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篇2
国务院提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改革要求[1],明确产教融合是人才培养供需有效对接的重要途径。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提出“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的专业办学转型发展的指导思想。[2]因此,产教融合模式下的应用型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是破解人才培养供需脱节问题的必然选择。湖南城市学院作为全国较早的地方性本科社会体育专业办学院校,立足地方体育产业发展和全民健身需求,坚持产教融合和能力本位,建立健全“能力型”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质量已显成效。由此,以湖南省应用特设学科和湖南城市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为实证,全面考察其社会体育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成效和路径,旨在为全国地方性应用型社会体育专业办学和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参考。
1湖南城市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发展成效
1.1湖南城市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质量平台建设情况
湖南城市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始于原益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98年首次开设社会体育专业专科,2004年首次招收社会体育专业本科生,是全国地方性高校中首批开展社会体育专业办学的院校,专业办学在我国应用性本科专业建设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社会体育专业办学一直重视专业平台建设,2005年获批湖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2009年获批湖南省重点建设专业和特色专业,2010年获批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基地,2010年社会体育专业健身健美课程获批湖南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2011年社会体育专业所属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获批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2014年专业建设获批湖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体育行业职业资格培训基地和体育专业硕士联合培养单位,2015年获批湖南省“十三五”重点学科,2017年以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为基础的体育专业获批湖南省硕士建设培育点,2018年社会体育专业所属学科体育学获批湖南省“双一流”应用特色学科,2019年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获批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2020年6月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列入湖南省一本招生。学生社会体育专业教学平台建设在全国地方同类院校中成绩显著,专业办学一直与湖南省体育局群体处、体育产业办,益阳市体育局群体科、无锡和亦健身俱乐部、奇迹健身俱乐部等机关、企业合作单位共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平台。
1.2湖南城市学院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表1说明,湖南城市学院2019—2021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读研纳入初次就业率)初次就业率分别达到97.3%、96.2%、95.0%,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6%以上,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年来,学院不断大胆创新探索产教融合模式,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供需对接率、就业单位满意度,以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的区域影响力和知名度。表1说明,湖南城市学院2019—2021届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是体育健身指导和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体育行业、产业的人力资源占有比例达占89.3%,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对接率较高;用人单位满意度高达93.5%,人才培养质量获得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此外,学校建立就业反馈服务平台,实施就业质量周期监控和跟踪调查,及时反馈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此外,通过产教融合模式提升社会体育人才培养质量还体现在创新创业、社会服务和学生应用研究等重要方面。首先,依托校内外产业平台孵化创新创业项目,人才培养效果显著。2010年湖南城市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积极回应“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加强创业教育”的要求,全面启动创新创业教育,培育运动康复中心和健康监测与健身指导中心两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施应用型运动防护人才培养。2012年新增专业技能教学器材设计创新培育项目,与广东省制造企业联合开发网球教学辅助器材,以校企合作为抓手孵化培育创新项目。近五年来,学生先后参加全国体育院校体育产业创新创业策划大赛和全国大学生体育产业创新创业大赛,成绩显著: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获省级体育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和大学生创业大赛个人和团体奖十余项。在2015年首届全国体育院校大学生体育产业创新创业策划大赛中,“网球多功能练习器的设计”“网球多功能练习器的商业化”和“百荟运动康复中心”分获一、二、三等奖,是本届大赛获得一等奖院校中唯一的社会体育专业地方院校。其次,学生以校企合作方式开展应用型研究,成效显著:2015年至今,学生依托健身企业主持部级创新性计划项目1项,获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多项。年均近五十名学生主持或参与相关应用性研究项目,占总培养人数的25%。最后,社会服务能力凸显。社会体育专业以“百荟运动康复中心”运动保健康复和体能训练平台为依托,为康体保健、运动矫正、健身指导、非破损性亚健康人群提供运动健康服务;学生多次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1.3湖南城市学院社会体育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成效
为了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教育目标,国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3]强调推动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创业和创新链有机衔接,旨在提高高校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在此背景下,湖南城市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全面进入人才培养与体育产业和行业、创业链融合的发展阶段,建立或培育体育产业发展基地、创新创业基地、校企合作基地、专业实习基地等产教融合平台(见表2)。由表2可以发现,湖南城市学院社会体育专业产教融合模式下的人才培养具有如下特点:(1)立足体育产业经济发展,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专业办学目标;(2)以人才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重视交叉融合,精心布局产教融合实践平台,强化职业技能,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3)以专业品牌产教融合建设为动力,全面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提升专业教学培养与人才需求无缝对接;(4)重视社会体育人才产教融合模式的配套改革探索,以改革促进教育理念转变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的创新,将产教融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5)产教融合资源共建共享,实现社会体育专业教育资源社会化。
