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郭兴
郭兴,河南辉县人,1924年1月生,1940年9月参加革命,1941年1月入伍,1942年2月入党。历任辉县公安局公安队队长、太行五分区武工队队长、营长、副团长、科长,济南军区训练部副部长,陆军5师副师长、师长,北疆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等职。参加过平津战役、太原战役,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夏季战役和秋季反击战。亲自组织指挥过辉县“孟庄战斗”、“董屯战斗”、汲县“塔岗战斗”、林县“陆岭战斗”、朝鲜“1089.6高地战斗”等大小战斗上百次。
历史文化名城洛阳市向阳路,新疆军区洛阳干休所。明媚的阳光透过窗棂,映在正军职离休干部郭兴那仍然刚毅的脸上,这位83岁的老将军将记者的思绪带进了60多年前那个炸碉堡、毁铁路、歼日寇、除汉奸的杀敌战场。
他是当年威震中原的武工队长,电影《平原游击队》中武工队长“李向阳”的生活原型之一。
郭兴告诉记者:“电影中的李向阳使的是双枪,那是百发百中。我没那么厉害,也就是10发7中吧!我不是使双枪,我挎的是三枝枪,左右各一枝,上衣口袋一枝小手枪。不过,我从来没有双手打过枪。那时,子弹太金贵,我不舍得使双枪。其他枪都是备用的。”
尽管战功赫赫,他却不愿称自己是李向阳的生活原型,在采访中,这位“一级杀敌英雄”重复最多的是‘原型之一’是可以的!”“李向阳的身上,融合了很多敌后武工队队长的特点,我不能一人独占荣誉!”尽管他不承认自己是李向阳的生活原型,但熟悉他的人都说:“李向阳”就是他,做事像他,性格像他,甚至连讲话的语气也像他。
16岁当上敌后武工队长
1940年的一天夜里,参加“百团大战”的一支队伍路过辉县金章村时,16岁的郭兴瞒着父母与同村16名青年人一起跟着队伍开拔了。指导员嫌他个子又矮又瘦,让他回去。他软磨硬泡着走了3天,最后终于如愿以偿,在山西省平顺县抗日政府公安局里干上通信员。一个多月后,当上了公安队的队长。后来,他被太行军区五分区司令员皮定均看中,皮司令让他当敌后武工队的队长。他跟皮司令说:“我没人手当啥队长,没有枪咋打仗?”皮司令说:“没有兵你就去动员,没有枪向敌人要!”
皮司令最后给他调了一个班长、两个战士,两枝步枪,5发子弹,8颗手榴弹,并让他立下军令状:半年时间发展七八十人;缴获100枝步枪;消灭105个敌人,其中包括5个日本兵!16岁的郭兴当上了只有三名队员的武工队队长。
郭老说:“后来,班长领我们跑到河北他家。晚上我睡不着觉,听见班长的弟弟对他哥说,外面过去三个兵。我一骨碌爬起来,派班长去侦察一下,看有没有枪,”“班长披着他父亲的大皮袄,背着粪筐转了一圈,回来说仨伪军正背着枪吃饭。我们一阵‘举起手来’的喊叫,弄了三枝枪,一百多发子弹。”
8个多月后,武工队发展到40来个人,伪军消灭了100来个,缴获步枪110多枝、机枪两挺。但5个鬼子的指标一个也没完成,鬼子平时都龟缩在城里,出城的都是扫荡的大部队,前有汉奸引路,后有伪军保护,没法下手。
乔装鬼子小队长进城杀敌
要打鬼子,必须化装进城!可化装成老百姓,城门盘查很严,枪带不进去;化装成伪军,经不住岗哨的盘问;化装成日本兵呢,又不会说日本话!郭兴说:“我带人到分区,跟被俘的日本翻译官学说日本话,学得最多的是‘立正’、‘稍息’这些军用语言。”
化装日本军官时,郭兴找来军服一穿,大伙笑得合不拢嘴——军服又宽又大,而郭兴人瘦个子矮,衣服撑不起来,腰间挎的指挥刀也在地上拖着!郭兴说:“衣服不合身,骑到马上就看不出来了。”队友郭长安接过话茬说:“骑马进城,把握更大。”郭兴跑到独立团借马,许诺用完就还。政委说:“你们骑着马进城,我们这马怕是‘肉包子打狗一一有去无回’啦!”最后,他们硬是借了三匹马,还借了三套日本军服。
通过侦察获知,河北邯郸附近的永年县县城小,只有东西两个城门,城内驻扎的日军也不多,适合偷袭。
1942年12月的一天下午4点多,郭兴化装成日军的小队长,骑着高头大马,带着队员郭长安、张克明向县城奔驰而去。到了西门城外,站岗的一个鬼子、俩伪军刚要敬礼,郭兴“八格牙鲁”(混蛋)地骂了一声,掏枪就把鬼子给毙了,郭长安、张克明“砰砰”两枪,送伪军见了阎王。
城里西大街上两个日本兵看见“小队长”策马而来,正在打敬礼,郭兴一出枪,把其中一个给报销了,后面的队员又打死了另一个。三人见日本兵就打,没有日本兵就打伪军。此时,城里乱作一团,老百姓在跑,伪军和日军也在跑,有人边跑边喊:“日木当官的打日本兵啦!”
