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社会转型为社会心理学研究提供绝佳的实验场地

社会转型为社会心理学研究提供绝佳的实验场地

社会转型为社会心理学研究提供绝佳的实验场地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问题和矛盾多发。其中社会转型引发的社会心理问题则是社会心理学学者关注的议题和领域。在社会转型过程中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问题和矛盾多发。其中社会转型引发的社会心理问题则是社会心理学学者关注的议题和领域。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如何系统描述、理解和解释中国人的所知、所感、所行等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成为社会心理学探究的课题。有学者指出,当前社会转型给中国社会心理学者提供了千载难逢的社会实验室。一种以中国社会转型为中心的研究实践,从21世纪开始焕发生机。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互相渗透和融合而产生的,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有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两个研究路径和理论范式。而其中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从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广域视角出发,侧重探索处于多种社会力量宰制下的社会群体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社会转型视角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对于推动学科发展有哪些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当前对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心理的研究面临哪些困难?未来的研究应该如何进一步深化拓展?围绕社会转型视角的社会心理学研究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俞国良。

中国社会科学网:当下,社会转型视角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引起社会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请您介绍下社会心理学—社会转型视角的缘起。在您看来,这一视角对于推动中国社会心理学发展的价值和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俞国良:人们对社会转型视角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兴趣,源于我们所处的时代和该学科的性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职业竞争日益剧烈,整个社会处于转型期、关键期,各种社会问题与人际矛盾接踵而来,诸如诚信危机、人际冲突、群体事件、贫富分化、违法犯罪、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等,为研究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研究素材和机遇。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定位,即是运用科学方法对个体、人际和群体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进行研究,并为社会问题与人际矛盾提供解决之道的学科。它在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新闻、教育、文化等领域的作用日益凸显,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间接生产力。特别是对转型期和谐社会建设有独特贡献,因为一切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都理应在这个学科中找到对应的认识、解释、预测和控制。一项对1970—2009年近40年间美国心理协会(APA)17个心理学分支学科顶尖学术期刊的关系结构研究表明,“社会心理学一只脚是站在实验科学的基础上,而另一只脚则处于社会变革的波涛之中”(心理学史家墨菲)。

应该看到,社会转型视角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对于推动该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首先是提高了学科的话语权。随着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增强,我国学者在国际社会心理学舞台上开口前已经把声音增强。其研究成果,伴随着“中国模式”、“中国经验”的讨论逐步走向世界,使其真正成为可供他人借鉴的公共知识,在国际社会心理学界占有一席之地。其次是扩大了文化的影响力。以我国转型期中华文化为背景,整理并吸收优秀的文化传统,研究文化变迁中我们自身面对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和社会问题。与西方文化背景相区别,并有可能为全球心理学做重要贡献的“文化视角”之内核,主要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文化。第三是丰富了特色的研究资源。近年我国急剧发生的社会变迁,为学者提供了绝佳的实验场地。二战后北美社会心理学抓住自己的社会现象获得了第一次繁荣,欧洲社会心理学抓住自己地区多元民族共存的社会现实成功突围。我国一方面地广人多,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另一方面则处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期,充满各种文化变迁和心理适应问题。此外,我国处于大规模漫长的城市化过程之中,人口流动剧烈。这三个特点都为社会心理学研究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研究资源。第四是激发了学科的生命力。我国学者强调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体现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和内涵,这种强调独特文化因素的做法,已转化并激发了欧美社会心理学近年对文化心理(将文化作为一个变量)进行研究的热潮。我国社会变迁与转型背景下的许多新变化和新现象,具有高度的本土独特性和全球启发性,对这些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有可能为其注入现存任何流派社会心理学都不具备的活力,使其有理由成为探讨“全球化时代中国社会科学如何发展”的典型学科代表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网:在转型期中国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当前社会心理学界进行了哪些具体方面的探索,成果如何?在您看来,当前对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心理的研究还面临哪些困难?

