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保山历史名人——你认得几个?(第一篇)

保山历史名人——你认得几个?(第一篇)

保山历史名人——你认得几个?(第一篇)保山历史名人——你认得几个?(第一篇,未完,待续)

保山历史名人之杨善洲

建水县历史名人_建水县的名人_建水名人故居

哀悼

原地委书记杨善洲

人物生平

杨善洲(1927.01—2010.10),男,汉族,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人, 1927年1月生,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云南省委第二、第三、第四届省委委员,云南省第五、第六届人大代表,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1988年6月退休;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杨善洲同志1951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施甸区、县主要领导,担任保山地委领导近20年,工作37年来,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廉洁奉公、全心为民,勤奋工作,为保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988年6月退休以后,他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县大亮山兴办林场,一干便是22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5.6万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达87%以上。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今朝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使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不仅如此,他还带领群众修建了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设了4公里余地输电线路,使深居大亮山的村寨农户,通电通路。

杨善洲同志于2010年10月10日15时8分因病医治无效,在云南省保山市人民医院逝世,享年84岁。

荣誉称号:

1991年6月,被云南省委省政府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1999年8月,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十大绿化标兵”提名奖。

2000年12月,被全国环保总局授予“全国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

2002年,被评为全省老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2004年10月,被评为全国老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2011年3月,被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2011年9月20日,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荣获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称号。

2012年2月3日,在第十届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中荣获201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称号。

保山历史名人之艾思奇

建水县的名人_建水县历史名人_建水名人故居

哀悼

艾思奇

简介

艾思奇(1910年-1966年3月22日),历任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哲学教研室主任、副校长、中国哲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原名李生萱,云南腾冲人,蒙古族,哲学家“艾思奇”的名字是从英文“SH”(其英文转写Sheng Hsuen)得到灵感,并成为自己的笔名。

据李氏家谱记载,其先祖名叫里黑斯波。据王丹一介绍,里黑斯波是成吉思汗大军南下时的一名将领,奉命驻守腾冲安寨,到艾思奇这辈已是第18代后裔。

人物生平:

1910年,生于云南腾冲和顺李家大院。

1925年,考入云南省立一中,接触马克思主义,并与聂耳结为好友。早年留学日本。

193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1935~1936年,任上海海《读书杂志》编辑。

1937年,到延安,历任抗日军政大学主任教员、中央研究院文化思想研究室主任、中共中央文委秘书长、《解放日报》副总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哲学教研室主任、副校长,中国哲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他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宣传和教育工作,注意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和大众化。积极与各种唯心主义哲学论战,捍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966年3月22日,心脏病发逝世,享年56岁。

艾思奇故居:

建水名人故居_建水县的名人_建水县历史名人

和顺是中国十大魅力古镇之一,它拥有中国最早、最大的乡镇级图书馆以及艾思奇故居两大名胜。

和顺在腾冲县城南4公里,古名阳温暾村,因有河从和顺镇流过,改为“和顺”。全乡侨居国外的人口,为国内人口的100.2%,加上侨眷,为国内人口的167.6%。华侨分布在缅甸、印度、泰国、印尼、新加坡、日本、加拿大、美国等10多个国家。和顺,以华侨出国历史长、侨属多而成为我省著名的侨乡。

腾冲,是古代川、滇、缅、印南方陆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和顺,就在这“官马大道”之旁。和顺侨乡,气候温和,花木茂盛,人们重视乡村风景的培植,古建筑保存较多。西面,村子的尽头,和顺坝的南端,大盈江口的鳌山上有巨杉矗立的魁阁。那遍山碧油油的香果树,那苔花斑斑的青石,那洁净的林荫石板小路,那弯弯曲曲的小道尽头的古典建筑,那横卧在月台之上的石牛,那粗约5米的元代古杉,都融合于一片青翠碧绿之中。村东蕉溪村旁,帅头坡与来凤山结合处的元龙阁,楼阁交错,气势雄壮。阁前池水青碧,池周古树成荫,湖光阁影,揽胜一方。

阁旁的蕉溪村,有数十户人家,沿山而居,其中有我国著名哲学家艾思奇故居。艾思奇故居为一中式院落,建筑较为精巧,正房前厅有一石砌圆形拱门,青藤缠缆,古朴秀雅。近年,艾思奇亲属已将故居捐赠国家,政府已拨款加以维修。1910年3月1日,艾思奇就诞生在这里。他原名李生萱,在家里排行第二。

