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绍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探索与实践

绍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探索与实践

绍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探索与实践历史是根,文化是魂。绍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绍兴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全面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利用,初步走出了独具特色、行之有效的名城保护路子

历史是根,文化是魂。绍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绍兴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全面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利用,初步走出了独具特色、行之有效的名城保护路子,既保留了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又注入了充满生机的现代文明,实现了名城保护与经济、社会、城市发展的多赢格局。

一、现实要求

绍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命名的2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一部博大精深的“线装书”,也是一座令人向往的文化名城。保护城市的历史,就是保护城市的未来。保护和建设好8.32平方公里的绍兴古城,既是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城市未来发展的时代选择。

传承城市文明是一种历史责任。绍兴古城的历史文脉清晰,文化积淀深厚,城市个性鲜明,历史和自然馈赠给绍兴太多的文化瑰宝。一是具有历史悠久的城市文脉。绍兴古城始建于公元前490年,近2500年来城址一直未变,历朝历代的文献记忆和物态记忆犹如满天星斗,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二是具有江南特色的水乡风光。绍兴是典型的江南水城,水网纵横,山清水秀,风光秀丽,是一座“漂在水上的城市”。三是具有灿若星辰的名人文化。绍兴被毛泽东誉为“鉴湖越台名士乡”,在古代就有文武状元27名、进士2238名,现有绍兴籍“两院”院士60多名。在北京中华世纪坛的40个中华名人雕塑中,绍兴籍名人就有王羲之、蔡元培、鲁迅、马寅初等4位。四是具有别具特色的民间文化。绍兴的瓷文化、桥文化、酒文化、茶文化、水文化,绍兴的书画艺术,绍兴的越剧、绍剧、莲花落,绍兴的乌篷船、茴香豆,等等,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物产文化、文学艺术和民俗风情。五是具有奋发图强的人文精神。特别是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所孕育的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敢作敢为、创新创业的胆剑精神,是绍兴城市精神的核心内涵和绍兴人民的精神品牌。珍惜自己的历史文化,爱护自己的城市个性,做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薪火传人,是当代绍兴人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城市文化底蕴是一种竞争力。城市现代化不仅仅意味着崭新的城市形象,也包括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是城市的根基和灵魂,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沙滩上的城市。绍兴是越文化的发源地,在现有103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专家分为7种类型,绍兴兼具古都、山水风光和传统建筑风貌等三种文化类型,享有“江南风情看绍兴、江南古城看绍兴、江南文化看绍兴”的盛誉。绍兴这座古城所孕育的文化,是当代绍兴最大的特色、最大的优势、最大的财富,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动力之源和重要支撑。城市越是现代化,越要依赖文化的支持。保护绍兴的历史文化,留住城市的历史文脉,是为了激活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使传统文化转化为“软实力”,进而推动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保护文化名城是一种发展机遇。历史文化名城是历史结晶,是今天和未来发展的一张金名片。但在推进古城保护过程中,也深感困惑:一是随着时代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在全球范围的交流、渗透不断加剧,面临保护文化多样性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矛盾;二是绍兴作为长三角城市南翼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城市规模排位靠后,面临保护古城与推进城市化的矛盾;三是城区70%的民居、台门年久失修,面临保护古城与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矛盾;四是绍兴文物古迹分布面广量大,如何行之有效地进行保护也是一大难题。为了化解这些矛盾和困难,必须在提高认识中坚定信心,在积极探索中走出新路。现代城市的构成已从以工业为主的经济模式,逐步转变为多元化的文化形态,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和新兴文化产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护生产力,就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绍兴古城的历史文化不是包袱而是财富,保护古城不是设置现代化的障碍而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只要探索创新,宣传古城、研究古城、保护古城、发展古城,一定能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丰富资源和强大动力,一定能使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交相辉映,创造城市发展的新优势。

二、基本做法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是一个重大课题。绍兴坚持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绍兴特色的古城保护路子。

