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文化记忆 第一章 笔记

文化记忆 第一章 笔记

文化记忆 第一章 笔记文化记忆 第一章 笔记

第一章 回忆文化

绪言

1.记忆术和回忆文化

记忆术针对个人,而回忆文化针对集体

关键问题是:什么是我们不可遗忘的?

记忆的共同体 (Nora)

回忆文化里的记忆:把人群凝聚成整体的记忆

韦伯:所有民族矛盾的背后都很自然地存在着这样或羊羊的选民的思想。-即,如果一个民族认定自己为一个民族并区别于其他的民族【Homogeneity&Boundedness】,都会以某种方式把自身想象成被选中的。选民原则的结果是回忆原则,被选中意味着接受不可被遗忘的义务。

2.对过去的指涉

“过去”是在我们对它进行指涉时才得以产生的。

指涉过去的两个条件:1)过去不可能完全消失,有留存于世的证据【像是traces】 2)这些证据要有典型性,与“现在”有所差异(好像一种明显的断裂,一种明显的变化)

复兴:对于过去的回溯,制造、重构、发现;

whm mswt=重生者

Persona:作为人的死者-古罗马贵族以画像或面具的形式带先祖在家族有型的队伍中共同前进

传统这个词掩盖了“中断”,强调连续性的一面,也忽略了“遗忘”和压抑,和越过“中断”而对过去进行的延续;所以用“文化记忆”或回忆文化。

一、对“过去”的社会性建构:莫里斯哈布瓦赫

哈布瓦赫是柏格森的学生,后来师从涂尔干,死于集中营,他提出了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的概念。

1.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

记忆存在于社会框架中,一个在完全孤立的情况下长大的人是没有记忆的,人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才形成记忆【是否如此?我可与getr做对比,一个孤立存在的人没有任何干扰,于是必须直面死亡,小说作为逃避死亡的方式】。

即使最私人的回忆也只能产生于社会团体内部的互动,我们记住的还包括别人讲的、或我们从别人的表现中推断出来的内容【所以他并非是把个人和集体记忆对立,而是让它们混合】。

我们的经历本身就是以他人为参照物的、一个评判什么是重要什么是不重要的社会框架中获取的。“没有感知就没有回忆”。

把集体作为记忆和回忆的主体来看待。

哈布瓦赫的“社会框架”概念和戈夫曼(Erving Goffman)的“框架分析”理论相似。在哈布瓦赫看来,框架(Cadres)构成并巩固记忆,记忆的主体受制于组织其回忆的“框架”。主体可以记住的是处在每个当下的参照框架内、可被重构为过去的东西,而主体忘记的是在当下不再拥有参照框架的东西。

个体通过参与奖网的过程而形成个体记忆,记忆在交往中延续;交往的中断和参照框架的消失会导致遗忘。

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区别在于,个体作为一个场所,容纳了来自不同群体的集体记忆以及个体与这些集体记忆的独特关联方式。具有个体性的只有感觉而非回忆。“因为感觉与我们的身体紧密相连,回忆的根源则必然存在于我们所参与的不同的群体的思想中”。【不很赞同。虽然独特的只有“感觉”,但回忆和记忆包含了感觉,无法区分,回忆和记忆从根本上就不是客观的,也不存在“客观的”、独立存在的回忆或者记忆。这里更赞同perception=creating,remembering=recreating的等式,以及相信只存在每每独一无二的subjective reality】

2.回忆形象

思想只有变得具体、可感知,才能进入记忆,成为记忆的对象。概念与图像相辅相成,真理必转化为具体的形式、事件、人才能被保存在群体记忆中,而具体的事件或人则需要借助重要真理来丰富自己的内涵才能在群体记忆里流传。

回忆形象独特之处:

1)时空关联:回忆形象需要特定的空间来被物质化,特定的时间来被现时化。被经历的时间,被唤醒的空间,是回忆的时间和空间框架,尤其是当它们不在场时。

2)群体关联:有一个载体。集体记忆在认同(identity)上也是具体的,定义这个集体的本质。社会群体从独特性和持久性两个方面来保存自己的过去【就是homogeneity和boundedness】。由于每个群体都追求永存于世,所以都倾向于尽可能地隐藏变化,把历史看成一种没有变化的持续。群体在选择回忆内容以及如何回忆(what and how)时会根据这些内容与集体的自我认识(collective identity)是否相符、是否构成连续性来选择。