2产教融合模式下应用型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的路径
2.1建立社会体育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工作机制
2010年,湖南城市学院(体育学院)建立社会体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其工作职责为:(1)执行学校“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坚持“城市特色”的理念;(2)落实学校“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面向新型城镇化建设主战场,培养‘品学兼修、知行统一’,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3)执行“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建设能力本位体系,深化产教融合,着力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扎实推进人才培养转型发展,全面提升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专业人才培养根本任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产教融合管理与组织,其成员来自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社区的产教合作平台,人员比例不低于50%。运行的效用体现在:一是定期召开社会体育专业建设与咨询研讨会,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审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专业基本能力模块、专业能力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考核方法等内容,并持续跟进社会需求,反馈人才培养信息。二是社会体育人才产教融合培养纳入专业指导委员会工作机制中,能够充分运用校内各类平台与资源,整合和优化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充分发挥企业人才、资源独特优势,服务人才培养。三是统领社会体育专业教师个人工作室,发挥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特殊作用;将社会体育专业创新团队、学科竞赛团队、学生科技社团有机融合,促进第二课堂在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四是建立社会体育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社会体育专业校企合作企业类型包括运动防护、体育健身、体育行业资格培训、体育产业服务、体育商业综合体运营等知名企业。聘请一定数量的体育行业企业专业技能人员或高层管理人员以主办前沿讲座、共同讲授课程、指导实践教学等方式,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国内外行业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共建实训基地和实验室等,搭建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
2.2深化复合式产教融合
社会体育专业的应用性和社会需求引领性决定了专业人才能力培养过程必须充分重视产教融合,建立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专业实训基地,实现开放式办学。湖南城市学院(体育学院)非常重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从2008年开始,在第二个人才培养周期,充分利用各类校友资源,先后与无锡和亦健身俱乐部、长沙木威健身学院、广州柏盛健身集团等多家健身企业建立了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能力培养实习实训基地,深度实践专业人才“岗位实习实训”培养模式。“岗位实习实训”将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分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专业实训与毕业设计阶段。前一年半通识教育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后一年半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最后一年学生进入实习实训基地或企业顶岗实习,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设计选题来源于实习岗位。学校与健身俱乐部、培训、场馆运营等企业以“在岗实习实训”方式建立校企合作平台。与部分校企合作平台签订“实习实训基地就业协议书”,形成校企“订单”人才培养,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进入“量身定制”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供需无缝对接。这一模式以前期“在岗实习实训”校企合作为基础,学校和企业反复磨合,针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能力培养达成诸多共识。学校以体育产业、健身行业等企业人才需求为依据,在学校和企业双方互信共赢基础上,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实施、实习实训以及课程评价等人才培养方案内容。这种从“岗位实习”到“订单式”培养的复合式产教融合模式,供需双方对人才能力培养认同度较高,避免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的盲目性,实现了教学过程的情境化,客观检验评价教学效果,做到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对接。
2.3探索引领式产教融合
湖南城市学院是较早预测未来健康产业人才需求的地方本科院校,在2012级和2013级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大胆实践和创新,开辟了“运动防护”专业人才培养新领地。打造“运动防护”课程体系,改造传统专业实验室,分设“运动健康”实验室,系统开设“运动防护”专业实验。依托校内“百荟运动康复中心”,建立校内“运动防护”专业人才实训基地并对外开放,服务于社会,尝试“引领式”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实践。以复合式产教融合为主,探索“引领式”融合,符合社会对人才需求与人才发展的规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能力培养不仅要为现有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支撑,更要着眼于体育产业未来发展,开拓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蓝海。社会体育专业“引领式”人才培养是建立在准确预测未来市场对人才能力需求的基础上,超前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开展能力培养,以弥补急剧陡增的社会体育高端人才需求。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体育产业发展更需要引领型、创新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社会体育人才能力培养在“跟进”、复合式“交互”对接之后,不能停滞不前,还必须创新。通过校内实验室、实习基地和创业实践中心等平台与学生能力培养实践教学课程对接,大胆探索“引领式”人才能力培养,完成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智力支撑、服务引领”的社会使命。
3产教融合背景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经验