保山历史名人之柳貌

建水县历史名人_建水名人故居_建水县的名人

哀悼

柳貌

简介

柳貌,古哀牢国九隆王传人。公元1世纪中叶在位,为云南保山历史上一位关键时期的关键人物。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柳貌率众人77邑王、5万余户、55万多人举国“内附”—主动加入中华民族行列,从而使古代保山由奴隶社会一步跨入了封建制的门槛。汉王朝则因势利导,借此机会将郡县治推行到“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的整个哀牢地,并设永昌郡统一管辖。

为彰柳貌内属之功,汉明帝给他颁赐了性质、字体类同于汉武帝所赐“滇王之印”的“哀牢王章”,并举行盛大宫廷庆典。“绥哀牢,开永昌”,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大盛事,柳貌顺应历史潮流,功不可没。

保山历史名人之杜文秀

建水县历史名人_建水县的名人_建水名人故居

哀悼

杜文秀

简介

杜文秀(1823~1872)中国清代咸丰、同治年间云南回族穆斯林起义领袖。杜文秀道光十九年(1839)考中秀才。通晓伊斯兰经典。杜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代表回民赴北京控告,无结果。咸丰六年(1856)临安(今建水县)恶霸侵占回民银矿,焚劫回民村寨,云南巡抚密令各地“聚团杀回”,激起各地回民的反抗。杜在蒙化(今巍山)起兵,攻占大理,提出“兴汉”“锄满”“除奸”联合当地汉族及其他民族的民众参与该反清斗争。1872年杜文秀失败于大理城服毒自杀身亡。

人物生平:

杜文秀生于道光三年(1823年)。中国清代咸丰、同治年间云南回族穆斯林起义领袖。字云焕,云南省永昌府治(今保山市)金鸡村人。文秀本姓杨,名秀,出生于一个回族商人家庭,十岁时承嗣舅家,从舅姓,取名文秀。

道光十九年(1839)考中秀才。通晓伊斯兰经典。

道光二十五年(1845)永昌汉族地主团练“香把会”勾结官府残杀回民,杜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代表回民赴北京控告,无结果。咸丰六年(1856)临安(今建水县)汉绅侵占回民银矿,焚劫回民村寨,云南巡抚密令各地“聚团杀回”,激起各地回民的反抗。杜在蒙化(今巍山)联合汉、彝、白等各族人民起义,攻占大理,建立政权,被推为“总统兵马大元帅”。宣布“遥奉太平天国南京号召,革命满清”,“救民伐暴”,提出联合各族人民共同反清的正确主张和民族政策。

杜文秀提出了“重用汉人”和团结其他民族参加政权。大理政权十八大司中,回族大司7人,而汉、白、彝族就有11人之多。他还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在《管理军政条例》中规定:“族分三教,各有根本,各行其是。均宜一视同仁,不准互相欺虐。违者,不拘官兵,从重治罪”。又明令保护寺庙,“军官所过地方,有毁拆庙宇,扰害民房者,斩”。大理政权以回族将领为核心,以宗教上层组成起义中坚,以伊斯兰教作为团结群众的思想旗帜。在文职官员中,设有维持清真教掌教、都掌教、副都掌教、都掌教典籍等宗教领袖的官衔。杜本人“通回教经典”,常劝导回民“当遵守教义,能照圣经所行”。大力资助和发展经堂教育,并“设回文学校于帅府,时常亲自课读,出题使各生作文”。同治元年(1862)颁刊大元帅杜新镌的《宝命真经》阿拉伯文版30卷,为中国最早的《古兰经》木刻本。还下令修复和新建清真寺,仅大理城内便有清真寺五六座。为防止回族将领在起义胜利后搞民族报复和居功骄傲,不利民族团结,故严格规定其将领和回族群众犯法从严处理。大理政权用甲子纪年,通令民间一律蓄发,饰明朝衣冠,减轻税赋,鼓励农耕,促进商业贸易,建立廉洁的吏治和严格的军事纪律,人民生活“安居乐业,夜不闭户”。大理政权全盛时,辖有云南53州县,6次粉碎清军的大规模进攻。

同治六年(1867),组织20余万人东征,围攻昆明。后因太平天国革命失败,清军调集优势兵力并分化瓦解义军,致使东征失败。1872年4月,杜文秀派遣使节刘道衡以班赛苏丹的名义向英女王献上四箱云南大理石块,表示贡上的是杜文秀统治的土地及其臣服英国的意愿并向英国驻印度殖民当局求援,结果英国当局认为杜文秀已经快要失败,没有什么政治利用价值,于是仅将石块送往伦敦博物馆了事(至今还在博物馆),详见《剑桥中国晚清史》。