3)可重构性:过去本身在任何记忆中都不能被完全保留,留存的只是其中为社会在每一时期中,借助这个时期的参照框架所能重构的部分。用Blumenberg的话说就是回忆中无纯粹事实。记忆不断经历着重构,过去在一个持续变换的参照框架内被不断重构。新的东西只能以被重构的过去的形式出现,传统只能被传统替代,过去只能被过去替换。社会不会直接接受新的东西来替换自己的过去,而是接受其他群体的过去,并以此替换掉此前占决定性地位的群体的过去。社会思想无一例外都是社会的回忆。

记忆不仅重构过去,且组织着当下和未来的经验。回忆原则(Prinzip Erinnerung)与希望原则(Prinzip Hoffnung)相互依存(D. Ritschl 里奇尔)。

3.记忆与历史

群体在让其过去reappear时清除了所有变化的痕迹,这对集体记忆意义非凡。集体记忆与历史相反,集体记忆注重相似与连续,而历史注重差异与断裂;集体记忆为了让集体能认出自己这个集体,隐去了其中深刻的变化,而历史则把所有缺乏变化的时段当成“空白”区间因而将缺乏变化的时段隐去;集体记忆强调自己的boundedness,而历史消除了不同群体记忆间的区分,在一个均质的历史空间里重组史实,在这个空间里每一件事都能与另一件事构成联系,且一切都同等重要和有意义【不赞同,我觉得历史的产生就是为了区分】,因为虽然集体记忆有很多种,历史却只有一种,它脱去了与任何具体群体的认同,把过去在一个没有具体身份认同的场景里重构,倾向于客观性和公允性【不赞同。我觉得他只是在说一种对于universal history的想象,实际上历史也仍然是依附于群体的。脚注说哈布瓦赫说的代表实证主义历史观,我们今天把历史写作作为社会记忆的一种特殊形式看待,参看P Burke《历史作为社会记忆》】。

历史不是记忆,因为记忆不是普遍性而是集体性的,如果想把所有事件同等看待,只能把这些事从集体记忆中分离,切断它们同社会环境和精神生活的联系,只保留时间和空间骨架。

历史的时间是人工的延续,在现实之外,脱离了任何社会性的、生活和情感上的联系。

历史始于过去不再被回忆、不再被经验的地方。“传统终止、社会记忆消失后,历史才开始。” “当一段过去不再属于当下群体的思想仍能触及的区域时,它便成为了真正的过去。”

哈布瓦赫认为,有组织的、被客体化的回忆形式,即“传统”,不是回忆的形式,而是回忆的变形,集体记忆区别于“传统”。阿斯曼不认可。

4.总结

他说明了群体回忆与群体认同如何不可分割。

对哈布瓦赫的批评集中于他对记忆这个概念的使用,批评者认为他以个体心理学隐喻来描述社会心理学现象的做法不可行。可对于哈布瓦赫,集体记忆不是隐喻,他想证明即使是个人的回忆也是一个社会现象。虽然生物学上只有个人拥有记忆,但这不能改变个人记忆对社会框架的依赖。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也不同,因为荣格侧重于生理上可遗传的悱自主记忆,而哈布瓦赫关注只通过交往传播的现象。

哈布瓦赫指明了“过去”是社会建构物,本质取决于当下对意义的需求及参照框架。过去并非自然生成,而由文化创造。

二、集体回忆的形式——交往记忆和文化记忆

1.流动的缺口:两种模式的记忆

范西纳:在谱系学中,晚近和起源时期在同一代人身上发生碰撞,有丰富的信息,而处于起源时期和晚近之间的空白部分则是流动的缺口。

Keith Thomas:无数的谱系都是从神话传说中的先祖直接跳跃到现代,只有两端没有中间。

这两种对过去的记录、两个没有中间的末端对应两种本质上不同的记忆框架,即交往记忆和文化记忆。交往记忆是对刚逝去的过去的回忆,如代际记忆,随着它的承载者的产生而产生、消失而消失。口述历史的研究对象,日常的历史,活的回忆最多追溯到八十年前,再往前则是流动的缺口。

集体记忆的两种作用:既是指向群体起源的巩固根基式的回忆,也是指向个体亲历的晚近的生平式回忆;

