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皇太一,即太一,太乙、北辰,为北极星,在天穹上几乎不动,即是历史当时的“紫微星”、“北极星”,是中国古代楚地传说中的至高神,“东皇”并非是姓氏,而是一种尊贵程度(古代以东为尊)。众星〔包括北斗七星〕均绕其旋转,“太一”为天之中心的意思,有群星拱卫的天文现象,故古人尊其为天帝。如《河图括地象》:“天地初立,有天皇氏,澹泊自然,与(北)极同道”;因此东皇太一是天帝的由来之一。
太一是道教的自然神,是星斗神君,因永恒不动居于中央,因此是最珍贵的星斗神君,地位最崇高。在当时是最大的天神,后世演化紫薇大帝是玉帝的四位辅佐神君之一。东皇太一自然在当时是崇高的,位为天帝至尊,但因三一主神共同主宰宇宙,因此实际上不是昊天,不是天神的老大。
同时,在道教里面有无极(道)生太一(太极),也就是天帝之始的炁(气),化两仪(阴、阳),因此它是万物之始(皇),因此是自然之神,至高无上的主宰天神,因此有东皇太一是天地至尊的说法。因此太一又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也指神名、星名,是两者重叠出来的至高无上。
另外将其与斗星的关系做一下解释。天宫“紫薇垣”的最高神祗为“太一”。古人认为:天上有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等“三垣”。汉代淮南王刘安《淮南子》认为:“太微者,太一之庭。紫宫(微)者,太一之居。”说明“太微垣”、“紫宫(微)垣”就是“太一”的宫庭。“紫薇垣”作为太一的宫室,自然居住着“太一”。太一至高,统御五天官(五帝),五佐神再到二十八星宿,为五星神为尊,五星排列为中央+四象,四象分别掌四方各七个手下,对应四七,即二十八星宿。统御北极七斗二十八星宿,有点斗姆的味道。
“天有北辰,众星环拱。天帝威神,尊之以耀魄,配之以勾陈。”太一演化出的“紫薇”是中宫大帝的住处,因此说太一星就是紫薇星,都是指天上那唯一的同一颗永恒不动的北极星。太一则是中宫大帝流溢而生,在注解中讲到太一是曜魄宝,是天帝的近臣。斗数中的星宿在唐代《北斗七星经》、《南斗经》、《佛说北斗七星经》已经有明确的名称和定位(如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查找一下),其中北斗七星分别是1贪狼、2巨门、3禄存、4文曲、5廉贞、6武曲、7破军;南斗六星是1天府、2天相3天梁、4天同、5文昌、6天机。共十三星。在斗数的基础布局中,原来的北斗第三星禄存,为太阳所替代;第四星文曲为七杀所替代;而南斗的文昌为太阴所替代。加入位于中央的紫微星(一说是太一星),累总14主星。文昌文曲变成佐星,与左辅右弼的辅星,形成18飞星。
另外太一是神名,也写作“泰一”。作为“紫薇垣”宫室中的北极神,其名也称“天一”、“太一”、“泰一”、“紫薇”等,但本义而言天一跟太一实则不同,并且具有明显的黄帝时期人文观念,就连黄帝升天成为神仙后也不如太一神的地位高。
汉著名文学家王逸也注释说:“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东,以配东帝,故云东皇。”“皇”是最尊贵神的通称,“太一”被楚人认作是东方最尊贵的天帝之神,又称“太阳神”、“东君”、“东皇太一”、“天君”、“天帝”、“昊天上帝”、“北极星神”、“上古最高天神”等,因此在文学演化中出现了诸多混乱。
其实在上古故事中,东夷、西戎、北狄与华夏、南蛮(楚)一样,也将“太一”作为自己的先祖和崇拜的天神,只是名称有所区别。天宫“紫薇垣”与地宫“昆仑山”上下对应。古人认为,天上“紫薇垣”与地上相对应的“昆仑山”地区,是华夏、夷、蛮、戎、狄民族最早发源和居住的地方。因此,华夏先民的天帝神“太一”也是东夷人、南蛮人、西戎人、北狄人祭祀的最高天神“东皇太一”。古人将“天帝”和“祖先”、“神仙”和“皇帝”合一通称,共同尊奉祭祀,具有太极理论“天地人合一”的文化含义。
古人创造的太极“天人合一”思想,“天地人合一”是太极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反映在天象、地形和三皇五帝居住建都的对应关系方面,就是“天地人之中”。通常有两种重要的表现形式:一是人格化的神;二是神格化的人。这两者之间,互为依托,又相互转化。轩辕黄帝,是北斗“天神之星”的人格化身,而北斗“天神之星”则为轩辕黄帝的神格化身。在这种典型的“天人合一”模式中,黄帝被塑造成两个形象:一个是神态端庄祥和的人;一个是形象威严肃穆的神。黄帝如此,其他古帝王也不例外。天神与地人合一,人格与神格合一,成为太极“天人合一”思想的一个重要示范内容。
另外太乙金仙、太一金仙、太乙真人的太一和太乙也都出自这里。
总结太一的含义:1古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2.古代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3.天神名。4.星名。即帝星。又名北极二。5.山名。6.万有单一论。
太一又称天一,这是一个误称,后世演化将太一变成天一的后妃更是神话的演化了。《帝王世纪》:“天皇大帝(为)耀魄宝,地皇为天一,人皇为太一。”,因此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个人,太一和天一有天地至尊却不是天帝,有时一些版本文献中把皇天与太一合并成一个,但史记中却是两者,是后来合并的。