同治十一年(1872)清军又集重兵围攻大理,起义军坚持斗争,直至粮尽弹绝。12月,杜文秀为免清军屠城,自服毒药后赴清营,被清军将领岑毓英、杨玉科所杀,葬在大理城郊下兑村。其墓修葺一新。云南穆斯林将杜文秀罹难日作为“亡人节”予以纪念。

文化遗迹:

建水名人故居_建水县历史名人_建水县的名人

“元帅府”位于大理古城南门内。四周城墙高3米,宽2.l米,占地2万多平方米,是一座城中之城。议事厅殿上挂有杜文秀手书对联:

天生英雄夺回汉朝世界

地出豪杰戳破胡儿乾坤

杜文秀墓,位于大理下兑村。原墓建于1872年,1983年重修。墓高5.7米,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856年,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推动下,滇西爆发了回、汉、白、彝各族人民的反清大起义,回族杜文秀被推选为“总统兵马大元帅”。起义军攻下了滇西、滇南的53座城池,所到之处,“杀官安民”,军纪严明,大展生产,减轻税赋,重视民族团结,深受群众的拥护。但在太平天国失败后,清廷集中兵力进攻,大理政权日见危急。杜文秀为了力挽狂澜,亲率10万大军东征昆明。由于指挥不当,围城一年多还未攻下,清军援兵渐至,只好退守大理。1872年11月26日,杜文秀在重兵围城之下,为救城中数万百姓免遭屠杀,在全家服毒后吞下孔雀胆,穿上大礼服,令人抬至清军大营而死,年仅49岁。坚持达18年之久的滇西农民大起义逐告失败。

保山历史名人之李成文

建水县的名人_建水县历史名人_建水名人故居

哀悼

李成文

简介

云南施甸县人,战斗英雄,追记一等功。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

人物生平:

李成文,汉族。生于1956年7月25日,1979年2月17日,英勇牺牲。中共党员,云南施甸县水长乡李家山人。

1976年12月参军,在保山军分区腾冲边防部35514部队5连服役。战备训练中刻苦学习军事技术,不怕苦,不怕死,练就一身过硬本领,被战友誉为“敢死队长”。是连队里一名优秀机枪射击手。

1978年11月,他奉命调入云南省军区35548部队3连4班任副班长,中越边境日趋紧张,为了打击入侵的越南武装人员,他参加小分队执行潜伏捕俘任务。在第二次执行伏击任务时,与战友密切配合,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荣立三等功,并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新官战斗打响前夕,他和战友立誓:“复仇的时刻快到了,战斗中我们不能当熊包,为祖国为人民死了也光荣!”

1979年2月17日,在同兄弟连队一起完成了对新官据点的包围,三连一排从正面向新官发起冲锋,遭敌人的暗火力点袭击时,他挺身出任第二爆破组组长,带领全组直向敌堡冲去。他炸掉了一个敌堡,左腿负伤,又抓起炸药包,跃到一座有重机枪扫射的敌堡下面,紧紧地顶在敌堡墙上,拉燃导火索,舍身炸碉堡,打开了战友们前进的通道,在保卫祖国的战斗中壮烈牺牲。开赴对越自卫还击前线。在冲击和泅渡的临战训练中,3次受到嘉奖。牺牲后部队领导机关为他追记一等功,被中央军委授予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称号。

个人荣誉:

李成文牺牲后,上级党委给他记了一等功,中央军委授予他“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荣誉称号。边疆军民为了永远缅怀英雄的光辉业绩,自发地集资、筹资数万元,在南溪河畔部队广场中树立了英雄的塑像。部队文艺工作者以《南疆盛开英雄花——记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李成文》为题写成了传记文学,铅印成书。1984年,李成文的父亲作为烈士家属的代表,出席北京全国“双拥”代表大会,受到表彰,还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施甸县志》专门列传,记述李成文烈士的光辉事迹。李成文的英雄形象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1979年3月,昆明军区党委为表彰李成文烈士不朽功勋,追记一等功,中共保山地委和保山军分区党委联合向全区军民发出《向李成文同志学习的决定》,并在全区巡回展出烈士的英雄事迹。

1979年10月5日,中央军委授予李成文烈士为“战斗英雄”光荣称号。

保山历史名人之吕凯

建水县的名人_建水名人故居_建水县历史名人

哀悼

吕凯

三国时期蜀汉官员

简介

吕凯(?―225年),字季平,永昌郡不韦县(今云南保山东北)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初任永昌郡五官掾功曹。章武三年(223年),建宁太守雍闿反叛,投降吴国,吴国任雍闿为永昌太守,吕凯闭境抗拒雍闿。建兴三年(225年),丞相诸葛亮南征,表奏吕凯功劳,任命他为云南太守,封阳迁亭侯。吕凯还未上任,便被叛乱的少数民族杀害。

