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明清时期的广安州名门望族——郑氏

明清时期的广安州名门望族——郑氏

明清时期的广安州名门望族——郑氏明清时期的广安州名门望族——郑氏(广安姓氏文化之7) 郑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23位的大姓,其人口众多,

明清时期的广安州名门望族——郑氏

(广安姓氏文化之7)

郑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23位的大姓,其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78%。在广安,郑氏也是一个影响较大的名门望族,其先祖自明朝初年入川以来,所出官员颇盛,清代《广安州志》曾赞曰:“科第蝉联,一州望族。”

从明洪武年间至今,广安郑氏已历经600余年,在“世勤耕读,忠厚传家”的家风教育和影响下,科第蝉联,人才辈出,其后嗣播于全国各地及其海外,遗留下来的协兴“道台院子”和代市“翰林院子与郑家祠堂”,虽然历尽数百年风雨,其旧貌依然存在,不禁让人想起当年主人的辉煌,也为伟人故里增添历史遗韵。

名人历史郑姓排名_郑姓的历史名人_历史名人姓郑的

广安道台院子维修效果图。

以国为姓,元代帝王亲赠“江南第一家”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郑氏出自姬姓,是黄帝裔孙后稷之后,其得姓始祖为西周时期的郑桓公。

郑桓公本名姬友,是西周时周厉王的小儿子,和周宣王是同父异母兄弟。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即位,将姬友封在郑(今陕西华县东)地,史称姬友称为郑桓公。

周幽王时,郑桓公见幽王无道,诸侯强大,王权旁落,预感到将有变乱,便把财产、部落连同百姓迁移到位于河南中部的东虢和郐两个诸侯国之间。郑桓公之子武公即位后,乘护送平王东迁洛阳之机,相继占领了两国的土地,在今河南省新郑县一带建立了郑国。

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氏公卿宗族纷纷外迁,他们便以国为氏,称为郑氏,尊姬友为郑姓的得姓始祖,新郑因此成为郑姓的最早发源地。

郑国被灭后,郑氏公卿宗族散迁于今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等地。秦汉时期,郑姓族人首迁河南洛阳,郑袭成为洛阳始祖。后郑姓族人因怀念先祖勋业,举族迁回荥阳,并世代在此繁衍发展,使之成为早期郑姓繁衍的中心。同时郑姓族人还进入邻近地区,从而使山东、安徽、陕西、山西也成为其主要分布地区。

郑姓大举南迁,始于西晋“永嘉之乱”,是“入闽八姓”之一,其后不断在此继续发展,并繁衍播迁于南方广大地区,形成了诸多的郡望。两晋之后,郑氏宗族出现了诸多名人与高官,地位均十分显赫。到了南北朝时期,郑姓已发展成为著名姓氏,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多领域享有特权,富贵满门。

隋唐五代时期,郑姓进入第二个重要发展阶段。唐时的科举制度,使郑姓大族的政治地位受到抑制,但在文化上的优势却得以充分发挥,出现了大批科举名士,同时由于此期民族融合不断加强,郑姓也加入了新的力量,从而使郑姓在广大地区得以不断地繁衍发展。

到宋元时期,郑姓继承了先祖的优势,出现了很多望族与名人,还创立了一代学宗“永嘉学派”。元末时,因浙江浦江的“九世同居”,元顺帝亲笔封赠“江南第一家”,从而使郑姓闻名于天下。

明清时期,郑姓发展再度辉煌,在儒学、思想、文化、科技等领域独领风骚,多有建树,名人高官大量涌现,形成了郑姓在全国诸多地方均有望族出现,族人远播于各省甚至海外的局面,继而发展为全国排名靠前的大姓。

国内历史上的郑氏名人,不胜枚举。如:春秋晚期与西施齐名的越国巾帼人物郑旦,在吴越两国长年战争时期,只身入吴作内应,助越国顺利灭吴,立下汗马功劳;战国末期的郑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专家,曾助秦国修成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使秦沃野千里,国力更加强盛;北魏书圣郑道昭,曾任国子祭酒,工文词书法,其书法笔力雄健,兼有隶意,被后人推崇为“魏碑之宗”;盛唐时期的学者、画家、广文博士郑虔,诗书画技冠京华,玄宗曾题赠“郑虔三绝”;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郑光祖,一生创作颇多,被后人誉为“名香天下,声振闺阁”;明航海家郑和,曾率船队七下西洋,远达非洲、红海等地,促进了中外交流,而且还创制了我国第一部航海地图;明末名将郑成功,被赐姓“朱”,曾英勇抗击清军,在台湾驱逐荷兰殖民者,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民族英雄,被尊称为“国姓爷”;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其书法别致,能熔正、草、隶、篆于一炉,堪称我国书法史上的一怪……

