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语言的奥秘(33):汉语拼音字母是记录汉语普通话语音的标记符号(下)

语言的奥秘(33):汉语拼音字母是记录汉语普通话语音的标记符号(下)

语言的奥秘(33):汉语拼音字母是记录汉语普通话语音的标记符号(下)汉语拼音已经成为中国大众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在计算机已经进入千家万户、手机数量超过7亿的情况下,汉语拼音的巨大作用更加凸现。《汉语拼音方案》是一座现代化的文化桥梁。

汉语拼音历史与发展史_汉语拼音历史_汉语拼音历史演变

语言的奥秘

(33)

汉语拼音字母

是记录汉语普通话语音的

标记符号

(下)

朱英贵

【紧接语言的奥秘(33):汉语拼音字母是记录汉语普通话语音的标记符号(上)】

三、《汉语拼音方案》的诞生过程

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以前,由中国人自己设计而又比较有影响的注音方案有三个:

1、注音字母(1918年公布)

2、国语罗马字(1926年发表)

3、拉丁化新文字(1931年公布于海参崴)

这三个方案的影响都很大,其中尤以注音字母影响最大,公布之后即纳入小学教育,目前台湾还在继续使用这套注音字母,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套法定的汉语注音字母。

那么既然已经有了这样一些拼音方案,为什么还要重新制订汉语拼音方案呢?这是因为,上述方案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都有不足之处,都有其局限:

注音字母采用声、介、母三拼制,字母多而不灵活,不利于对语音作精细的分析描写;采用笔画简单的汉字构件作字母体式,不便应用,也不利于国际文化交流。

国语罗马字用字母表示汉语四声的规则比较复杂,不好掌握。

拉丁化新文字不标声调,又过于简单,而且主张拼写方言,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音。

更令人不能接受的是:“国语罗马字”和“拉丁化新文字”都是以取代汉字为目的的。

因此,49年以后,在推广普通话,普及大众文化知识的浪潮中,一个更能体现汉语特点,更科学更实用的拼音方案,就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复杂的论证过程被制订出来了,这就是汉语拼音方案。

汉语拼音方案是1958年公布的,但是在这之前,准备工作就已经开始了。1949年10月,“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就在北京成立了,接着就开始了汉语拼音方案的研究制订工作。1952年2月,教育部设立了“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文研会”从成立到1954年,主要进行了汉字笔画式拼音方案的研究工作。1954年12月,国务院设立了专门研究文字改革的机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文改会”于1955年2月成立了拼音方案委员会,主要工作是拟订一个拉丁字母式的拼音方案初稿。

与此同时,全国上下也掀起了群众设计拼音方案的热潮,从1950年到1955年8月,“文改会”就先后收到海内外633个人设计的655个汉语拼音方案。拼音方案委员会在参考历史上的各方案的同时,也参考了这数百个应征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拟出了汉语拼音方案初稿。

1955年10月,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召开,这时,由于对汉语拼音方案到底应采用哪种字母形式还没有作出最后的结论,所以方案委员会在文改会上印发了六种不同的方案初稿——四种汉字笔画式、一种斯拉夫字母式、一种拉丁字母式方案,向与会代表征求意见,并决定把拉丁字母式方案作为国际通用字母类型的推荐方案。会后经国家领导同意,文改会原则上决定采用拉丁字母式的拼音方案。

此后,文改会对方案初稿作了进一步修订,于1956年2月12日发表了《汉语拼音方案》征求意见稿,征求各方面的意见。拼音方案委员会在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于1956年8月提出了两种供参考的修正建议。1956年10月,国务院设立汉语拼音方案审订委员会进行审议。审订委员会经多次会议、座谈及讨论之后,于1957年10月提出了修正草案,同年11月1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六十次会议通过决议并决定发表修正草案。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决议》,新中国第一部法定的拉丁字母式汉语拼音方案诞生了。

汉语拼音方案是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产物,它是在我国数百年拉丁字母注音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上,继承我国上百年注音历史传统而制订出来的,它又是在三百多年来无数个汉字注音方案,尤其二十世纪的国语罗马字、拉丁化新文字的基础上设计成功的,而其科学性和实用性又远胜于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方案。正如中国文改会主任吴玉章先生所说,“《汉语拼音方案》是六十年来中国人民创造汉语拼音字母的总结。”