人物生平:

吕凯起初在永昌郡中担任五官掾功曹。章武三年(223年),建宁太守雍闿等人听说蜀汉昭烈帝刘备在永安去世,于是更加骄横狡猾。都护李严给雍闿写了一封六张纸的信,向雍闿说明事态变化的厉害,但雍闿只回答一张纸的信,说:"听说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如今天下鼎立,却有三种不同历法在施用,所以处在僻远地方的人深为惶惑,不知归附何方。"雍闿的桀傲不驯大多如此。雍闿后又投降吴国,吴国遥授雍闿为永昌太守。

永昌郡位于益州地区的西部,道路阻塞,与蜀郡隔绝,而且太守之职又调换他人,吕凯与府丞、蜀郡人王伉一起率领并激励官民,关闭四境抵御雍闿。雍闿多次发布檄文到永昌,劝诱吕凯。吕凯对他的檄文回复说:"上天降下丧乱,奸雄乘势四起,天下切齿痛恨,万邦为之悲悼,臣民无论老少,莫不思竭筋力,肝脑涂地,解除国难。想到将军您家世代受到汉朝恩惠,我以为您应当亲自招集人马,率先行动,向上报答国恩;在下不负先人,以求功劳著于竹帛,千载史册留名。哪想到您反倒向吴国俯首称臣,背本就末!从前舜勤勉地为百姓劳累,死于苍梧之地,史籍赞美他,以至流芳千古。他身葬江南,何等可悲!周文王、周武王承受天命,到周成王才大功告成。先帝龙兴立汉,海内望风归附,朝臣聪敏,上天降下安康。可是将军您却看不到盛衰的记载,成败的征兆。譬如野火燎原,人行冰河,一旦火灭冰消,您还有什么能依靠呢?从前将军您的先父雍侯,与汉结怨反为汉所封爵赐土。窦融知道东汉将兴,故此归顺光武帝刘秀,这都是流名后世,受到世代的歌颂赞美。如今丞相诸葛亮英才超群,明察事物未然之始,受先主临终托孤重任,辅佐蜀汉隆兴,与众相处无所偏袒忌讳,奖赏功绩不念小过。将军您如果能够翻然醒悟改弦更张,重新走上正道,则不难追迹古人,永昌这一小块地方哪里够您管理呢?听说楚国对周朝不敬,齐桓公即正义责问,吴王夫差僭号称霸,晋国则抑制其势力,何况您所臣服的并非良主,谁人肯向您归服?我私忖古人大义,为臣者不和境外之人交往,故此我前后与您是有来无往。再次收到您的檄文,发愤忘食地表述一下自己心中所想,请将军您仔细地省思明察。"吕凯的恩义威信全郡皆知,故此郡中人都很信任他,由是他得以保全自己的名节。

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南征讨伐雍闿,讨伐部队还在路上,而雍闿已被高定的兵士所杀。诸葛亮到南方后,向朝廷上奏说:"永昌郡吏吕凯、府丞王伉等人,在边陲之地对朝廷尽忠不变,已有十多年,雍闿、高定在其东北方面威逼他们,而吕凯等坚守正义不与他们交往。为臣没有料到永昌地区风俗竟是如此敦厚正直!"于是任命吕凯为云南太守,封为阳迁亭侯。吕凯还没有上任,就被其他叛乱的少数民族杀害,他的儿子吕祥继承爵位。

历史评价:

诸葛亮:"永昌郡吏吕凯、府丞王伉等,执忠绝域,十有馀年,雍闿、高定逼其东北,而凯等守义不与交通。臣不意永昌风俗敦直乃尔!"

陈寿《三国志》:①"凯威恩内著,为郡中所信,故能全其节。";②"黄权弘雅思量,李恢公亮志业,吕凯守节不回,马忠扰而能毅,王平忠勇而严整,张嶷识断明果,咸以所长,显名发迹,遇其时也。"

-no end-

微信ID:17787509117

1.隆阳城区内提供各种烧烤外卖;2.准备野外烧烤各种材料和工具。

建水名人故居_建水县的名人_建水县历史名人

上一篇: 云南建水紫陶名家就这几位,其他的都称不上大师(大师名录建议收藏)
下一篇: 300多年前这位杭州人在云南富源当县令 现在当地来“寻亲”了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