1.在古城保护的重点上,突出历史文物、历史街区、古城风貌、无形文化这四个方面。历史文化名城是一个文化系统,既包括历史形成的各种文化信息,也包括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绍兴对古城的保护,重点是四个方面:一是保护历史文物。对城区内的古建筑、古遗址、古园林、杰出人物纪念地等进行全面调查,根据它们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共确定102处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对83处未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按照文物保护的要求进行登记和保护。二是修缮历史街区。把有真实的历史遗存物、有完整的历史风貌、有一定建筑规模的历史地段,作为历史街区进行保护。划定越子城、鲁迅故里、八字桥、西小河、书圣故里五大片和石门槛、新河弄二小片历史街区,进行重点保护和修复,总面积近200万平方米。三是延续古城风貌。重点保持和延续古城空间格局,包括古城的平面布局、方位轴线、道路骨架、河网水系;保护和延续古城自然环境,包括城市及其郊区的重要地形地貌,与重要历史相关的山、水和原野特征;保护和延续古城建筑风格,包括建筑的式样、体量、高度、材料、色彩、纹饰等。四是传承无形文化。在保护有形文化遗存的同时,着力挖掘、保护、延续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民间工艺、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之与有形文化相互依存、相互烘托,共同反映城市的历史文化积淀,共同构成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

2.在古城保护的思路上,做到重点保护、合理保留、局部改造、普遍改善相结合。绍兴在推进名城保护中,一方面尽量保存完整的历史信息,另一方面进行合理开发建设,做到既不失历史传统特色,又满足现代生活需要。一是重点保护。就是对列入文保单位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作为拯救整修的主要对象,进行重点保护,以保留历史文脉的重要节点。如通过修缮、修复、扩建等方式,总投入10亿余元,重点保护全国文物保护单位鲁迅故居及其周边环境,保护范围从“故居”扩大到“故里”,保护面积从14公顷扩大到52公顷,分重点保护区、传统风貌协调区、环境风貌控制区三大块。二是合理保留。就是对富有绍兴特色的建筑物和较为典型的宗教性建筑、台门街坊、石桥古庙、河埠头、青石板等进行合理保留,以体现古城文化个性。如在保护修缮仓桥直街、西小河等街区时,对70多个台门分别划出一类和二类保护台门加以修复留存,借此展现“外面小台门、里面大世界”的传统建筑文化。三是局部改造。就是对与历史街区风貌不协调的建筑物进行改造、整治,对影响观瞻的各类管线实施地埋式改造,以体现古城整体风貌的协调性。如对历史街区、城区主要通路和水乡风貌带两侧的600余幢楼房,实施建筑立面改造,实行墙面“旧包新”、屋顶“新加坡”、色彩“黑灰白”。四是普遍改善。就是着力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精心建设和改善古城内的基础设施,以适应现代化生活的需要。如投入千万余元,整修改善了市区二环以内67条道路。

3.在古城保护的时序上,坚持以“点”为基础、以“线”为纽带、以“面”为突破、以“全城”保护为终极目标。绍兴古城的文化积淀深厚,兼具多种文化类型,采用任何一种单一的保护方式很难取得实效。因此,采用了分层次、结构性、渐进式的保护模式,也就是对各类文物保护单位(即“点”)实行原址、原物、原状保护,对城内河湖水系和历史街道(即“线”)实行原物原样、原汁原味保护,对规划确定的7个历史街区(即“面”)实行修旧如旧、风貌协调保护,与此同时,开展对古城格局、传统风貌的保护,从而实现“全城”保护的终极目标。

一是以“点”的保护为基础。就是对各类文物保护单位、文保点实行保护。绍兴已投资近4亿元,对城区和近郊的8处国家级、25处省级、6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严格按国家文物保护法规定,实行原地、原物、原状保护,并划定保护范围和三类建设控制地带。对83处具有文物保护价值的文保点,按同样原则予以保护,形成梯级保护结构。近年来,先后修复了王羲之故宅、蔡元培故居、大通学堂,扩建了沈园二期、周恩来祖居(纪念馆),新建了周恩来广场,重建了贺秘监祠。通过加强对“点”的保护,使古城范围内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近现代的文物单位都得以较好保存。

二是以“线”的保护为纽带。就是对古城范围内由“三纵、二环、六线、八池、一百六十八桥”构成的河湖水系和历史街道实行保护。投入12亿元,对全长12公里的环城河进行改造整治,共清淤40万立方米,拆迁两岸旧房64万平方米,沿河增加绿地54万平方米,修建了充满古越风情的迎恩门、都泗门、西园、稽山园,环城河成为集防洪、环保、城建、旅游、文化于一体的城市景观带,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同时,还加强对仓桥直街、西小路等历史街道的保护。通过加强对“线”的保护,把河湖沿岸和历史街道的文物古迹串联起来,并从整体格局上为实行“全城”保护打下了基础。

