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激发巴蜀文化的时代活力

激发巴蜀文化的时代活力

激发巴蜀文化的时代活力激发巴蜀文化的时代活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文化普及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有效的普及,优秀传统文化才能获得人们的认知、认同和践行,成为活着的基因、不断的文脉,得到真正的传承和发展。

巴蜀地区人杰地灵,历史名人灿若群星,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积淀了深沉厚重的文化底蕴。巴蜀文化是四川盆地的地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巴蜀文化研究,深入发掘巴蜀文化的时代价值,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四川通过项目化推进、时代化表达、社会化传播,有力推进了巴蜀文化传承传播,让巴蜀文化真正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项目化推进,构建传承发展体系

四川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充分挖掘本省厚重独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文化的教育宣传普及为重点,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助力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涉及各个方面、覆盖各个领域的重大系统工程,必须着眼全局,系统推进。四川成立四川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协调组,制定出台《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施意见》,从总体上确立了工作原则、基本思路、目标任务和具体举措。

面对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四川以群众认知度高、有情感有兴趣的历史名人为突破口,大力实施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引领带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的整体推进。历史名人的评选发布、研究阐释、文艺作品创作等过程,均是优秀传统文化再次深入群众的实践过程,历史名人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再次唤醒了深入群众骨髓的历史记忆、文化记忆、精神记忆。

与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同步推进的,还有古蜀文明保护传承、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等重点工程。《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实施方案》《古蜀文明传承工程实施方案》《关于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四川省文化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传统工艺美术振兴发展实施方案》《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等相继出台,“1+N”政策组合拳,为各项工作开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有力保障。

从横向来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成为一项项分门别类的工程,各项工程互为补充,又形成一个保护传承的有机整体。项目化的推进,使得工作边界清晰、条理分明,同时又相互关联、彼此配合,整体工作得以高效推进。而从纵向看,四川深入构建了研究阐发体系、保护传承体系、国民教育体系、宣传普及体系、创新发展体系、交流合作体系等六大体系。这些体系环环相扣、有机衔接、前后贯通,把握住了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逻辑,解决了优秀传统文化是什么、有什么价值、怎样服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等问题,工作成效卓著。

时代化呈现,赋予传统文化当代表达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文化的亲和力、吸引力和影响力,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为群众所接受。

繁荣文化精品创作生产。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反映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是衡量和检验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体现了文化形象和文化品位。四川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担当,把握中华文化、巴蜀文化精髓,运用富有民族特色的元素符号、形式样式,创作生产了大型纪录片《十大历史名人》、原创话剧《苏东坡》、新创川剧《落下闳》、交响组曲《少陵草堂》、音乐品牌节目《中国藏歌会》等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精品力作,彰显了精神之美、崇高之美。

坚持与传统节日相结合。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节日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信仰、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成都举办“大庙会”和草堂“人日游”活动、都江堰举办“放水节”、广元举办“女儿节”活动、蓬安举办“放牛节”活动……这些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方式、传播形式,让传统节日及其承载的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让全世界更好地领略巴蜀文化的多姿多彩。

文化传播手段更具亲和力。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不仅取决于其思想内容,而且取决于其传播能力。谁的传播能力更强,谁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就能更广泛地流传、更有效地影响人凝聚人。四川牢固树立互联网思维,充分运用现代媒体平台,利用科技手段,精心策划“四川名人千古风流淘不尽”等网络专题栏目,通过全省户外LED大屏等滚动播出四川历史名人宣传片,组织专家学者录制巴蜀文化课程通过互联网全球分享……深藏在博物馆、科研机构里的传统文化瑰宝走了出来,使更多的人全方位、立体式接触了解学习传统文化,推动了传统文化与人相亲、与人相和、与人相融。

社会化传播,让优秀传统文化“活”在身边

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文明的果实,不能只让其躺在书斋里、活在书本中,需要让其全方位融入教育普及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发挥其滋养心灵、哺育成长、以文化人的作用,才能有长久生命力,真正实现落地生根、接续相传。

让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相融。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通过与大中小学课程和教材的有机融合,让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环节,有效实现民族精神的培养和道德理念的塑造。四川在地方课程教材中融入了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将巴蜀文化中的大禹治水、诸葛亮治蜀等历史文化名人事迹纳入地方课程教材内容,做到“寓教于乐”,使青少年在感觉“有意思”的基础上领悟到“有意义”。

让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四川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深挖巴蜀文化沃土,建成了四川大学巴蜀文化传承基地、电子科技大学川剧传承基地、内江师范学院峨眉武术传承基地3个全国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成了一批以传承优秀文化为特色的学校,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润泽心灵,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成才追求和道德规范。

让优秀传统文化与“游学”等活动相融。文化游学为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更为多样的途径,有利于打通课堂内外,实现学以致用、知行并进。四川大力支持学校加强与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和各类文化传承传习基地建立合作机制,创新开展探寻古蜀文明、领略民族风情、走访古镇村落、重走红军长征路等系列“文教融合”社会实践活动,推出“共饮一江水·问学苏东坡”等四川历史名人“研学游”路线,引导青少年学生在文化“游学”中增强文化认知、感受文化魅力,接受文化熏陶。

(作者:黄莉,系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SourcePh">

上一篇: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要点人物形象的个性特点
下一篇: 端午安康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