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开始,我家四年级娃就在持续地看一部历史纪录片,暑假看、寒假看、春季学期的每一个周末看,终于把第一轮给全面收尾了。
这在我家真是绝无仅有的,为了一部历史纪录片,居然花这么多时间,而且后续还要择机二刷、三刷。
但是,历来追求性价比的老母亲,却是一点也不后悔,因为我觉得:只有这部“巨著”,才真是历史纪录片中的首要之选,花点时间先把它给看好了,才好从从容容的去看其它的专题片。
这就是在纪录片领域,能构建中国历史知识体系框架的提纲挈领之作 —— 《中国通史》。
这部足足有100集的历史纪录片,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央电视台共同监制,是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历史专题片。
它很权威 ——
这部纪录片组织了中国社科院、国家博物馆、中国史学会等单位的历史、文博专家学者组成顾问委员会,从文稿撰写到拍摄指导,从中期研讨到后期编审,对该纪录片拍摄进行全面介入和科研指导。
“让历史学家成为主角,不戏说、不虚构,在严谨专业的历史学术态度与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观众感受间寻找平衡 。”
它很系统 ——
该片共计100集,每集约45分钟。
它以历代治乱兴衰的历史经验教训,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为主线,描摹了中国境内从远古人类起源到清朝灭亡的宏大历史场景。
它向世界展现一套完整的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系统全面地讲述中华文明史。
它很受欢迎 ——
《中国通史》是B站播放量排名第1的纪录片,它的豆瓣评分高达9.1。
就在前不久,香港特区教育局,就把这套《中国通史》,重新剪辑成每段长2至3分钟的短片,配以粤语旁白,作为中国历史课堂教材,提供给师生使用。
以上都是大家对这部历时3年制作完成的优秀纪录片的大力赞扬,而接下来,我就想从一个小学生家长的角度,用接近一年的亲身陪娃经历,来讲一讲4个最为直观的感受:
1、在孩子脑子里开始建立起一条清晰的时间主轴。
小学生看《中国通史》最明显的好处,就是在脑子里开始建立起一条历史发展的时间线。
我们总跟孩子说,中国的历史很长,有上下五千年,那么从哪到哪呢?从远古起源到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一路捋下去,各个朝代大致发生过什么事,出现过什么人,一直到封建社会结束,顺顺当当的。
当然,这种建立时间线的任务,可以通过看纪录片实现,也可以通过各种通史类的读物去实现。
可不捋历史时间线行不行呢?
不捋历史时间线,孩子们接受到历史知识,就是一盘散沙。
现在的小学并没有开设历史课,如果在课外没有额外的接触,那么孩子们有限的历史知识,几乎全部来自于语文课上的古诗,而且局限于诗歌发达的那几个朝代,知道的古代历史人物,也大都限于文学家的身份。
很多家庭会有意识的,给孩子多增加一些历史人物故事、成语故事等,也会安排看一些专题性质的纪录片《河西走廊》、《敦煌》、《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等。
可看完通史,当脑子里有了一条清晰的逻辑线后,孩子就能把众多的零散的历史知识,慢慢地串起来,彼此产生关联,加深认识和固化。
学习历史,可以按很多条逻辑线去走,可时间逻辑线是最常用的一条,没有哪个学科像历史这样强调时间性,需要按时间顺序从古到今进行学习。
而好好看一遍通史内容,就能帮孩子实现这一点。
2、开始对一个朝代的社会全面发展,有了模糊的宏观认识。
纪录片《中国通史》,大约按每个时期10集左右的样子,来分配内容。
先按正常的历史时序来讲重要历史事件,穿插重要历史人物,后面就会安排几集专门来讲很有特点的经济、文化、对外交流内容,而且建筑、艺术的比例明显增加了。
比如文化类,就有专集《孔子》、《诸子百家》、《两汉经学》、《魏晋风度》、《魏晋佛教》、《敦煌》、《宋代新儒学》、《宋代文化》等等;
比如建筑类,就有专集《世界都会长安》、《东京梦华》、《永乐迁都》等等;
比如对外交流,就有专集《丝绸之路》、《唐朝的对外关系》、《海上丝绸之路》、《马可波罗与中国》、《郑和下西洋》、《耶稣会士来华》、《被动的自强》等等。
我觉得这样的安排,对拓宽孩子的眼界和思路,真是特别好。
为什么?
除了那些政权更迭、军事战争、朝堂变革等史实之外,孩子还能看见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其它样子,经济、文化、科技、建筑、音乐、文学、对外交流,甚至独特的衣食住行。
什么叫做社会的全面发展?什么是宏观认识?孩子见得越多,印象就会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清晰,由古代迁移到今天,由中国联想到世界,看人看物看问题,就不会那么局限了。
3、开始对很多基本的历史观和主流价值观,产生初步的印象。
看完整部纪录片,你会被巨量历史细节背后隐藏的历史发展规律所打动,孩子对一些最基本的历史观点、主流价值观,开始产生初步的印象。
我们在学历史时都背过:“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那么“大一统”该怎么去理解?“多民族”又该怎么去认识?