汉语拼音方案是用拉丁字母作为拼音字母记录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语音系统的记音符号体系,它以文本形式由全国人大会议批准推行,具有严肃的法律属性。

汉语拼音历史演变_汉语拼音历史_汉语拼音历史与发展史

汉语拼音历史演变_汉语拼音历史_汉语拼音历史与发展史

四、《汉语拼音方案》的内容

《汉语拼音方案》的内容有五个组成部分: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声调符号、隔音符号。

汉语拼音历史与发展史_汉语拼音历史_汉语拼音历史演变

汉语拼音方案的字母表

1、字母表

汉语拼音方案的《字母表》规定了字母的形体、名称和排列顺序。

第一,明确了该方案的构成材料是拉丁字母。

第二,明确了每个字母的名称读音,是用此前人们熟悉的“注音符号”标注的名称读音。

第三,明确了字母体式分为印刷体、手写体、大写、小写四种体式,字母表中只列出了印刷体的大写和小写体式。

第四,汉语拼音方案采用的是拉丁字母的罗马体,而不是哥达体,这样与手写体接近,便于应用。例如拉丁字母第一个字母和第七个字母哥达体分别写作a 和 g ,而罗马体分别写作 ɑ 和 ɡ ,汉语拼音方案采用后者。

第五,明确规定了每一个字母的先后顺序采用拉丁字母的排列顺序(也跟英文字母的排列顺序相一致),这是国际通用的排列顺序。

汉语拼音历史演变_汉语拼音历史_汉语拼音历史与发展史

汉语拼音方案的声母表

2、声母表

汉语拼音方案的《声母表》列出了汉语拼音21个声母的小写形体和排列顺序,并用“注音符号”标注了每个声母的读音。但是并未能够列出汉语拼音的全部辅音,也未能够按照辅音的发音部位与发音方法进行科学排列。下图是汉语普通话的辅音总表,注意两处蓝色的辅音字母V与nɡ,V 字母用于拼写外来语和方言词语,nɡ 用作鼻韵母的韵尾。

汉语拼音历史_汉语拼音历史与发展史_汉语拼音历史演变

汉语普通话辅音总表

3、韵母表

汉语拼音方案的《韵母表》列出了汉语拼音的34个韵母的小写形体和排列顺序,并用“注音符号”标注了每个韵母的读音。

汉语拼音历史演变_汉语拼音历史与发展史_汉语拼音历史

汉语拼音方案的韵母表

但是这个韵母表还是忽略了-i(舌尖前)、-i(舌尖后)、ê、er这几个单韵母,下图是汉语普通话的韵母总表。

汉语拼音历史_汉语拼音历史演变_汉语拼音历史与发展史

汉语普通话韵母总表

4、声调符号

汉语拼音方案只是用简单的一行话说明了汉语拼音的四种声调符号,未能具体说明其调值与调类。下图是汉语普通话的调类、调值与调号:

汉语拼音历史与发展史_汉语拼音历史_汉语拼音历史演变

汉语普通话的调类、调值与调号

5、隔音符号与隔音字母

汉语拼音方案的隔音符号是标注在两个音节之间上部的一个类似逗号的符号,隔音符号的作用:“ɑ o 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的时候,为防止音节界限发生混淆,要使用隔音符号隔开。例如:酷爱kù’ài、西安xī’ān、海鸥[hǎi’ōu、上颚shàng’è、骄傲jiāo’ào、早安zǎo’ān等等。

汉语拼音方案还有几个不表示声母或韵母的字母:Y W V

Y W 两个字母用于“i u ü”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的时候,借以防止音节界限发生混淆。例如:

大怒dànù/耽误dānwù

大娘dàniáng/丹阳dānyáng

山谷shāngǔ/上午shàngwǔ

纪念jìniàn/进言jìnyán

西宁xīníng/新颖xīnyǐng

V 字母用于拼写外来语和方言词语 例如:Veiwuer(维吾尔)

汉语拼音历史演变_汉语拼音历史_汉语拼音历史与发展史

五、《汉语拼音方案》的历史渊源

周有光曾说:“标点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可是,在三千年不用标点的汉字文章中加进一个西洋标点,好比一个小针头刺破了一个大气球。这是震动神经的思想革命!”