天一又称青龙、太阴、阴德、岁阴、太岁。是汉朝皇家祭祀的三一主神之一,也是晋朝官方祭祀的北极紫宫天帝之一, 也是唐宋两朝祭祀的九宫贵神之一。祭祀的传统节日即今天的元宵节。天一又是太岁的别称。东汉《论衡》:“且太岁,天别神也,与青龙无异。龙之体不过数千丈,如令神者宜长大,饶之数万丈,令体掩北方,当言太岁,在北方,不当言在子。”
天一在《史记》中是天帝的铺佐神,主管战斗,拥有知道人的命运的能力。手持玉衡掌控世间的神明,壬式中天子。贵人得地则贵、失地则贱。 当天一明而有光那将会一切平衡和合,人们平安吉祥,但是!如果天一无光,以上的和合与吉祥将相反。
同时天一管着十六神,知风雨、水旱、兵革,饥荒、疾疫。天一代表的星在占卜下不明亮了就是代表“灾”。星經又讲「天一、太一是管天子即位,当天一与太一的星不够明亮时代表天子将会罢废。也不难看出天一与太一时而一同出场,有对偶神的意思,这个在《五行大义》中提到。
故太一的神后也,后世演化中天后犹是神后,即天一之妃。昔日拥有极高地位的太一却沦为了他人之妻,天一真是够恐怖,而《步天歌》也是这两口子为一对:“左右四星是四辅,天一太一当门户。
与帝俊以及与帝喾、帝舜的关系。
在神话体系中,除了自然之神,还有人间先祖因为功绩太高或为人族之初始帝王等缘故,比如人类实际存在的三皇五帝,在后世神话故事演化中被尊为天帝。帝俊、帝喾、帝舜就是如此,他们是三位人间实际存在的部落首领。
帝俊(dì qūn),又作“帝夋”,华夏神话中的上古天帝,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上古天帝帝俊实际为东方部族远古始祖,但其后代子孙却在东、南、西、北各方建立起了各自的国家,在这些国度中间,可以断定为帝俊神系的有10个:有中容之国,帝俊生中容,中容人食兽、木实,使四鸟:豹、虎、熊、罴。《大荒东经》有白民之国,帝俊生帝鸿,帝鸿生白民,白民销姓,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罴(《大荒东经》)。有黑齿之国,帝俊生黑齿,姜姓,黍食,使四鸟(《大荒东经》)。
帝俊有一位神话故事中很有名的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大荒南经》)。他的妻子还有羲和(实际上也是一个部落,神话中为女神,生了十大金乌(太阳),金乌也是部族首领)和常羲(生十二月亮),有女三身、十日、十二月(分别代表自然界的十天和一年十二个月)、帝鸿、后稷等。都是讲先祖神话的结果,代表着中国神话是尊先祖为神的思想,从上万年前的盘古族的盘古开天的故事开始,都是人间之神话。
曾经气温降低,帝俊部落南迁渡海进入中原,各部落拥挤在山东,新老部落发生冲突,黄帝部落打败青帝(后世文学演化中被认为是伏羲族的后裔),炎黄会盟于晋,杀蚩尤于解,追逐羲和部落、常羲部落和娥皇部落与四面八方,形成今日华夏之版图。在古代部族中又有哪个部族可以让势力强大的帝俊部族四分五裂而被迫大规模迁徒呢?那便只有赶走炎帝部族又占据中原的黄帝部族了。这场战争的发动者便是黄帝部族的一位出色首领颛顼(属下有祝融,形成了与共工氏族的战争即火神祝融与水神共工的一战,撞到不周山)。
与帝喾、帝舜的关系
帝喾之名初见于春秋时史料中,三国韦昭认为“舜”当为“喾”字之误,这是不对的。
帝喾,姓姬,生于穷桑(今山东省曲阜市),为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之一。他是黄帝的曾孙,“生而神灵,自言其名”。十五岁时,因辅佐颛顼帝有功,被封于高辛(今商斤市南高辛),故号高辛氏。三十岁时,代颛顼为部落首领,都于亳。帝喾当上部落联盟首领以后,“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大下服”。他在位七十年,天下大治,人民安居乐业,因此他的功绩很大,是上古尊神之一。
帝喾有几个儿子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很有名的。他的元妃姜原生了弃(后世认为是后稷,跟帝俊的女儿混淆了)。弃是周朝的始祖,一代帝王。次妃简狄生了契,契是商的祖先,一代帝王。次妃庆都生了尧,尧是历史上有名的圣贤之君、五帝之一。次妃常仪生了挚,挚继承了喾的帝位,九年后禅让给帝尧。
帝喾陵位于商丘市唯阳区南25公里的高辛集。现存墓地为一高大丘,长200余米,宽100余米。陵前原有帝喾祠、沐浴室、更衣亭、禅门等古建筑,院中有大量碑刻。现仅存明代碑刻一通。
而帝舜大家都知道,先祖五帝之一,尧舜禹的禅让美名天下传。帝舜在帝尧之后,因此在帝喾之后,这里不用多做解释。
道教里面一些常识,总结如下:
1.天地元气
2.无极:道
3.太一:炁
4.两仪:阴、阳
5.三宝:精、气、神
6.四象:老阴、老阳、少阴、少阳
7.五行:金、水、木、火、土
8.六合:上、下、东、南、西、北
9.七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
10.八卦:乾、坤、艮、兑、震、巽、坎、离
11.九宫:乾宫、坎宫、艮宫、震宫、中宫、巽宫、离宫、坤宫、兑宫
12.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13.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4.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