历史名人姓郑的_名人历史郑姓排名_郑姓的历史名人

道台院子“皇恩宠锡”扁额

入川郑氏,明末蜀乱之后再复兴

据广安郑氏族人于清同治八年重修、民国十三年重刊的《郑氏宗谱》记载,广安入川始祖为郑友直,原籍山西平阳府翼城县梨八甲金月村,明洪武四年(1371年)中进士,调任四川按察司佥事,卒于任上,葬合州云宾里临江寺(今重庆合川临江寺)前里许。时其子郑彦中尚幼,不能归其故里,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入籍于广安州在城里第八甲,从此开启郑氏家族在广安的繁衍。

广安郑氏发展到第四代时开始显赫,郑愷(郑彦中之孙)于明景泰四年(1453年)通过科举考试始为官,官至两淮都转盐运同知,诰授朝列大夫,其父、祖父均被朝廷貤赠朝列大夫。郑愷之子郑尚贤饱诗诗书,勤俭持家,倜傥有为,广置产业,于明成化四年(1468)移居广安州城北十五里的姚坪(今协兴镇天星村三组)。郑愷致仕还乡后,郑尚贤为让父亲颐养天年,特建豪华大院,在堂室重门之外修池建桥,院前竖立大石坊,坊左筑堤,坊右建塘,极显山水之雅致。因郑愷为朝列大夫,故人称该院为郑朝列院子,名传至今。加之后人多为官,致使郑氏家族在广安的影响越来越大。

但在明朝末年,广安郑氏家族仍没躲过蜀乱之浩劫,《郑氏宗谱》载:“明末沧桑,天下鼎沸。崇祯壬午,闯献破蜀,其党姚黄二贼肆行蹂躏。乙酉入广安,屠戮最惨,人民之幸免者,千万中之一二耳。阖族四房尽遭荼毒,世业灭烬。”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留居广安的郑氏族人几无幸存。

而广安郑氏族人之所以在这场大乱之后能得以延续,主要是因为族中有官员在外。《郑氏宗谱》记载,时郑氏族中有郑之珖(字于斯)先在粤东作官,后升礼部精膳郎中,民乱时,正在贵州主持考试事务,于是便隐于贵州。后来,其次子郑磐(字淑音)复归广安籍。另有郑开曙(号星野),值乱时避于贵州遵义,力学成名,出仕两粤后,落业于粤东肇庆府高邮县,清康熙十年,朝廷下旨“湖广填川”,郑开曙便主动争取回到四川广安,并搜集整理族系资料以传后。

此两支脉的复归,从而开启了广安郑氏明末之乱后的复兴。其中,郑磐长女嫁与中江训导邓琳为妻,即广安历史名人邓时敏之母。

名人历史郑姓排名_郑姓的历史名人_历史名人姓郑的

维修中的道台院子。

官员辈出,科第蝉联为一州之望

查阅广安《郑氏宗谱》发现,郑氏一世祖入籍广安后,经历了数百年的生息繁衍,仅明、清两朝便培养人才百余名,代代有官。其中:赐进士者三,登贤书者六,恩、拔、副贡廿余人,廪、增、附监五六十人,任奉议大夫、中宪大夫、朝列大夫、朝议大夫、奉政大夫、奉直大夫者七八人,任承德郎、文林郎、征仕郎、修职郎、登仕郎者十余人。也正因如此,清代《广安州志》盛赞郑氏为“科第蝉联,一州望族。”

名人历史郑姓排名_历史名人姓郑的_郑姓的历史名人

代市围坪村5组的郑家新院子侧堂天井。

在此,特摘录整理广安郑氏族中部分名人及事迹于后:

郑聚东,由举人历任高邮知州、泰安知州、兴国知县。他为人耿介廉洁,不阿谀奉承,一心为民,每到一处都深得百姓爱戴,离任时则有数千百姓请愿留其续治。

始任高邮知州时,高邮是一个非常贫穷的地方,老百姓苦于贪官污吏的搜刮,他上任之后就免除了所有的苛捐杂税,让老百姓休养生息。他把过去有疑问的案件找出来重新审理,因此无罪释放的有44人,牢狱都为之一空,人民生活安定。

转任泰安知州时,时山东发生匪乱,山东的承宣布政使和提刑按察使便让郑聚东来掌管军事平乱,聚东将他们的匪首李自明围困住,余匪则随之而平定了。任泰安知州期间,御史沈某贪占泰山的香火费被聚东扣了下来,沈某对此非常怨恨,便造谣中伤聚东,朝廷将聚东贬为江西兴国县知县。