同样道理,汉语拼音方案也不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它为三千年没有科学记音音标的摸索引进了富有生机的拉丁字母,不仅便捷地解决了汉字的音标问题,更重要的是使汉语语音学驶入了“音素-音位”系统的科学分析主航道。

《汉语拼音方案》的历史意义重大,其诞生过程更是历尽艰辛。

在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中,曾有一大批著名学者提出废除“方块字”的主张,后来也曾有一些具体的行动,但并未取得实际的成效,自然也有其必然的原因。

美籍华裔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曾经写过一篇很有意思的短文,即有名的《施氏食狮史》: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此文版本甚多,其间也许偶有用字差异,不过大意都是相同的。全文包括标题不过百字,若除去不同的音调,所有单字只有一个读音。“看”去情节跌宕情趣盎然,“读”来却音同“鸟语”不知所云。而且,不同的方言,会读出不同的效果,比如上海人习惯平舌音,读了是“丝丝丝”,北京人多为卷舌音,读了是“湿湿湿”。文章虽短好似游戏之作,其实却意义深远耐人琢磨。它至少说明,要想用拼音文字代替复杂的汉字,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

汉字难以用拼音文字代替,这不等于说拼音文字对于汉语汉字没有用处,事实证明用它作为汉字音标胜过中国历史上所有的注音方法。

最早把西方字母传递到中国来的是一个意大利人利玛窦。明代万历年间,利玛窦作为天主教传教士来到中国,为了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字,尝试使用罗马字母标注汉字的读音。不过,他发明的办法主要是供外国人学习汉字使用的,与中国人自己没有什么关系。

到了19世纪中叶,一位名叫威妥玛的英国驻华外交人员为了便于工作,发明了一种比较系统的汉字注音方法,被称为“威妥玛式拼音”。“威妥玛式拼音”后来居然成为翻译中国地名、人名等事项的通用标准,一直沿用到20世纪70年代。

中国人自己的汉字拼音,起步于晚清。19世纪80年代,卢戆章在他的《一目了然新阶》一书中,推出他创制的“天下第一快切音新字”。所谓“切音”,就是“拼音”的意思。卢戆章先后制定过三套拼音方案,分别借鉴采用拉丁字母、日本假名和汉字笔画。

卢戆章拉开了“拼音化运动”的序幕。清末又有一位王照,推出以汉字笔画为基础的《官话合声字母》,曾经流行一时。辛亥革命成功后,“拼音化运动”加快了步伐。1913年,“读音统一会”制定了“注音字母”,也是借鉴汉字笔画作为拼音字母,这套方案被北洋政府拖了5年,于1918年公布。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公布赵元任等人制订的“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套法定的拉丁字母拼音方案,与“注音字母”一起使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得到广泛推行。此后兴起的便是“拉丁化新文字运动”。

汉语拼音历史与发展史_汉语拼音历史_汉语拼音历史演变

六、《汉语拼音方案》险些误入歧途

“拉丁化新文字运动”发生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带有极其鲜明的政治色彩。

1931年9月,苏联人在海参崴召开的中国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会提出:“代表大会绝对反对中国资产阶级的国语统一运动,认为这是最反动的、违背列宁民族政策一切原则的运动。列宁指出,国语是所有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者为民族压迫而利用的一根鞭子。大会认为采用中国的一种方言作为全国的标准语,是不可以的。”

既然语言有阶级性,文字当然也不例外:“汉字是古代封建社会的产物,是中国统治阶级压迫劳苦群众的工具之一。”“我们要根本铲除象形文字,以拼音文字代替它。”

在这种“阶级斗争”理论的影响下,瞿秋白反对“国语”的提法,他也反对使用汉字,认为:“反对废除汉字,其实是绅士阶级的成见,他们靠着汉字可以独占知识,压迫平民群众。”

否定了国语和汉字之后,应当想办法用什么东西来代替它们。拉丁化代表大会提出:“各地方言,应有自己独立的文字,以便这些地方用土著言语,自由地发展文化。”而“中国的方言至少分为5种”,那么相应地也至少要创制5种不同的拉丁化新文字。当时的新文字运动参与者很热心地制订了很多方案,但流行最广的还是以北方话为基础的“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简称“北拉”。