小学的孩子肯定是搞不明白的。
但通过一次又一次史实的重现与回顾,他会感受到历经几百年分裂割据后的国家统一,给整个社会带来了稳定与发展;
而历朝历代中原与边疆的安定与波折,匈奴、突厥、吐蕃等民族事务的冲突与和解,都会让孩子产生最初步的印象,为日后相关观念的进一步深入,做好史实的铺垫。
还有这些年语文核心素养中特别强调的“家国情怀”,这种思想境界的高度,是需要从小培养的。
而通史中,从屈原投江、苏武牧羊、杨家将抗辽、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于谦保卫北京、袁崇焕抗清、林则徐禁烟等等重大事件,一路看下来,孩子自然对什么是家国情怀、什么是民族英雄,有了非常具体和感性的强烈认同感。
(附:香港教育局局长指出,期望学校灵活运用《中国通史》多媒体教材套,配合开发的教学资源使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中华文化的感悟,培养国家观念和国民身分认同。)
所以说,多看通史,就是给孩子搭一个梯子,看到更细腻的过去,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也是给他们一份更高远的眼光,知道该往哪里去。接触古人的智慧,将来可以在广袤的世界里,来解决今时的疑惑。
4、很多历史观点与时俱进,解读的角度也很客观。
和大家一样,我个人很喜欢这部纪录片的原因之一,就是片中出现的历史学者们,所表现出来的观点,不再像以前一样片面和陈旧,而是越来越与时俱进,不偏不倚,客观而全面。
包括一些以前被认为是历史反派的人物:
比如王莽——
被东汉史学家班固定性为篡汉的奸臣,而今天的学者却肯定了王莽作为壮志未酬的改革家在中国历史中的应有地位,肯定他为克服西汉末年社会危机而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的见识和勇气,肯定他为实现儒家构想的理想社会而做的大胆尝试。
比如隋炀帝杨广——
一直是印象中的暴君代表,可其实杨广是一位胸怀远大志向的皇帝,处处以秦皇、汉武的功业,当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他在位只有14年,真正住在长安城里的时间不足两年,其它时间都在各地奔走。
营建东都、开凿大运河、打通丝绸之路、西巡张掖乃至攻打辽东,他是中国历代第一个,也是唯一到过西部的帝王,也是一个非常勤勉的帝王。
比如明末崇祯帝 ——
背负着“亡国之君”的骂名,可其实崇祯帝是个年轻有为的皇帝。
在位17年,勤于政事,和他的皇祖皇父皇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夙兴夜寐,以图中兴,他即位之初,即恢复了久已废弛地召对传统和日讲、经筵。不久,又恢复每日视朝的祖制,十几年如一日。就在他生命结束的最后两天,仍坚持上朝。
他即位就罢免魏忠贤,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厉行节俭,平反冤狱。重新启用袁崇焕,对抗来自辽东的后金。
如此勤勉,可沦为亡国之君的偏偏是他。
看着纪录片里学者们客观的解说,我觉得这种历史训练很好,帮助孩子们能够尽量全面的去了解、评价历史人物,而不是非黑即白的直接下定义。
如果你也想让娃抽时间看看这部纪录片,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孩子,有这么几个地方,请家长们要注意一下:
1、片子有深度,吸收历史知识的预期要合理。
这部历史纪录片并不是专门拍给青少年看的,所以它是有一定理论深度的,我看过高中的历史书和高考卷,纪录片会要更深一些,有些地方连成年人也不是一次就能看懂的。
所以,陪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看,对于孩子能吸收多少,能思考到哪个程度,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历史储备,有一个合理的预期。
2、片子有体量,根据自家情况,安排好观看的节奏。
这部历史纪录片有100集,每集约45分钟,多长时间内把整部片子看完,要根据自家的时间安排,排一个合适的观看节奏。
有的初中娃,中午回家吃饭看一集,三个多月才看完;
有的初中生在长假中,一天安排两集,一个暑假便能结束;
而我家是小学娃,从三升四的暑假开始,一天一集(周末不看),开学不看,又续上寒假,又算上春季学期的周末时间,差不多快花了一年的时间,才把第一遍给看完。
所以,找准自家的节奏很重要。
3、小学孩子坐不住太正常,尽量多陪伴、多解释、多讨论。
因为通史的内容多,细节丰富,又有理论深度,小学娃看着看着,有时会觉得无趣,而坐不住,这个很正常。这个时候,不要去责怪孩子。尽量抽时间,和孩子一起看,不懂的地方多解释一下,不要怕剧透。看完了,找机会和孩子多讨论一下。
但告诉你噢,历史故事积累得多的孩子,明显比看《中国通史》要入迷得多,理解也更到位些。
4、后续创造条件多刷,来促进每个阶段的加深理解。
《中国通史》这种片子,刷一遍是远远不够的,把它看好学好,对学好历史、学好语文、建立思想高度简直是如虎添翼。
初中、高中阶段,历史课已开,结合书本理论,有条件真的可以进行二刷和三刷,只是看孩子的时间如何安排。
5、运用相关历史读物、历史动画、历史剧、博物馆,注重细节的补充。
10集左右讲述一个朝代,只能说比课本要细致,但论起细节的丰富补充,最好能在课外,再添加一些通史或专题史的历史读物,生动直观的历史动画、编剧严谨艺术感染力强的历史剧,或是在旅行中针对性的去看看历史博物馆,才不枉《中国通史》的提纲挈领,引孩子们入门。
好了,这就是我所认为的《中国通史》——历史纪录片的“首选之作”,看完它,其它领域各自精彩的专题纪录片,也悄悄续上吧。
欢迎关注@B计划老妈,孩子成长路漫漫,在这不可逆的十八年里,努力扶君上马,送君一程,但内心始终有B计划。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