三是以“面”的保护为突破口。就是对规划确定的总面积近200万平方米的7个历史街区进行保护。专门出台《绍兴历史街区保护实施办法》,先后投入11亿元,通过保护、修缮、恢复、保留、整饬、更新等六种方式,对7个历史街区进行保护修缮。到目前为止,已先后完成了越子城历史街区内的仓桥直街、府横街、府直街、司狱使前,书圣故里历史街区的1号街坊、2号街坊和蕺山景区及周边环境整治,西小河历史街区一期和二期,八字桥历史街区,鲁迅故里历史街区一期以及上大路以北沿河居民修缮等,涉及居民5000余户,修缮面积80多万平方米。通过加强对“面”的保护,既巩固了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也从根本上破解了文物古迹周边风貌协调的难题,又有力推动了“全城”保护的进程。绍兴的历史街区保护已成为中国历史街区保护的样板。

四是以“全城”的保护为终极目标。就是把“点”、“线”、“面”保护与古城格局、传统风貌的保护结合起来,使得保护空间扩大到8.32平方公里的整个古城,体现古城保护的完整性。在实行“全城”保护中,重点是保护和延续唐以前形成的水城格局和宋代确立的街巷格局,依托“线”的保护,保持传统水系特征,延续小巷小弄的传统韵味;保护和延续古城空间形态,以城区府山、塔山、蕺山三座小山为制高点,新批建筑高度控制在24米以下,确保古城空间轮廓和视廊的通透性;保护和延续古城的传统风貌,保持小桥流水人家乌篷船的生活环境,体现粉墙黛瓦坡顶青石板的建筑格调,凸显绍兴地方特色。通过加强对“全城”的保护,既为分散的文物保护单位撑起了“保护伞”,也将孤立的“文物大树”连缀成片,打造了原生态的“文物森林”,发挥了古城保护的整体效应。

4.在古城保护的方式上,强调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生活延续性和人文自然融合性相统一。这“四性”有机统一,既有效体现了绍兴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城市个性,又充分保护了古城的传统格局和风貌韵味。

一是展现历史的真实性。坚持尊重历史、延续历史、传递历史,尽可能多地保护真实的历史遗存,即使是对历史建筑、历史文物的维护修缮,也做到“修旧如旧、以存其真”,绝不追求“返老还童”、“焕然一新”。如八字桥历史街区的民居破旧不堪,但若拆除,则断了文脉。在修复中,整个街区16余万平方米建筑中,60%的古建筑得以保留,34.8%也是做到“修旧如旧”,并与整体风貌相一致。对古城范围内街随河走、河连桥路的17条水乡风貌带,以及各式桥梁、河埠等,都严格按原样保护,体现“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的水乡个性。

二是呈现风貌的完整性。坚持以整体协调的风貌展现城市某个历史时期的特色,反映城市的历史脉络。在老城区内,以三座小山为制高点,根据不同地段的环境状况,分别严格控制新的建筑物高度,禁止大面积使用玻璃幕墙、不锈钢、琉璃瓦等材料作外墙装修,逐步恢复“黑、灰、白”的色彩基调,推动民族风格的回归。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禁止修建形式、高度、体积、色彩与文保单位不协调的建筑物。主要道路和历史街区的人行道,由水泥小砌块改用青石板铺装,使整个古城的环境风貌和谐、整齐、美观。

三是体现生活的延续性。城市是有生命的有机体,没有人的活动,古城就会凝固和僵死。在古城保护中,除了因人口密度过高而对五分之一的居民外迁、疏散外,其余居民都生活在老城区。还利用腾出的空间,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并增设了手工工场和商贸、文化等设施,经营绍兴传统工艺品、地方名特产和酒店、茶楼。通过留住城市的物质实体和居民的生活习俗,使传统与时尚对接、生活与文化融合,让人深切感受到这是活生生的、充满时代气息的文化名城。

上一篇: 云南近现代名人——龚传文
下一篇: 古人不远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作文650字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