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的拼音是kòu,部首是宀,组词为倭寇。
”寇“字义解释:
1、姓氏,寇性分布的全国各地,主要集中在陕西、山西。
2、盗匪,侵略者,亦指敌人:盗寇。贼寇。
3、会意。从宀(mián),表示与室家房屋有关,从元(人),从攴(pū),表示持械击打。凡兵作于内为乱,于外为寇。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唐韵》苦切《集韵》、《韵会》、《正韵》丘切,音扣。《说文》暴也。从攴从完,当其完聚而寇之也。攴,击也。会意。《广韵》钞也。《增韵》仇也,贼也。《易·蒙卦》不利为寇,利御寇。《诗·大雅》式遏寇虐。
又《左传·文七年》兵作於内为乱,於外为寇。
又《周礼》司寇,秋官,主戮理官也。
又《扬子·方言》凡物盛,多谓之寇。《郭璞注》今江东有小凫,其多无数,俗谓之寇凫。
寇姓:
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七十二位,人口约二十五万八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15%左右。寇(kòu)姓源出有:以官名为氏、出自姬姓、出自古代少数民族姓氏、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公子鳞,属于以官职称谓为等。
寇姓名人有寇恂、寇准、寇世勋、寇振海等等。
姓氏源流:
源流一,以官名为氏。上古周朝时,昆吾人的后人苏忿生为周武王司寇,其子孙以官名为姓,相传姓寇。
源流二,出自姬姓。亦是以官名为氏。周朝初年时,卫康叔为周司寇,支孙以官为姓,亦相传姓寇。又春秋时卫灵公的儿子公子郢的子孙为卫国司寇,其后人以寇为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