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古老,中国人的姓,绝大多数是因时、因地、因史而产生或因某种历史原因而改姓。若没有古书或老谱的记载,后人就很难考究清楚。我逯氏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来龙去脉,主要用来记述逯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过继、改姓的原委等。姓氏和家谱均是明辨家族血统的证明文献,并世代相传。
关于逯(lù)姓的来源,在许多姓氏古籍上都有记载。据有据可查的史料记载,当时的逯姓有两个支系:
1、出自嬴(yíng)姓,以封地邑名为氏。
逯姓始祖原是秦国的公族,秦国公族姓嬴,故逯姓是出于嬴姓的。嬴姓作为秦国公族,出过许多了不起的大人物。
秦国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使秦国强盛、奠下雄基霸业的秦穆公,姓嬴名好,招才纳贤,扩展势力,曾雄踞一方。
秦始皇(公元前259—公元前210年9月10日),他是秦朝开国皇帝,是中国历史上首位皇帝,被后人称之为“千古一帝”,姓嬴,名政,是秦庄襄王之子,出生于赵国国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汉族(原称华夏族)。13岁即王位,39岁称皇帝,在位37年,50岁逝世。他首次完成了大中国的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嬴政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改革家。他不仅完成了中国统一,还创立皇帝制度,在中央实施三公九卿制,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等,北击匈奴,南服百越,修筑万里长城,奠定了今日中国版图的基本格局,把中国推向了大一统时代,为建立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因为秦始皇推行的是“以法治国”的法家学说,而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推崇以仁爱、中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二者不无冲突。
在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为强化统治曾排斥过文治,留下了历史非议。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后人自有评说。
据《风俗通义》所载:“秦邑,其大夫封于逯,因氏焉。”逯,最早是一个地名,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秦国就有一个邑名叫逯(在今陕西省境内),后来有一位秦国的大夫被封于逯邑这个地方,于是,逯邑的子孙后来就以封地邑名为姓,姓逯,并世代沿袭。逯姓的祖先生性耿直,诚实豁达,热情好客,喜欢迁徙,尚武且爱打抱不平。
“乡侯”与“亭侯”都是汉朝时的一种封号,一般封五六百户,是列侯中较少者。例如,关羽就被封为“汉寿亭侯”,诸葛亮被封“武乡侯”,张飞被封“西乡侯”,赵云被封“永昌亭侯”等等。乡侯比亭侯还要稍大一点,有“十亭一乡”之说。
2、出自芈(mǐ)姓,亦以封地邑名为氏。
据古书《路史》记载:“楚公族有逯氏。”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所在地主要是在今天的陕西和甘肃一带,当时的逯邑,也在这个地区,楚国的王族中也有逯氏,后代中也有以邑名为姓者,称为逯氏。
又据《姓氏考略》、《郡望百家姓》云:楚公族有逯氏,逯氏望出广平郡。这一支逯氏是周代楚国公族芈姓的后裔,此逯氏也是以封地而命名的。
据此可以推断,除后来由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徙到他省,而后又辗转到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的逯姓人家外,生活在当地的逯姓族人就属于楚国王族的后裔了。