郭兴说:“三个穿和服的日本妇女吓得发抖,看见我们几个,就呼喊着朝我们跟前跑。东门口站岗的鬼子和伪军被城里搞得晕头转向,一个鬼子一边给我敬礼一边问:小队长,怎么城里打枪?’他的话还没有落音,我一出枪就把他干掉了,旁边正发愣的那个伪军也让我们给报销了。我们出城跑了三里地后,城里的鬼子才反应过来,出城追我们。这时,天已经黑了,我们钻进了山。”
“给军区报告时,我们不敢多说。最后上报:打死4个,打伤7个。后来,皮司令说:‘你们汇报的不准,是打死了3个,打伤了9个。这是地下党汇报的。”
从此,郭兴的大名在豫北平原传开了,武工队把坦荡的平原变成了杀敌的好战场。“郭兴今夜要谁的命,等不到五更天”,成了流传在豫北平原的顺口溜。
为抗日杀敌,郭兴一家遭了殃
当年,伪军贴出告示:谁取了郭兴的人头,赏大洋100块;日本人通缉他:谁抓到郭兴,体重多少奖多少斤储备银行票。为抗日杀敌,郭兴一家遭了殃。妻子被敌人杀害,父亲跳墙时摔断了腿,母亲和两个弟弟被抓去坐牢。郭兴说他能活到今天,都是豫北平原的老百姓救了他,可以说,村村都有他的救命恩人。
1945年8月的一天夜里,敌人偷袭没有抓到郭兴,就去抓他的家人和孩子。通信员悄悄从窗户抱出郭兴那不满3个月的女儿“胜利”就跑,敌人发现后紧追而来,通信员撞开一户农家,把孩子交给正喂奶的马大嫂:“大嫂,这是郭队长的孩子,快救救她。”此时的“胜利”哭个不停,马大嫂赶忙搁下自己怀中的儿子,将奶头塞进了“胜利”的嘴里,止住了她的哭声。通信员翻墙跑了,“胜利”头上的小花帽落在了马大嫂儿子的身边。
敌人冲进来,端着刺刀逼问:“刚才跑进来的那个土八路哪去啦?”大嫂怀搂“胜利”一声不吭。敌人的刺刀转向了地上的孩子:“这是不是刚才那个小子扔下的?说!”大嫂把她自己的孩子指了一下。“哇”的一声惨叫,马大嫂出生5个月的儿子被敌人给活活插死了。后来,当这位英雄大嫂把“胜利”还给郭兴时,郭兴泪流满面,“扑通”一声跪到大嫂面前。
文汇报记者韩宏 新华社记者白瑞雪
专家点评
敌后武工队:敌后抗日军事组织的第五武装
1942年1月,中共中央北方局高干会议正式做出了关于建立武装工作队的决定。随后,敌后武工队便在各战略区和根据地相继建立和发展起来,成为配合主力部队开展对敌斗争的先遣队,开辟根据地和扩大解放区的先锋,搅乱敌人社会秩序的尖兵,开展对敌政治攻势的生力军。
敌后武工队这种斗争形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伟大创造,它体现了中共领导的革命军队军事工作与政治工作相结合、军队与人民群众紧密结合的特色,被称为敌后抗日根据地军事组织的第五武装,与正规军、游击队、民兵、自卫军并列。虽然敌后武工队早已成为历史,但它所凝聚的革命军队对敌斗争的智慧和经验,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 柳茂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