但是,让瞿秋白没有想到的是,苏联自己的那一套理论,在实行的过程中却悄悄变换了方向。起初,在列宁的支持下,苏联也在积极制订与各少数民族语言相配套的拉丁化新文字,可是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停止了拉丁化运动,而改为统一使用斯拉夫字母。这时的瞿秋白,已经于1935年6月在福建长汀就义,但他所倡导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依然在中国蓬勃发展,甚至直接影响了49年以后的文字改革工作。

从1952年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到1954年改为文字改革委员会,再到1955年文字改革会议召开,在这三年的时间里所做的主要工作,是研究汉字笔画式拼音文字方案,最后的结果,是提请文字改革会议讨论的六种《汉语拼音文字方案草案初稿》。据说,当时汉字整理部提供的汉字简化方案很快就被会议通过,拼音方案委员会提供的拼音方案却引起长时间的争论,参加会议的代表们对提请讨论的方案都未予认可。

三个月后,1956年1月27日,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文字改革工作问题的指示》,批转文改会和教育部的请示报告,仍然肯定了“汉字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这一提法。同时要求:“为了推广普通话和辅助扫盲教育中的汉字注音,汉语拼音方案应该早日确定。”这句话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删除了“文字”二字,“汉语拼音文字方案”与“汉语拼音方案”,虽然只有二字之差,性质却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应当看到,在文字改革的问题上,当时从上到下的态度是认真谨慎的,是允许发表各种不同意见的。仅在1956年4月到1957年10月的一年半时间里,拼音方案委员会便召开过10次正式会议,对《汉语拼音方案(草案)》进行修订。尽管从中央到领袖都曾明确表态“汉字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但在听取了“个人意见”和“各个重要部门的意见”之后,最终还是进行了原则上的调整。

汉语拼音历史演变_汉语拼音历史_汉语拼音历史与发展史

七、《汉语拼音方案》的历史意义

在全国人大一届五次会议通过《汉语拼音方案》的一个月前,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全国政协举行的报告会上作题为“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的报告,主要谈了三个问题: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及制定和推广汉语拼音方案。全文约九千字,其中一半以上是有关汉语拼音方案的内容。

从卢戆章的切音新字直到瞿秋白、吴玉章等制订的拉丁化新文字,周恩来在详细回顾了中国拼音化运动的艰难历程之后,他说:

应该说清楚,汉语拼音方案是用来为汉字注音和推广普通话的,它并不是用来代替汉字的拼音文字。汉语拼音方案的第一个用处,就是给汉字注音。

周恩来明确表态:汉语拼音不是文字;汉字的前途问题留待将来考虑。经过长达数年的争论和研究,这一表态是相当慎重的。

对于《汉语拼音方案》,周有光曾提出过“三原则”和“三不是”。

“三原则”是“拉丁化、音素化和口语化”。其中,拉丁化决定了拼音符号的及本形式,音素化能够保证做到拼写所有音节,口语化则将普通话作为拼音方案设计的基础。

关于“三不是”,他强调说:

《汉语拼音方案》不是《汉字拼音方案》,我们不区别汉字。第二个,《汉语拼音方案》是普通话的拼音方案,不是方言的拼音方案。第三个,它是白话的拼音方案,不是文言的拼音方案。

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议决通过了《ISO 7098文献工作──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国际投票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该标准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8年2月11日)正式通过的汉语拼音方案,被用来拼写中文。转写者按中文字的普通话读法记录其读音。

这正如如周有光所说:

汉语的字母从“民族形式”到“国际形式”,从“国内使用”到“国际使用”,从“国家标准”到“国际标准”,一座使中国语文和中国文化通向国际舞台的桥梁建成了。

半个多世纪以来,汉语拼音已经成为中国大众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在计算机已经进入千家万户、中国本土的手机数量超过7亿的情况下,汉语拼音的巨大作用更加凸现。

这也正如如周有光所言:

《汉语拼音方案》是一座现代化的文化桥梁。它一方面方便人民大众走向文化,另一方面方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相关链接:

汉语拼音历史与发展史_汉语拼音历史演变_汉语拼音历史

上一篇: 佳木斯市关于2023届高校毕业生档案接收事宜的公告
下一篇: 汉语拼音是怎样教学的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