不过,不管是秦国还是楚国,其公族更早的祖先是相同的,就是高阳大帝颛顼。据《辞海》中解释,颛顼——我国上古时期一位氏族部落首领。
逯姓自秦朝始,史料可考并不复杂,是嬴姓和芈姓的后裔,血统关系纯正。
由于逯姓是出自赢姓的姓氏,虽历史悠久,但有据可查,具有正宗的皇家贵族血统,系出名门。所有逯氏后人都应为自己的祖先感到自豪,要勤勉励志,光宗耀祖,不辱使命,再创辉煌。
郡望与堂号
郡望:广平郡、临河郡。
广平郡:今河北鸡泽县东二十里。汉景帝中元元年(前149年)分邯郸郡置郡,治所在广平(今河北省鸡泽东南)。相当于今河北任县南和、鸡泽、曲周、永年及平乡西北、肥乡东北一部分地区。东汉废,入巨鹿郡,三国魏初复置郡。
临河郡:北齐武平元年(570年)置临河郡,故治在今山西省永和县西南三十五里处,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
堂号:逯姓的主要堂号有:“广平堂”、“孝子堂”等。
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为纪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自创。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
“总堂号”代表家族、姓氏的发祥地,寓后不忘本源。“分堂号”则是族人迁徙至新地且成为当地有名望的家族后,以该地的郡号作为堂号,总堂号和分堂号统称为郡望。
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地方府、州、县名。也有随着姓氏家族的发展壮大,出现以姓氏名门望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郡号的。
逯姓的历史名人与典故
逯姓的祖先信奉“人挪活、树挪死”的生存哲理,虽然后裔不众,占总人口的比例很少,但其后裔遍布大江南北,四面八方。由于祖先族规、家训严格,家风优良,崇尚教育和勤劳发家,秉性耿直,诚实笃信,在历史上成名甚早,曾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才,对历史的进步做出过积极的贡献,其历史名人与功绩永世流芳:
汉朝
汉朝著名大臣逯並:早在汉代时就有一个叫逯並(也叫逯普)的人,汉朝著名大臣。新莽时,为大司马,于西汉末期的公元7年被封为蒙乡侯。大司马主掌全国兵权。《前汉》一书中记载:蒙乡侯逯並。谨按逯並误作逯普,蒙乡侯与大司马是一人不得分以为二。照今汉书翟方进传逯普改逯并。《资治通鉴》卷第三十六载:莽平帝元始四年,逯普,蒙乡侯;将作大匠蒙乡侯逯並为将军,屯武关。(师古曰:逯,姓也;並,名也。逯,音录;又音鹿;今东郡有逯姓,二音并得书。本「逯」字,或作「逮」,今河朔有逮姓,自呼音徒戴翻,其义两通。〕
金紫光禄大夫逯明:一品大员。两晋时期,跟着石勒(后赵的建立者)干的人中有个逯明,后做到金紫光禄大夫,因劝谏石虎(石勒的侄子,后赵第三个皇帝)被杀。
楚国有隐士逯通:西汉时,逯烈(逯通的5世孙)任吴县令(今属江苏),迁豫章督尉(今江西南昌)。
逯烈12世孙逯闳:东汉出任颖川太子(今河南禹州),尚书令,有5子:印,温,恒,号“颖川堂”。
逯恒之子逯续:任所州别驾,有3子,大儿逯稠,任荆州刺史(今湖南常德),号“荆州枝”。逯稠有2子,大儿逯肃任丹徒(今江苏镇江),号“丹徒堂”。
逯续的二子逯逢:东汉时任尚书令右仆射,封乐安侯,生有5子:逯涉、逯表、逯琼、逯昊、逯招,合家融乐,号“乐安堂”。逯表之孙逯恢,西晋时任谏仪大夫,其后代号“谏仪堂”;
逯续的小儿逯褒的9世逯元之:西晋时隐居鱼折,号“鱼折堂”,其孙逯阮,东晋出任侍中,司空,赠太尉,兴平康伯,有6子,号“太尉堂”。
逯贾:(生卒年待考),政论家,辞赋家。楚人,汉高祖宜定天下其言论对政治发生影响。
逯环:(生卒年待考),汉繁阳处士,字德玮。
三国