前者,即文化记忆,通过客观外化物如神话、仪式、舞蹈、饰物发挥作用,符号式的;后者,即交往记忆,通过社会互动发挥作用。

文化记忆中,过去被凝结成一些象征物,在节日中以展演。基于事实的历史被转化为回忆中的历史,从而变成神话,通过回忆,历史拥有了可持续的规范性力量,从而变得真实。

文化回忆带来集体认同,有超越生活之大。文化记忆始终有专职承载者负责传承,比如洒满、吟游诗人、祭祀、学者,而文化记忆的传播被控制,并非人人享有的权利(比如科举、对希腊语的掌握、对发育的掌握)。时间上表现为节日与日常生活的差异,社会上表现为知识社会学意义上的精英人群与群体中的普通成安的差异。

交往记忆记忆是以个体生平为框架所经历的历史;文化记忆是神话传说,或者发生在绝对的过去的事件。

交往记忆是非正式的、自然发展的、日常的;文化记忆是被创建的、节日式的。

交往记忆存在于人脑中,是亲身经历或根据他人转述的;文化记忆是被固定的客观外化物,以文字、图像等进行的传统的、象征性的展演。

交往记忆存在于80-100年内;文化记忆是神话性史前时代中的绝对的过去。

交往记忆的承载者是非专职的,文化记忆是专职的。

2.作为文化记忆收腰组织形式的仪式和节日

存储、调取、传达;诗的形式、仪式的展演、集体成员的共同参与。

一般的集体成员通过集会获取文化记忆,集会即是节日,节日的定期重复巩固了认同的只是的传承。

通过文化记忆,人类获得了双重时间性【?】,日常的与节日的、神圣的与世俗的差异。节日把时间给结构化了,创立了时间秩序。

3.回忆的场景:“记忆的场域”巴勒斯坦

记忆术:将记忆空间化。“记忆之场”,自然场景成为文化记忆的媒介,自然场景被符号化。比如去特定的地点朝圣。

4.过渡

悼念亡者:既是社会性的又是文化性的。可以被分为回溯性的和前瞻性的两种回忆。

哈布瓦赫关注活的回忆如何在文字成型过程中分裂成历史和传统两部分。他描述传承的不同阶段:1)创立阶段:过去和当下在群体意识中是合二为一的,早期的基督教 2)独立于外界的、完全面向过去的群体,唯一的人物是保存关于过去的记忆(后人放弃了对此进行理解,而致力于对此进行阐释),公元3-4世纪

三、文化记忆的类型:热回忆和冷回忆

1.关于历史感的神话

埃里希 罗特哈克(E. Rothacker)指出,历史意识或历史感是人类的原始苯呢个,意在将过去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形象固定保存下来,以便对此进行回忆和讲述。

吕迪格 肖特认为,历史感是人类的最根本特征,与人类创造文化的能力共生并存。

为什么相比较而言,这种原始本能在某些社会或文化中发展得更为充分?而且为什么有些社会有完全相反的行为?于是阿斯曼怀疑历史感并不存在,认为“文化记忆”这个概念更为准确。他认为人类的记忆在自然状态下的最根本形式是遗忘,而非回忆【想到“熵”,想到知识和无知,保持无知显然比保持智慧要更为容易,如同呆在平地比爬高楼要容易】,而回忆才是需要被阐释的问题,即为什么人们会关心自身过去。

可以考察历史回忆的镇静或刺激作用。

2.冷和热的类型

levi strauss对冷社会和热社会的区分:冷社会追求的是“用一种近乎自动的方式,消解历史因素对社会平稳和连续性产生的可能影响”,而热社会追求的是“永不知足地追求改变”,将历史内化,从而使其成为发展的动力。冷社会“冻结”变迁,冷文化并非遗忘热文化回忆着的内容,而是生活在另一种回忆中,是一种生产出来的、主动的选择。他认为文明进程是从冷走向热、从愚昧走向文明的。

阿斯曼认为:

1)即便是有文字的、文明的社会,也可能是冷社会。比如古埃及和中世纪的犹太教。对历史的否认是为了服务于另外一种回忆。

2)社会不一定完全是冷或热的,而是有冷或热的因素。如E. Erdheim的冷却系统(指帮助冷文化冻结历史性变迁的组织机构,如成人礼)和加热系统。镇定作用和刺激作用,前者是为了冻结变迁,回忆依附于有规律的事物上,意义在于延续,后者依附于一次性的、不同寻常的事物上,目的是突变、变迁,是热的。

