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听力障碍儿童的社会交往现状及提升路径个例研究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岁听力障碍儿童的社会交往现状及提升路径个例研究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一)选题的依据听力障碍儿童作为社会群体的一部分,同样需要同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进行沟通,也要掌握社会交往的本能,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然而,这些年由于听力障碍儿童的社会交往而出现的社会问题在不断地增多,这必须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在安徽,也出现了不少的这类问题。(二)选题的意义1.理论意义研究听力障碍儿童的社会交往现状,有助于我们了解和分析听力障碍儿童在社会交往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可以相对应地提出解决方案,为听力障碍儿童更好地进行社会交往提供理论基础。2.现实意义研究听力障碍儿童的社会交往现状,有助于听力障碍儿童了解自己在社会交往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培养、提高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加强与别人的沟通,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他们个体的成长与发展。进而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维护社会治安,减少社会问题的发生。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简介国内,社会交往,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相互往来,进行物质、精神交流的社会活动。语言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最重要的沟通方式,多数听力障碍学生不能使用口语与正常人进行畅谈的交流。
其次,不良的心理因素例如自卑等也阻碍着听力障碍儿童与正常人的交往。最后,缺乏社会交往技能方面的常识也使他们与正常人的沟通不合拍。国外,社会交往是从动态角度分析社会现象的基本概念。这一概念是从马克思的交往理念中提取出来的。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社会交往指的是人在生产及其他社会活动中发生的相互关联、交流和交换,而这条理论也适用于其他动物。他们用社会交往概念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听力障碍是指听觉系统中的传音、感音以及对声音的综合分析的各级神经中枢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而导致听力出现不同程度的减退。三、本课题研究内容研究内容:1.3-6岁听力障碍儿童社会交往现状(1)很多听力障碍儿童由于听力缺陷,常被视为“无声物”(2)听力障碍儿童在与正常人的交往中,总因难被人理解而误解(3)由于不能与别人正常沟通,听力障碍儿童逐渐形成心理障碍2.3-6岁听力障碍儿童社会交往问题的形成原因(1)语言沟通障碍语言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最终于的沟通方式,因为大多数听力障碍儿童不能与正常人进行顺畅地交流,而正常人也不能正确掌握他们的手语,所以沟通有隔阂。(2)不良的心理因素听力障碍儿童有普遍的不良心理因素,像自卑、封闭和多疑心理。
首先,他们害怕与正常人打交道,其次,当他们与正常人打交道屡次受挫后,会排斥与正常人交流,形成封闭心理。(3)缺乏社会交往技能方面的技能由于受听力障碍儿童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的影响,他们对弈正常人如何交往知之甚少,对于社会交往的基本礼仪、习惯、方法也无从感知。3.3-6岁听力障碍儿童社会交往问题的应对策略(1)社会应该多一些理解(2)家长应端正思想,改进教育方式(3)加大听力障碍儿童的语言训练力度(4)听力障碍儿童要克服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5)指导听力障碍儿童进行一些社会交往技能论文框架第一章引言1.选题的依据及意义2.国内外相关研究简介2.1核心概念的界定2.2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状况(在分析别人的相关问题后要进行一个小结)3.研究问题及内容4.研究方法第二章6-10岁听力障碍儿童社会交往问题的现状2.1很多听力障碍儿童由于听力缺陷,常被视为“无声物”2.2听力障碍儿童在与正常人的交往中,总因难被人理解而误解2.3由于不能与别人正常沟通,听力障碍儿童逐渐形成心理障碍第三章3-6岁听力障碍儿童社会交往问题的原因分析3.1语言沟通障碍3.2不良的心理因3.3缺乏社会交往技能方面的技能第四章3-6岁听力障碍儿童社会交往问题的应对策略4.1社会应该多一些理解4.2家长应端正思想,改进教育方式4.3加大听力障碍儿童额语言训练力度4.4听力障碍儿童要克服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4.5指导听力障碍儿童进行一些社会交往技能第五章结论四、本课题研究方法(一)观察法在充分掌握当前研究者对听力障碍儿童的社会交往研究现状的同时,运用观察法展开实地观察。
(二)访谈法访谈法基于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我们预先设计好访谈提纲。以便打开受访者的“话匣子”,同时要注意不要问太过于隐私的问题,以免伤害孩子。在访谈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和内容等会根据受访对象的反应做出相应的调整。五、研究目标、主要特色(创新)及工作进度研究目标:重视关注并解决听力障碍儿童的社会交往问题,减少由此导致的社会问题,注重听力障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主要特色:1.采用实地观察法研究听力障碍儿童2.和家长一起分析解决听力障碍儿童的社会交往问题工作进度:定选题调研时间完成开题报告实地考察研究问题撰写论文完成任务六、参考文献(不能超过五年的文献,书籍除外)[1]林营营.浅谈听力障碍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沈阳师范大学.2012[2]李娜.听力障碍儿童情绪理解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9[3]胡跃楠.听力障碍儿童的社会生活能力.苏州大学.2015[4]方俊明.当代特殊教育指导论[M].陕西任命教育出版社.1998[5]王娜、李卉、李彦璇、刘莉华、石雯婧.听力障碍儿童社会情绪、适应行为与语言能力的关系[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6]李娜.听力障碍儿童情绪理解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9[7]姚雨佳、马伟娜.听力障碍儿童心里理论发展的研究进展[J].健康研究.2009[8]张海丛、吴彤、刘美玉、杨龙、董瑾亮.北京听力障碍儿童情绪管理能力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13。[9]呼琼霞、江琴娣.听力障碍儿童适应行为特点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3[10]伊凡.儿童听力障碍——不能忽视的健康杀手[J].启蒙(3-7岁).201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