逯式:(生卒年待考),魏江夏太守。《三国志卷五十八吴书十三(5)》:魏国江夏太守逯式掌握兵权,经常为害边境。但他与魏国老将文聘向来不和。陆逊听说后,就伪造了一封答复逯式的书信写道:“收到你的来信,才知道你与文聘有矛盾,势不两立。得知你来归附吴国,我立刻将你的来信秘密上报主公,并率军在此相迎。这件事应尽快地悄悄办好,定下准确的时间。”陆逊让人把书信放在边界上,逯式的士兵捡到书信后拿给逯式看。逯式看后惶恐不安,急忙送妻子儿女回洛阳。因为这件事,将士都不再信任亲附逯式,不久他就被罢免了。
逯充:(生卒年待考),三国时日长吏。
晋朝
逯苞:(生卒年待考),晋朝殿中中郎。
唐朝
唐代有逯生:据福建《云霄县志》记载,唐朝初期,陈政、陈元光奉命入闽开辟漳州,中原有将佐逯生随从前往,并在当地安家落户,成为今福建、广东、广西、海南逯氏鼻祖。
唐代还有逯仁杰。
宋朝
宋代有逯昂、逯湛、逯勉、逯端四人俱中进士。
逯昂:(生卒年待考),宋山东大名府河中人。宋景佑登科,中进士。
逯湛:(生卒年待考),宋山东大名府河中人。宋景佑登科,中进士。
逯勉:(生卒年待考),宋山东大名府河中人。天佑登科。
逯端:山东大名府河中人。天佑登科。
逯有方:(生卒年待考),陕西志载:逯有方,宋时重镌旌儒碑。
元朝
元代有监察御史逯鲁曾:(?—1352年)。元代进士逯鲁曾,字善止,元代怀庆修武承恩镇人(今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恩村)。官至监察御史、宣慰史,博通经史。元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中进士第,初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历御史台掾、太常博士、监察御史、枢密院都事、刑部员外郎。宗正府郎中,出任辽阳行省左右司郎中,又任佥山北道肃正廉访司事,入朝官拜礼部郎中。官至正二品的“资善大夫”。
逯鲁曾任御史台掾时,有一次监察御史弹劾中丞史显夫为人傲慢无礼,他作为监察御史的佐吏,竟然当众打开密封的弹劾奏章,说:“史中丞向来为人持重,不会与人周旋结交,而御史以私情弹劾他,不是公论。”文武百官对他这种举动十分惊讶,由此皆知其胆大。
至元六年(公元1340年),把持朝政的右丞相伯彦之侄脱脱乘伯彦出猎之机,发动政变,驱逐了自己专政暴横的叔父。当时逯鲁曾官拜监察御史,上书弹劾七名伯彦之党,为脱脱整肃朝政立下大功。之后,他又任枢密院都事、刑部员外郎,为很多横遭伯彦诬陷妄杀的大臣平反冤狱,并释放他们的妻子儿女,归还被伯彦党徒霸占的财物。
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因元朝政治腐败,土地高度集中,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徐州、淮东地区爆发了红巾军农民起义。第二年,丞相脱脱亲自率大军前去镇压,逯鲁曾随军为资善大夫、淮南宣慰使,领征讨事。攻打徐州时,因官军不习水战,脱脱遂命逯鲁曾招募熟通水性的盐丁5000余人,训练后随元兵围攻徐州,扑灭了徐州红巾军芝麻李部,百姓也被殃及。不久,逯鲁曾病死军中。
逯鲁曾官辟御史台椽掌机密,后除太常博士,复拜监察御史。史书对逯鲁曾的总体评价是“性刚介”“胆识过人”。他在为官监察御史时,不过是六七品的官,虽说职责在身,真要弹劾正一品的太尉、正二品的右丞、正三品的尚书,那可得有极强的责任感和极大的胆量。
攻打徐州时,因官军不习水战,脱脱遂命逯鲁曾招募熟通水性的盐丁5000余人,训练后随元兵围攻徐州,扑灭了徐州红巾军芝麻李部,全城百姓也惨遭屠杀。不久,逯鲁曾病死军中。逯善元:(生卒年待考),元朝淮京元帅。
现在的修武逯姓即为元代监察御史逯鲁曾的后人。
大将军逯德山:(?—1363),元朝年间河南汝阳人。元末从朱元璋征战,逯德山因平叛陈有谅有功,累功升镇抚,被封为大将军,其子被封千户长。从征陈友良,战死于鄱阳湖。封汝阳县子,武略将军。(是河南汝阳、洛阳等地的逯氏先祖。明洪武六年从南京迁青海乐都地区,至今已繁衍二十余代)。
因处于元末明初世代,也有史料把逯德山归于明代的逯氏名人。
明朝
明代武时教谕逯宏、给事中逯中立、指挥佥事逯杲,三位官吏地位显赫。
明代有显宦武时教谕逯宏:著名明朝文士。字希远,河南修武人。明洪武初年跟从徐大章学习《书经》。十八岁时曾上书论时政得失,明太祖朱元璋非常喜欢,又命他写《秋柳赋》。后以乡贡分教松江,官至武进教谕。