3.1确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产教融合达成方式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主导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办学方向。2018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必须掌握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健身运动指导、大众体育活动策划与组织以及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的能力,能够胜任社会体育方面的工作”。[4]这一表述以“知识—能力—应用”设定了人才培养质量目标的内在逻辑表达框架。各高校应立足学校办学特色和地域体育产业经济发展需求,明确具体的培养目标。湖南城市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相关理论和技能,具备社会体育领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素养,能在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协会、政府等行政部门从事体育健身指导、运动防护、体育产业经营和体育组织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回应了国家教学质量标准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社会服务面向”人才目标逻辑框架。强调知识能力应用价值,要求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与体育产业链产教融合,才能达成胜任健身、产业经营、体育组织管理等体育产业工作的培养目标。
3.2产教融合贯穿人才“培养—评价—认证”全过程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应与时俱进,积极回应体育产业链、创新链的人才需求,由供需双方共同修订。实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调研,细分人才需求类型;结合地域体育产业、体育行业人才需求类型,按照应用人才培养的新趋势、新要求,凝练专业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按照专业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设置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以课程版块培养能力,将应用能力培养、测试、认证纳入学分体系。人才培养过程坚持产教融合,具体做法有:一是加大专业见习、体育理论课程实践、实践能力培养等开放办学力度,落实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行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探索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与岗位需求有机结合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二是建立和健全“能力型”人才培养体系,与体育局、行业企业联合制定学生从业所需的专业能力要求及培养措施和认证评价办法,建立多渠道、全方位、全过程的学生“能力”培养产教融合体系。三是健全与完善“校校、校企、校队、校社”等应用人才培养环节。与各行业、职业协会实习基地合作,举办各类培训班,积极开展行业、职业资质认证。
3.3产教融合融入人才能力培养体系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以厚基础、强能力和应用型为目标,坚持能力为本,基础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协调发展,全面构建“1234”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以学生能力培养为“1”条主线,将思想政治与意识形态教育、创新创业教育“2”个教育内容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基础能力课程、专业能力课程和发展能力课程“3”大课程模块,达到实基础、重应用、有特色、高素质“4”个方面的培养要求。以学生职业岗位需求为产教融合落脚点,从“应用型人才”规格入手,将知识教育与实践能力相结合,产教融合平台重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打造实践能力与岗位训练相对接、校内实训与校外岗位服务相渗透、情景仿真训练与岗位实操相衔接、实践能力评价与职业技能认证相结合的“专业认知—课程实践—仿真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五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
3.4注重交叉融合,拓展创新创业教育校企合作[5]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正值上升期,人才培养应该推进校企合作、产教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科技、地产、建筑、交通、制造、信息传媒等企业涉足体育领域产品和服务为切入点,在做好现有校企合作的深度产教融合基础上,拓展“体育+X”的产教合作方式,构建社会体育专业立体产教融合综合体。“体育+X”产教融合中,立足行业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拓展“体育+科技”“体育+旅游”和“体育+传媒”等创新创业教育产教融合方式。
4结语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供需对接探索是一项需经历长期研究、实践与创新的动态工程。这一工程必须以学校办学定位和特色为基础,以专业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立足专业发展建设资源,立体搭建各类产教融合平台,培养厚基础、强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社会体育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将产教融合思想贯穿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具体教学改革全过程,专业办学才能肩负“智力支撑、服务引领”的社会使命。
作者:柳春梅 黄梦田 刘翼 曹龙辉 单位:湖南城市学院体育学院 益阳高级技工学校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篇3
一、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应用集束效应理念的意义
(一)集束效应的内涵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好的文化总是希望能被别人看到、听到、注意到,然而“独唱”总不如“合唱”动静大,“单兵作战”自然比不上“集团军”整体推进的力度,文化的推广与经营非常需要这种“抱团”精神。这就是所谓的文化集束效应。那么,我们可以将集束效应简单理解为: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们需要集合每一股力量,汇成合力;一个人的思路是有限的,我们需要进行思想的碰撞,产生“火花”并形成“火炬”,即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善于收集零散的素材,才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在体育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师如果合理应用集束效应理念,就有可能创造出新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或教学模式。
(二)树立创新意识的必要性
创新能力是每个人都拥有的自然属性与内在潜能,人的创新能力与其他能力一样,是可以通过教育、训练激发出来,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和发展的。创新能力是人类共有的可开发的财富,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能源”(左夫,2002)。在体育教学领域,教师也应树立创新意识,革新教学观点、教学思想,提高创新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教学改革策略与实践
(一)教学设计多维立体化
