庆市文物局正式签订《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又一座新的国家遗址公园有望诞生。就在两天以后,三星堆遗址祭祀区第三次阶段性成果发布,再次引来全国关注……
习近平总书记深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内涵和底蕴,也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6月8日,总书记到四川眉山三苏祠视察,再次指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在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发表重要讲话以后,文化界已积极投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以及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让四川历史文化名片更加闪亮。
23个重点项目全方位推进
四川历史底蕴深厚,文化遗存璀璨。早在2017年,我省便以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为抓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5年以后,23个重点项目,正在巴蜀大地全面推进。
省委宣传部文化传承发展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4月,我省制定推出了《四川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阐明了四川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提出了发展目标和重点项目。重点项目共有23项,涵盖了古蜀文明保护传承工程、巴文化保护传承工程、三国蜀汉文化研究传承工程、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古籍文献保护研究利用工程等各个领域。每个项目还明确了具体任务和实施路径。
备受关注的古蜀文明保护传承工程已在轰轰烈烈展开。
三星堆考古发掘不断爆出新成果、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正在按世界一流博物馆标准紧张建设、以宝墩遗址为代表的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考古发掘也正在推进……省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古蜀文明神秘独特的文化面貌,正在由考古渐渐揭开;三星堆这张四川历史文化名片,正在变得更加闪亮。而“3000多年前的中国西南,古蜀人曾创造了灿烂青铜文明”的学术界共识,也正在激发起越来越多的川人文化自信。
中医药文化研究计划,则涵盖了《中医百部经典》整理研究、中医药文献与文物复(仿)制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作为四川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成果之一,《天回医简》一书即将在下半年面世。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院长柳长华研究成都老官山汉墓发现的汉代医简已近十年,他告诉记者,“到时候大家会发现汉代的有些药方到现在还在用,中国的很多学问历久弥新,这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加强研究阐释和创造性转化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殷殷嘱托。
历史名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的鲜活载体。对四川首批历史名人的研究,正在持续深入推进。
首批10位四川历史名人全部成立了研究中心、对历史名人的研究还可以申报四川省社科院单列重大项目。大禹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谭继和表示,将深入挖掘四川历史名人的历史影响及其当代价值,着力推进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研究,推动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发展。四川各市(州)也因地制宜。据介绍,达州通过对《华阳国志》等古代文献的全面深入梳理,提炼出关于“巴文化”的新史料,理清了达州历史发展的新文脉。
四川,鲜明的底色是红色。近年来,四川加大投入,升级改造传统的红色纪念馆、博物馆,致力于在红色热土上讲好红色故事。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管理局局长黄飞表示,未来陵园将不断延伸教育课堂,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等活动,让更多人重温红色故事,追寻红色足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只躺在书斋。目前,四川通过在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教材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设专题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普及。
在博物馆里,孩子们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2012年推出的“草堂一课”,目前已有数万学生参与,在现场感受诗圣的爱国精神和情怀。
在校园里,川剧、竹编等非遗受到了孩子们的追捧;全省各地的国学经典诵读特色学校,真正实现让传统文化“学起来”“传起来”。
当文化与产业相遇,传统文化也焕发时代生机。绵竹市针对年画产业的传承创新,打造出了“一园一镇一村”的中国年文化旅游体验区;自贡彩灯已走进8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据92%的国际市场份额……
优秀传统文化,正在川人灵魂深处生根发芽,激发出强大的文化自信。(记者 吴晓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