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关于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南京这样做

关于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南京这样做

关于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南京这样做关于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南京这样做

国内外名城“云集”,线上线下相约南京,共绘“一带一路”多元文化交流共生的新画卷……随着2021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拉开帷幕,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南京。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贯穿于南京城市发展全过程。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东亚五国代表夏泽瀚在2021南京名城会主论坛致辞中所说,“一个以人为本的城市是一个以文化为中心的空间。”

12月15日,2021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在江苏园博园开幕。记者 董家训 摄

12月15日,2021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在江苏园博园开幕。记者 董家训 摄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南京广泛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国际合作。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传承是一个全面、多维的国际性话题,通过文明交流互鉴,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可持续和谐关系,而这,也是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举办的意义所在。

南京城墙博物馆开放在即,探索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新路径

中华门旁、城墙根下,备受瞩目的南京城墙博物馆近期即将开放,这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城墙专题博物馆。

南京城墙博物馆。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供图

南京城墙博物馆。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供图

始建于1366年的南京城墙,是现存世界最长、规模最大、真实性最好的砖石构造城市城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年来,南京一直致力于城墙的保护与更新。南京城墙博物馆以尊重古城墙为原则,寻求历史文物与当代博物馆之间的对话与平衡。博物馆外观设计所使用的夹胶夹丝幕墙玻璃,由一种特殊材料经过复杂工艺制作而成,一方面能够增强博物馆的整体结构,有效防止光污染,另一方面玻璃幕墙映射出周边古城景色,古城墙、新建筑,亦虚亦实、交相辉映。

南京城墙博物馆的造型从中华门瓮城两侧的马道中汲取灵感,别出心裁地在博物馆西侧设计了三段反向攀升、长50米的坡道,与静立于时代长流中的中华门瓮城马道遥相呼应,形成“近城低远城高”、登台远眺的形体策略,馆体呈现高低错落的动态感。

展厅里,精选了700多块墙砖,按照来源、砖文印制方式等特征进行分类,参观者置身其中,仿佛展开了古今对话;设置了一个大型明代南京城全貌沙盘,参观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南京城墙魅力;博物馆还搜集了百余位专家、市民、游客等不同人群的“城墙记忆”,运用科技手段展示,参观者也可在开馆后自主留言,形成持续更新的“记忆”数据库。

而博物馆最大的展品,就是城墙!

“城墙作为体量巨大的文物,具有极高的遗产价值。”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基础研究部主任周源博士介绍,南京城墙砖主要来自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五省,共计170多个县市,可以说南京城墙就是长江文化在明朝初年的集中体现,是最能够代表南京的文化名片。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一直在努力推动南京城墙走向世界。南京城墙以“国际表达、全球传播”的崭新视角,向世界讲述新时代的南京故事。

大型中英双语纪录片《中国城墙故事》在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编撰出版了中英文书籍《中国明清城墙》,在国际文物保护领域获得好评;同时,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积极寻求与专业国际文物保护机构的合作,于2020年成为中国首个ICOFORT(国际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城防与军事遗产委员会)团体会员。明年,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计划承办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会议。

南京城墙博物馆鸟瞰图。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供图

南京城墙博物馆鸟瞰图。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供图

通过各种方式,实现与城墙“对话”,加强城墙与人的有机互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城墙,打响南京城墙国际知名度,是南京城墙博物馆设立的初心和使命,也是南京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路径的重要实践之一。

规划引领持续更新,让文化遗产融入城市发展

1984年以来,南京先后编制了4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总体规划,建立了完整的保护体系。南京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突出以文铸城、延续文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保护利用,实施城市传播能力提升工程,扩大城市特色文化影响力。

2021年7月,秦淮区西白菜园历史风貌区十多栋历史建筑修缮基本完成。记者 董家训 摄

2021年7月,秦淮区西白菜园历史风貌区十多栋历史建筑修缮基本完成。记者 董家训 摄

在亚太文化遗产保护成就展暨历史城市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上,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总规划师吕晓宁表示,多年来,南京一直致力于探索快速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文化保护路径,力求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平衡。“南京历史地段保护已经从1.0时代走到了3.0时代,保护的关注点实现了从建筑到街巷再到人的转变。1.0时代的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关注建筑风貌,2.0时代的门东三条营历史文化街区关注街巷肌理,3.0时代的大油坊巷(小西湖)历史风貌区城市微更新注重有机更新、持续更新。”

城市发展已经从高速发展期,走入增量发展和存量改造并重的阶段,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也随之“更新”。上世纪80年代的保护更注重“抢救”,上世纪90年代以规划保护为主,现如今则强调“活化利用”。

经过改造的小西湖历史风貌区,不仅保留了老建筑,还保留了一半的原住民,到处充满了的老城南市井生活气息。记者 董家训 摄

经过改造的小西湖历史风貌区,不仅保留了老建筑,还保留了一半的原住民,到处充满了的老城南市井生活气息。记者 董家训 摄

目前,南京市已划定有11片江苏省级历史文化街区、28片历史风貌区、38片一般历史地段。目前所有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均已完成,并开展了保护实施工作。

文化遗产走进城市生活,融入城市发展,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以及传播文化遗产价值的最好方式。

助力缅甸妙乌古城申遗,推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国际合作

妙乌古城位于缅甸西部若开邦,是古代若开国的都城,拥有千余年历史,与蛟缥、实兑构成缅甸西部的城市“金三角”。在妙乌古城的申遗之路上,有着南京高校团队的身影。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历了快速而大规模的城市化,在新城开发和古建筑保护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希望尽己所能,为亚洲城市科学发展提供‘中国样板’。”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董卫表示。

通过调研发现,妙乌古城的双中心格局基本保存完好,但由于古代水系萎缩,宫城遗址受到洪涝威胁变大。在经过十余次的赴缅调研后,东大团队编制了妙乌古城保护与发展规划和申遗管理规划,同时在老城的西南方向设计了新城规划,预计能容纳1万人口,满足20年的城市增长需要,目前规划已经通过当地认可。

缅甸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中缅两国人民自古相亲相融。助力缅甸古城申遗,既有利于促进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合作,探寻亚太历史名城保护的共同路径,也有利于加强国家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邦交友谊。

“南京之所以在名城保护方面走在前列,是因为南京具有丰富的高校、科研资源,可以为城市更新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董卫表示。

南京城。记者 董家训 摄

南京城。记者 董家训 摄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的水涛教授团队也曾多次率队前往俄罗斯、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开展考古发掘,在推动跨国考古及国际合作方面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

“这不是简单的城市规划,放在全球化、亚洲城市化的背景下看,更是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构起历史城市网络,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未来,南京应继续发挥高校科研资源,为城市更新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并加强校企合作,打好文化保护、商业开发、旅游带动的‘组合拳’,由点成面,形成合力。”董卫说。

上一篇: 宣讲家文稿:【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
下一篇: 中国历史简介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