体育课受不受欢迎,关键在于体育课是不是经过精心设计,体育教师是不是用心(吴键,2019)。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开始教学工作之前,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中的目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预先制订教学重点、难点、过程、方法的策划方案。从宏观上来说,它是一门课的统筹规划与设计;从具体操作上来说,它是每个教学活动的方案,即教案。教学设计是教师的重要准备工作,合适的教学设计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前提。教学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创新性原则。单一重复的教学内容与设计会削弱教师的工作热情,更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师需要不断在教学设计中融入新元素,加入新能量,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针对性原则。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个性特征,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使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个人特长。第三,集束性原则。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将基础性资源与生成性资源择优汇集到一起,进行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发挥集束的效用。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指出:“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掌握社会体育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能胜任大众体育健身、高尔夫运动指导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这为瑜伽课的教学设计带来了启发。基于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教师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授瑜伽基本理论知识,安排学生在室内场馆进行常规的瑜伽技能训练;设置户外课堂,让学生亲身体验瑜伽项目的特色与魅力;布置走访考察社区健身俱乐部等作业,使学生在不同的维度空间产生不同的学习感受。瑜伽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同样强调了要让学生“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社会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独立从事体育健身”,这就要求学生既要学习技术技能,又要学习灵活运用技能的方法。教师应根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研、观摩赛事或参加比赛,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并结合瑜伽与自然相融合的项目特征,创设情境,给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同时培养学生的协作创新能力,形成“点—线—面”维度的集束效应。
(二)教学内容富有时代感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注意内容的规范、新颖,应与时代同步。自2013年华南师范大学开设瑜伽选修课以来,学校教师一直不懈探索。学校教师从“惠兰瑜伽”“瑜伽与冥想”“瑜伽之光”“108式瑜伽体式动作”等中挑选合适的内容进行教学,最终选定《健身瑜伽108式体位标准》作为不同学段的瑜伽课的主要教学内容。这一教学内容不仅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也符合瑜伽课的发展需要。
(三)教学环境体验式创设
在瑜伽教学方式、教学形式逐渐多样化的今天,教师应努力创设更加丰富多样的教学环境,围绕项目技能的习得规律开展教学活动,尽可能地使每位学生在个人基础上获得深度体验,从而有所长进,有所收获。瑜伽练习强调天、地、人合一。因此,教师可以将课堂由室内(如图1)向户外(如图2)拓展,选择有树木、花草、阳光、湖水的户外环境进行教学,以此激发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学生作业反馈的信息显示,学生在户外课堂所获得的学习体验较室内课堂更加深刻。在户外课堂中,学生能获得新鲜的学习体验,进而提升学习成效。
(四)教学方式凸显灵动性
教学方式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运用教学手段进行的一整套师生相互作用的教学活动。教学方式往往体现了教师的工作风格,而且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较大的影响。一般而言,以技能教学为主的课程,其任课教师通常采用言传身授的传统教学法开展教学,瑜伽课同样如此。然而,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不利于瑜伽项目在校园中的推广与发展。因此,教师应紧跟教育发展步伐,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思想,大胆创新,灵活实施新颖的教学手段。近年来,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高校课程教学,这促进了高校课程内容结构、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了各种新型教学模式的形成与完善。在瑜伽技能课中,教师常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例如,教师利用微信的相应功能在课堂上进行“看图描绘”,让学生在讨论中理解动作的正确做法。学生对学习资源的吸收是多途径的,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公共资源辅助教学。例如,在音乐编辑技能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首先在拜日式组合音乐中导入引导语提示,在课堂上练习形成习惯模式,并将其分享在微信学习群,为学生的课后练习和作业做示范;接着,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每个学习小组结合本组的动作组合选择音乐,并导入引导语提示;最后,教师组织各小组在不同的课次中分享作业成果,引导学生在分享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树立创新意识。在此过程中,有的学生会产生使用不同音乐剪辑软件的相关心得,有的学生会产生导语音量控制的相关心得,有的学生会产生剪辑音乐长短的相关心得,对此,教师要将每个学生的独特发现进行集束整合,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共同进步。体育技能的教学方式具有重组性、针对性、耦合性、变动性等特征,教师只有真正用心教学,才能懂得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并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变通。
三、教学改革实践的效果分析
相对而言,师范类大学往往更加注重教学质量,这类大学提倡“新师范”精神,鼓励教学改革。华南师范大学制订了教学评估制度,分别从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运用、教学指导技能、教学效果等方面设置具体指标,由选课学生在课程结束后,根据自身的学习体验与收获,根据学校设置的10项指标对任课教师进行评分,这些分数较为客观地反映了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情况。其中,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瑜伽选修课在2016—2017年第一学期的评估分数为95.333分,在2016—2017年第二学期的评估分数为98.857分。由此可见,通过应用集束效应理念,华南师范大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瑜伽选修课改革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
(一)教师教态,榜样作用
“认真是一种个性,是一种做事的态度,认真也意味着力量”,教师的教学态度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本次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教师预设了改革目标,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需要进行教学设计,充分发挥了教学专业性,灵活把控课堂运行,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集思广益,束发能量
体育技能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充分发挥集思广益的能量。在本次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教师采用多样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促使其进行合作创编学习,从而更好地掌握音乐剪辑、编排动作、导语引用等基本技能。学生考核的结果表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瑜伽体式,还进一步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推动学生集思广益进行创造,使学生发挥自身优势,以提升教学成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