明代文士显宦逯中立:字与权,山东聊城人。明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著名明朝文士,熹宗时,赠光禄少卿。《明史》对他的评介是“遇事敢言”。由行人擢吏科给事中,为人正直,遇事敢言,有胆有识,敢作敢为。他举为进士后入仕,历官吏科给事中,兵科右给事、陕西按察司知事,虽然因为打抱不平被朝廷贬官,但人们都称赞他胆识过人。著有《周易札记》三卷、首一卷。
逯中立被贬为陕西按察司知事之后,逯中立“引疾归”,家居二十年卒。熹宗时,赠光禄少卿。《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到逯中立的著作《两垣奏议》时说:“中立以是三疏(《论公用舍》、《论修史用人》及《论会推阁臣》),一忤旨停俸,一见忌辅臣,一被贬外授,故史特摘录于本传。其《请罢织造》、《论东倭》及《请停例金》三疏,虽事不施行,然亦皆铮铮不阿,无愧封驳之职,不得以卷帙之少废之矣。”顺便说一句,逯中立的传记在《明史》“列传第一百十八”中,他的前面一位传主是大名鼎鼎的戏曲家、《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
锦衣卫逯杲:说起逯杲(gǎo),今人或许已不熟悉;但说起明代的锦衣卫,大概读过书的都知道。在明朝中期的锦衣卫中,逯杲是大亨级的人物。彼时的朝臣,闻其名而股栗的大有人在。
逯杲是河北安平人。他本是一个锦衣卫的校尉,在明英宗夺回皇帝宝座的过程中立了功。随后又在除掉骄奢淫逸的权臣石亨及号称“第一猛将”的石彪时发挥重大作用,深受明英宗倚重。作为锦衣卫领袖,逯杲精明强干,派出特务四下侦察,搜罗大臣的一言一行来迎合皇帝,“天下朝觐官大半被谴,逮一人,数大家立破”。真算得上权焰熏天,令朝臣胆战心惊。文武百官、富家高门甚至亲藩郡王也来向他行贿以求得自保。
逯杲的性格特点是“强鸷(zhì)”,也就是刚强凶猛。他是明英宗最信任的心腹保镖。《明史》把他放入“佞(nìng)幸”一族(以谄媚而得宠谓佞幸)。太监曹吉祥和他的嗣子曹钦谋反时,曹钦放着最急切的事不做,竟然先跑到逯杲家杀了他,可见恨之入骨。
明代有孝子逯相:广宗人,诸生,著名明朝孝子。明嘉靖中期,母殁,他庐墓三年,躬自负土成坟,时有大水而不浸其庐,远近因而称奇。
明代逯印鸿:山东广饶逯氏之始迁祖。明初自直隶省枣强县(今河北省枣强县)迁至山东省青州府乐安县(今山东省广饶县)。历600余载,繁衍21世,自十世祖起,各房分支。逯印鸿因教子有方,家风优良,后代人才辈出。
逯端:(?—1449),字宏子,明朝大臣,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明宣德五年(1430年)进士,刑部员外郎。从英宗北征,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死于土木堡之役。
逯让:(生卒年待考),明武定人。弘治中,任高阳训导。
逯浚:(生卒年待考),明章丘人。正德中,荆门知州。
逯鼎:(生卒年待考),明章丘人。弘治中,任通州学正。
逯岚:(生卒年待考),明清丰人。岁贡,任郃阳县丞,好文艺。长官喜迎悦,岗独持正不阿,以此衔之,遂解任去。载所植园蔬以行,曰:食吾力也。士民以为美谈。
逯朝东:(生卒年待考),明甘肃成县典史。
逯字的读音
逯,读音:lù(禄),Lǜ(绿)两种,均为四声,均为正确的读音。
但是,在《新华字典》中只有一种读法,读lù(禄)。释义:姓。
“逯”字在典籍《唐韵》一书中的注释:“逯,姓也。逯音禄,又音鹿。今东郡有逯姓,二音并行。本“逯”字或作逮。今河朔有逮姓,自呼音徒戴反,其义两通。”在秦汉之际,“逯”、“逮”二字通义。
在日常生活中,“逯”字的读音经常引来麻烦,时常有人会问:“你到底是姓“录”还是姓“绿”啊?”许多姓逯的人只好耐心解释:字典上是念“录”,在家乡是念“绿”。虽然同一个逯字,读音却不一致,但姓逯的人都心照不宣,认为读音都是正确的。
“逯”字书面写出后,好处是“秀才念一半”只念“录”也对了,况且碰巧还是字典中的标准读音,一般不会造成人际沟通的障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