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是宋国目夷的后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杰出的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科学家。以下是百分网小编为你整理的墨子悲丝的人物典故,希望能帮到你了解。
墨子悲丝的人物典故
琴曲《墨子悲丝》,又名《墨子悲歌》、《墨子》、《悲丝》等。相传是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墨翟所作。其曲曲意深刻,音律悲凉,音调悠扬,意切而情悲,旋律慷慨激昂。墨翟在曲中抒发了洁己自爱的感慨。也可以看出他心怀悲惘怜悯之心,总是积极的针对现实问题。
墨子,本名墨翟,生猝年不详,相传是鲁国人,长期在宋国居住,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自立门户,创立墨家学说,在那个年代,与儒家共同被成为“显学”,现有《墨子》一书流传下来。
《墨子悲丝》初见于《墨子·所染》,相传有一次墨子看到染丝,纯洁的白丝随着染料的颜色而改变,从而想到了人生。他认为,不论是“功名蔽天地”的“仁义显人”,还是“为天下缪”的“不义辱人”,都不能避免不被外界所改变。并且还认为不仅仅是普通人会这样,就是一国之主仍然避免不了这样的事情发生,感叹国家随人事兴衰,社会随风俗沉浮。另外墨子还发出“故染不可不慎”的感叹。他认为交友不慎是人生最大的不幸。
这一曲谱最早见于明末(1609年)杨抡所撰《伯牙心法》。此曲是广陵琴派大曲之一。乐曲主要反映了墨子感伤于世人多是随波逐流 ,随欲望浮沉而不能自拔,犹如白丝染色,失去了本来的面目。
墨子与韩非商鞅思想的共同之处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而商鞅却主张刑法治国,甚至发明了让世人痛恨的连坐制度,而韩非子同样是以法治国,甚至是严厉的刑法,那么墨子和这两个人之间的思想又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首先,在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情况下,墨子心怀悲悯之心,积极的针对社会问题,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力挽狂澜,拯救世道人心。他把自己的思想传播出去,得到了许多手工业者和下层人士的支持,在百家争鸣的文化鼎盛时期,有人称“非儒即墨”。
商鞅,(公元前395-公元前338年),是战国末期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和思想家。卫国人(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也称卫鞅,公孙鞅。商鞅主张“以刑正法”“以法规民”。极力主张变法,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的“定分”“立禁”体现了封建权利的保护思想。也提出了“缘法而治”的法律工具论。
韩非,(公元前280-公元前233年),汉族,河南省郑州市新郑人。是战国末期韩国都城郑城人。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散文家。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集成一体,是法家的思想集大成者。主张“名实相符”,认为君主应该以百姓人民的评论来决定功成。并且反对天命,主张顺应自然。
他们三个人的思想之所以有相似之处就是他们以天下局势为主,积极的针对社会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墨子亲士全文及译文介绍
墨子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宋国人,曾在宋国担任过大夫一官,名翟,后创建墨家学派,被称之为墨家巨子。其主张兼爱平生,非攻墨门。以仁爱治天下。
而《亲士》则是其《墨子》中的一篇,也是最首要的一篇文。以晋文公,齐桓公,还有越王勾践的事例进行阐述,从而对比突出了“用贤亲士”这一主题“三子之能大名成功于天下也,皆于其国抑而大丑也”兼王之道,必要是有仁爱之心,广招贤才,亲近贤士,善于使用贤士。
《亲士》主要主张的是君道,与人道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后期揣摩时争议也是颇多。比如文中突然提起的吴起裂,西施沉的典故。于君道之间对比的话就显得有些突兀。而文中的“今有五锥”到“非此禄之主也”这两句明显有点脱离了主题。
《亲士》中最后得出的结论“太盛难守”不像墨家的风格,到有些道家的韵味。如是,便有人猜测说这是墨子早期的作品,应创作于青年时期,还有人猜测说是后期的传抄有误。当然其中道理如何,还有待考证,当我们抱着存疑之心再揣摩细读之时,自是会发现其中收益良多。
“太上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此之谓用民”此句便教导了我们要善于用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胜在得人,而败却在失人。“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亲近贤士,广听众议。告诉我们要多听别人的意见从而才能发现自身的不足,进行纠正。
【墨子悲丝的历史人物典故简介】相关文章:
清朝历史人物典故06-02
历史人物罗贯中的简介02-18
墨家创始人墨子的生平简介01-20
酒文化的典故简介06-20
金朝历史人物简介01-20
历史人物高棅简介06-20
历史人物陶岘简介07-06
历史人物徐用仪简介06-20
诸葛亮的历史人物简介01-25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