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春秋—晋
本文从春秋至1978年改革开放后,分若干次在丹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微信公众号中刊登,供读者参考。
一、春秋 城郭变迁大事记
公元前538年,楚伐吴,克朱方,楚在吴设云阳驿。同年冬,被吴收复,云阳驿属于吴65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云阳驿属越140余年。
二、战国 城郭变迁大事记
公元前333年,楚灭越。楚威王六年(公元前334年),楚设云阳邑。
乡谚:“先有丁巷村,后有丹阳城”。丁巷村在今城区老西门片。
三、秦 城郭变迁大事记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设云阳县。筑徒阳运河。凿大小夹冈,改江南运河由丹徒入江。《清光绪丹阳县志》载:“漕河包在城内,粮舟由东门入,北门出,东北两关中,贤桥极高广。”“(明)嘉靖间,改道东门外运河。”今城河路即为秦江南运河城内段遗迹。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改云阳为曲阿。
四、西汉 城郭变迁大事记
[ 新 ] 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改曲阿为风美县。
五、东汉 城郭变迁大事记
东汉建武年间(公元25——55年)复名曲阿县。
东汉兴平年间(公元194——195年),孙坚妻弟丹阳太守吴景等迎扬州刺史(治寿春,今安徽寿县)刘繇到治所曲阿,刘繇在旧县西南240步(汉代一步约为1.4米,240步为336米)处筑城,名“刘繇城”,为扬州治所。约在原西门轧花厂厂址处。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孙策等投奔二舅吴景,克“刘繇城”,发恩布令。得见兵二万余人,马千余匹,威震江东。曲阿为三国吴发祥地。
六、三国 城郭变迁大事记
三国吴嘉禾三年(公元234年)改曲阿为云阳县。
北宋《祥符图经》云:“云阳古城周回五百六十步(汉代一步约为1.4米,560步为784米),高一丈五尺(汉代一丈约2.31米,一丈五尺约为3.5米),四面无壕,或言即简州城,吴大帝命陈勋建”。时在赤乌八年(243年),为史载的最早的“云阳城”。
吴天纪四年(公元280年)吴主孙皓命岑昏浚修丹徒至云阳运河。
七、晋 城郭变迁大事记
仙台观,旧名黄堂院,一名云阳观,晋谌母修炼飞升之地,号“飞茅福地”,宋改今名。清同治中,渐进莲社,光绪年间改名金台寺。
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复名曲阿县。
西晋惠帝时(公元290——306年),陈敏开练湖。
东晋大兴四年(公元321年),晋陵内史张闿立曲阿新丰塘。
东晋咸康五年(公元339年),晋代宰相王导之子吴郡内史王洽捐县城宅第建显扬寺,宋代改名普宁寺。
东晋年间建简桥(跨简渎河),1963年拓浚简渎河时拆除。
老九曲河西接京杭运河,北通夹江,是县内通江主要骨干河道,始挖年代无考。因河道弯曲故称“九曲”,亦称包港。逶迤36公里。1958年改道和裁弯取直,拓浚成一条新九曲河。
(第二期,待续)
作者简介:杨训,丹阳云阳镇人,1942年生,大学文化,高级农艺师。原丹阳市副市长、政协副主席;丹阳历史文化研究会创始人,1—3届会长。4岁启蒙,廿十周岁参加工作,1985年科研成果获镇江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苏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课题主要负责人);在市府工作期间,恪尽职守,分管教、卫、文、体、计生等部门,均获全国先进市荣誉;2003年退休后,受命创建丹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筚路篮缕,白手起家,与同仁共奋进,硕果累累,发挥余热,至今在不同工作岗位上已连续工作了六十年。主要成果:个人著作有《科技论著选》《云阳文化集》《工作随笔录》《一尘一世界》《一帧一年华》5册《曲阿情》文集丛书。另外主编历史文化研究会《研究文集》1—9辑,《六朝齐梁文化研究文集》《延陵季子文化研究文集》《丹阳练湖》《丹阳十六娘》等十几部书,计有700余万字。2019年以来主编120万字的《曲阿历史名人研究文集》一书,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友情提示:本平台所有文章的研究结论以及观点表述解释权归作者个人,文责自负。
欢迎爱好历史文化研究的同仁多投稿,多支持!
征稿邮箱:danyanglishi@163.com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