3.统治和记忆的联盟

统治需要出身和本源,所以会对时间和历史有更细致的划分,少一些流动的缺口,这是回溯性的一面。同时,统治者不光篡改过去,还是吐修正未来,他们希望被后世记忆,于是将自己可在纪念碑上,这是前瞻性的一面。“统治以回溯的方式论证自己的合法性,并以前瞻的方式使自己变得不朽。

4.统治和遗忘的联盟

埃德海姆:国家性和热的类型之间的关系,会导致对线性历史建构方式的偏好,“热的文化倾向于建立国家,在时间上线性化,在空间集中化,建立统治”。阿斯曼认为他本末倒置,不是热的文化建立国家,而是以国家形式组织的文化倾向于在文化上发热,并非统治者主导,而是被压迫者倾向于变迁和变化。统治中产生冷社会,控制社会交往和技术手段,使”每种改变社会结构的尝试遭到令人绝望的抵抗“。【这一个小节令我迷惑。不是很懂埃德海姆的意思。而阿斯曼的意思也许是说,国家的统治者倾向于冷社会,而民众中的反抗者会加热这个社会,使其出现变迁,也就是只有在不变中,变迁才表现得明显。但是即便是国家也应该冷的国家和热的国家都有啊,我没有读懂他想要论述的点】

5.文献资料——对历史的控制还是立义?

希罗多德:“在这段时间内,太阳共有四次没有从它官场应该生气的地方升起。它从它现在落山的地方升起过两次,从它现在生气的地方落山过两次。但是,埃及并没有因此而发生改变,植物没有发生改变,江河的流向也没有发生改变,人们的生老病死都没有发生改变。” 阿斯曼觉得他搞错了。

阿斯曼认为,古埃及人对过去的详尽记载(法老谱系和编年史)没有证明历史的重要性,却恰恰证明了历史的平淡无奇。他认为这是冷记忆,目的是使历史停滞。

6.绝对的和相对的过去

古埃及中没有被内化的历史。如果回忆是被内化的历史,那么它涉及的是神话的时间(即关于变化的时间),而非历史的时间(即已经形成之物的延续)。历史的时间是1984中“永恒的现在”。

神话有奠基性意义,是一种“可以让人们面对自己和世界时找到方向”的历史。

一段具有奠基意义的历史虽发生在那时,但当下却从未远离过那个时代,并不断以仪式和节日的方式重新回归那个时代,使其变为当下;或者,这段历史属于历史中的时间,与当下不断增加着距离,并未在仪式中得到现时化,而只停留在回忆里。

一个绝对的过去与当下保持着永远不变的距离,它是一种永恒,神话对冷社会来说,是世界观和现实观的基础,对过去的现时化是通过循环重复的形式实现。神话为热社会的自我认知提供基础,这个社会已经将自己的历史演变进行了内化。【这一段没有读懂,没有懂绝对的过去和相对的过去的区分,没有懂绝对的过去和冷社会热社会的关系】

7.回忆的神话动力

1)具有奠基意义的回忆和与现实对立的回忆

热的回忆为未来的期望和行动找到支撑点,被称为神话。神话既可以奠基,即历史使当下充满意义、绝对必要、符合神的旨意,也可以与现实对立,在回忆中唤起一个圆满的过去,产生对比、相对和断裂。

神话在群体树立自我形象、指导行为方面发挥的作用和力量被称为“神话动力”。

在残暴的现实中,和现实对立的神话动力野蛮生长。比如,在异族的压迫下,民众想要改变现实,历史中的过去变成了社会意义上的乌托邦,循环变成了直线,指向遥远的目的地。

2)作为反抗的回忆

《以斯帖记》讲述的是对犹太人的仇敌实行屠杀。与历史事实相反的“过去”,而今处于被统治地位的人,才是曾经的和真正的胜利者。【想到尼采的道德谱系】

马尔库塞反对在百货商场播放古典乐,因为这剥夺了古典乐的对抗性力量。他认为文化不是日常世界的背景,而是其对立面。记忆是二元世界中的第二者,而韦伯等人将理性原则跪坐市民社会的形式,将回忆、时间、记忆当作非理性残余进行清除,造成世界的一元性(阿多诺和H Marcuse)。回忆是对现实的解放。

上一篇: 好听的戴姓女孩名字大全,戴家父母赶紧收藏!
下一篇: 【统战人物】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万德美的傣族文化传承之路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