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类生活在一个对话的世界里。任何人的观点、主张、思想都是通过对话交流得以沟通、理解和升华的,由此,人的个性、主体性、平等性和差异性才得以尊重、承认与彰显。对话的实质是让学生在某种情境中独立地去发现问题,建构知识体系。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忽视了这一点,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或者只是一些简单的问答,这些都背离了平等的对话交流思想。要真正把新课程理念贯穿于教学实践,我们必须改变单一的独白型师生关系,改正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形成的教学缺陷,建立真正平等和谐的对话型师生关系。
【关键词】新课程 对话 独白 能力 师生关系
一、对话的含义与本质
语文教学的对话实质是“师生之间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是“说――听”、“你――我”关系的建构,说到底,是师生之间真正平等和谐关系的建立。正如浙江师大王尚文教授所说:“人与人之间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的基础上达成的双方视野的交融,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激发、共同创造的精神或意识。”
二、文学作品解读的开放性需要师生之间对话
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正说明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也总是面向未来的,它是一场开放的和未完成的对话,需要读者自己来完成对它的意义建构,这正如“释义的文字是释义者的文字”(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读者通过意义建构来完成对文学作品主旨理解的一次飞跃,但不是终止。教学生活是师生之间一场对话,这场对话总是处在未完成之中,每一次课堂都存在机遇和挑战,每一次课堂都可能会有让人激动不已的地方。
肯定了生活和文学作品的未完成性,也就等于肯定了师生关系也必会是一种对话的关系,而不是独白的或一言堂的关系,也就是说,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永远不会像独白型那样给学生一个简单的固定的答案,好象作品本来就是这样的,这给知识尚浅的学生实在是个大大的误导甚至是种人生伤害。对话型师生关系是未完成的、未论定的、流变的、开放的,也不会停滞或终止于某种已经达到的范围与程度上,而是通过对话不断建立和生成更丰富、更和谐、更有意义的对话关系,每一次对话,都是师生对文学作品阅读的一次提升,每一次对话,都是师生人格的一次完善。每一次对话,都要求语文教师注意倾听学生内心的如春天般万物复苏的声音,它们虽稚嫩微弱却生机勃勃,同时也要求教师不能也不应该对学生作出一种“你就(不)是(能)……的人”定论,语文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一千张脸孔,就有一千种思想。巴赫金说:“世上还没有过任何终结了的东西;世界的最后结论和关于世界的最后结论,还没有说出来;世界是敞开着的,是自由的;一切都在前头,而且永远只在前头。”万事万物如此,更何况是学生呢?作为“思想着”的人,内心的情感就更丰富自由,面对文学作品,他们的心灵应该是敞开的而不是封闭的。
三、新课程背景下对话教学的意义
一个文本总是有许多地方意义有待确定,又在许多地方留有空白,处处在召唤读者把它确定下来,填补起来。在独白型的师生关系下,学生只能完全地作为意识的客体,而不是作为另一个意识的主体与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教师被幻化成智者、精英、权威,“垄断”着知识的解释权,“控制”着评价学生优秀与否的权力,而很少去了解学生愿不愿意接受老师灌输给他们的观点,学生是否可以作出自己的理解,我们在多大程度上和学生实际的思想取得共鸣等等。表面上,在我们的语文课堂里,好象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在跟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但事实上这只是教师一厢情愿,课堂的效率可想而知是收效甚微的,因为我们很少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阅读的兴趣并从中获取美的享受。我们的语文课堂模式让本应是灵秀的语文课变成死水一潭,学生的个性与棱角也被渐渐磨平了,麻木了。同时,语文老师的思想因为其封闭缺乏交流久而久之也必然退化,成为一个庸俗的教书匠。
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其潜能具有雅限性,并没有“等级性”,有的只是一个个千差万别,各富个性的生命、灵魂。学生是“具有充分价值的言论的载体,而不是默不作声的哑巴”,他们不是沉默的听众或雅言的容器,只管接收老师塞给他们的东西,他们是与教育者具有同等价值的对话的人,在人格意义上,他们与教师完全是平等的。他们完全可以发表自己不同于教师的意见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意见。在对话型师生关系下,一方面,教师承认和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平等性,确立起一种差异性的“学生观”,反映在文学作品解读中,就是教师要充分鼓励并尊重学生对作品作出个性化的阅读,哪怕是在教师看来是错误的解读,老师也不能简单的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我们每次面对课文,都不是生搬硬套某个见解或某个权威,而是与学生一起细心品味,抓住闪光的灵感,甚至七嘴八舌,发表一次次的创造性的见解。另一方面,教师在跟学生对话的过程中,开始自己的思维,亦即形成、发展、寻找和更新自己的语言表现形式、衍生新的思想,教师也是在对话中学会成长。
四、对话教学事实上体现的是师生平等的和谐关系
没有一颗真诚的心,就不会有真正的交流和对话。真正的师生对话,不仅仅是“你―我”之间简单的对话,更应是融合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声”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心声”融合的过程中,体现出一种真正充满爱心的精神,在这样和谐平等的氛围里,有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也有自己独立思考的精神;有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也有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情感的熏陶和人格的影响。
对话型师生关系是和谐的师生关系,代表着新时代的精神和内涵,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有这等抱负,即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建立全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英]戴维・伯姆;王松涛译。论对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
[2]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3]刘铁芳.试论对话性道德教育模式的建构[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
[4]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浙江苍南宜山高级中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