郑聚东在兴国县做官三年,一天,他命人摆好酒席,备好乐器,一边饮酒一边击缶歌唱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感叹道:“我做官不能搜刮百姓来满足自己,又不能迎合那些达官贵人,为什么还要留在这里辛勤地办事,徒令柴桑的陶渊明笑话我啊!”当日他就留下官印,回到广安作了普通百姓。

郑傪,乾隆年间江西泰和县知县,任职十八年,在德为政,泰和百姓深受其恩惠,特作五板之谣来赞颂他的功德。后因功升任提刑按察司,泰和官民纷纷前来送行,给他送衣服、食品等物,都被郑傪一一谢绝。

郑人庆,早年身经百战,曾随清将福康安从征台湾、收复西藏,又随两广总督孙士毅出师镇南关,进入安南国都,宣诏封黎维祁为安南国王,与安南国王阮光平(又名阮惠)开战,后又参与七省18万清军镇压石柳邓、吴八月等领导的黔湘苗民“乾嘉起义”,镇压白莲教起义等,深得各路元帅的赏识,每经一战,官升一级。后升任云南顺宁知府、湖南岳常澧道道台、山西河东道道台等职。尤其是在山西河东道,管辖地域辽阔,政务殷繁,且离省较远,非能事稳妥之员,实难倚靠,当时的山西巡抚同兴在一篇奏折中这样评价郑人庆:“郑人庆自抵任以来,于所属各州县赈务,俱能悉心经理,不辞劳瘁,毫不以初任晋省,稍存推诿观望之见,接见所属,惟以发天良、爱百姓为言,谆谆告诫,恒不惮烦。府厅州县,亦共深爱戴。”今协兴镇天星村一组有郑人庆故宅,人称道台院子。

郑人康,郑人庆胞弟,学问广博,具有经世济民之才,曾任教训、儒学等职,后因病告归。

嘉庆初年(1796年),达州的白莲教教众作乱,郑人康抱病作保民御乱之策,上献于掌事官长。病愈之后,郑人康运送银粮至达州军营,遂留军协助守城,后又回到乡里招募乡勇,修筑宝篆山寨,加强军事防务,清散乡民,扼守要道,于老张溪、高峰坎、三佛塘等处把守。将兵士和乡民分为数部,一部巡守江岸,一部守城,一部守寨。乱匪见广安各处守备森严,于是就从渠江下游落鸿渡逃往渠江的西边。

病愈后,郑人康被清政府续委官职,先后任江苏省金山县知县、南汇县知县等职,政声斐然,两江总督勒何特为他撰写了生平事迹。

郑瑞玉,自幼过目不忘,被广安知州恒敏称为神童,后来恒敏为官历任湖南、江西、陕西等地,都把郑瑞玉带在身边。长大后的郑瑞玉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纂修、顺天府乡试同考官、先后任副主考官、江西学政等职。任江西学政期间,他严禁考场作弊行为,教导学生求学重在实用,还根据具体情况取消了所有的陋习陋规。因政声斐然,深得皇上赏识,皇上曾派使者快马给郑瑞玉送来鹿肉,还赐给郑瑞玉御制的诗集。

郑启和,生于前锋代市袍哥世家,后来投奔华蓥山匪首谢华生,成为绿林中人。1915年,谢华生被广安知事杨佩章捕杀,郑启和接管其部下,在国民党的清剿下,辗转于营山、广安一带。1916年他又攻下邻水县城,继而又攻下广安县城,在广安宣布独立,自命为“四川北路护国军”。后又先后投靠四川督军熊克武、军阀刘存厚、杨森,甚至在同一天被熊克武、刘存厚分别委任为师长,因受任日为1922年10月10日,故被广安人戏称为“双十双师”。

军阀混战期间,郑启和还曾弃戎从商,走实业救国之路,但最终仍没摆脱军人宿命。自杨森将广安纳入其势力范围后,郑启和被杨森任命为20军第5师师长,坐镇代市,盘踞广安河东,拥有私人武装六七千人。其间,他兴学校,办工厂,免苛税,禁大烟和赌博,做了不少实事。

历史名人姓郑的_名人历史郑姓排名_郑姓的历史名人

郑启和画像。

抗日战争爆发后,郑启和积极拥护抗日,并与我党秘密联络,引发蒋介石不满。1941年,蒋介石借口郑启和滥杀无辜、自立为王、反抗政府等种种罪名,调来国民党嫡系胡宗南两个师的兵力,及地方武装共4万余人,对郑启和进行围剿,致其自杀身亡。

上一篇: “李向阳”的原型郭兴回忆敌后武工队
下一篇: 傅实的重要历史贡献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