俞国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变迁最为快速的30年,我国社会心理学取得了一定成果,其主要表现一是重视理论建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科院心理所的凌文铨等,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经过长期研究提出了中国人的领导理论(CPM)。北京大学王登峰在20年系统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影响广泛的中国人人格结构七因素模型。杨中芳更是提出了一个颇为宏大的中庸实践思维体系。此外,彭凯平关于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研究;赵志裕和康萤仪通过研究双文化启动和文化适应进而揭示文化形成和变迁的研究,代表了跨文化研究的一个新方向。二是具体研究领域。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杨宜音课题组对中国人社会心态的研究,中科院心理所王二平课题组对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方晓义课题组对流动儿童的研究、金盛华等对当代中国人价值观的研究,西南大学黄希庭团队关于中国人人格养成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俞国良课题组对人际关系和文化变迁、权力腐败和权力认知、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均是在社会心理学视野下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回应。特别是2008年汶川地震后社会心理学家参与灾后的心理干预、研究和重建,可以看作中国社会心理学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如果就我国社会心理学界近年召开学术会议的参会盛况,市面上的著译和论文数量而言,无疑是一片繁荣。然而,实际情况是我国社会心理学既在主流学术阵营中被边缘化,又在中国当今社会变迁的实践中失语,可谓困难重重。这种艰难处境源于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困局,其间混合着重理论还是重应用的研究策略选择。毫无疑问,随着全球化的加快和社会心理学学科的快速发展,我们必须走国际化的道路。这里有一个标志性事件:近年来国内一流院校研究者、博士生的业绩考核与奖励,均以是否发表SCI、SSCI论文为标准。但是,快速国际化的一个必然结果是在研究主题、内容和方法上追随国外的研究,以损失对自己的社会关注为代价。而本土化的研究是对我们自己更有价值的研究,但也是更难的研究。因为,本土化的研究要独辟蹊径,要有高度的创新性。这样,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矛盾造成了一个困局。与此紧密联系的,是“重理论还是重应用”两种研究策略的纠结。一极将社会心理学往认知心理学(尤其是认知神经科学)靠拢,这类研究可以较快地出成果。另一极是应用研究,大量受过社会心理学训练的研究者进入商学院和管理学院从事应用研究。上述两种困境使近15年来,学界中社会心理学的声音逐渐消失,社会心理学者身份受到“质疑”。

中国社会科学网:您认为,未来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应该如何进一步拓展(理论与方法等)?在您看来,未来的学术研究应该主要聚焦在哪些方面?

俞国良:一要重视理论建设。核心理论的建构对于欧洲社会心理学的成功崛起至关重要,我国也同样。研究者应在社会转型期现实社会心理问题基础上,例如,物质主义、贫富分化、分配公平等方面,提出认识、解释、预测和控制这类问题的整合理论;在跨文化比较基础上,对全球性问题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特思想和理论。这种理论建设,可以参照社会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和其他国家的建设经验,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探索。时间维度有三个参照点:社会心理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空间维度也有三个参照点:北美、欧洲和亚洲。二要强调方法论的创新。应紧跟国际社会心理学的前沿发展,把握其最新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和研究主题。在研究视角上,西方社会心理学出现了积极心理学、进化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等,尤其是“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使人类对社会心理现象的理解从社会水平和认知水平深入到神经水平、细胞水平,代表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三要加强研究与应用的结合。我国目前的研究,要么过于追求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在研究主题和理论上追随西方学者,失去了与中国社会现实的关联性;要么一头扎进社会现实和社会实践中,不是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就是做一系列应景的对策性和应用性研究。实际上,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与应用密不可分的。我们认为,对中国社会现实问题进行“深耕细作”,这是破解上述难题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趋势表现为:一是“神经革命”,二是应用革命,三是“文化革命”。据此,未来的学术研究可能聚焦在三个层面。个体层面:①中国人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的心理与脑机制,能否通过行为手段或神经科学手段对不当道德判断与行为进行矫正;②个体心理因素在腐败行为和司法实践中发挥的作用,腐败主体对腐败风险及其可控性认知如何影响其腐败行为,以及如何抑制腐败?③个体宗教信仰如何受到遗传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并进而影响其自我意识、道德情感和亲社会行为,其神经机制是什么?人际层面:①重视新型人际关系的功能研究,如亲子依恋、同伴关系与师生关系如何影响其情绪理解与调节能力的发展,人际关系在亲社会行为、问题行为和社会适应中发挥了什么作用;②不同民族的个体间冲突如何伸延到群体从而导致矛盾的激化,如何建立系统的民族冲突心理预警机制来避免极少数民族分离主义的煽动,从而促进民族和谐;③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如何影响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又如何通过具体行为来改变自己的社会阶层?低社会阶层人的典型社会心理与行为,如何积累与积聚进而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群体层面:①中国文化中独特元素如中庸、群体意识、集体主义等对中国人群体的心理有何独特的塑造,其相应的神经基础是什么?②对新移民、少数民族和环卫工人等不同社会群体的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的心理机制是什么,中国社会的纵向时代变化和横向社会分层所促成的群际关系有何特殊性?③公共事件、网络集群如何诱发社会心理波动与集群行为,其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是什么,如何进行监测与预测?与上述层面相关的心理健康研究,这是社会心理学为社会服务的主要方向和领域,包括心理障碍、网络成瘾和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机制研究,预防和干预情绪异常、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方法与技术;幸福、健康的心理学研究,中国文化下自我、创造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对邪教参与人员的心理治疗与干预,提升处境不良群体的心理健康,以及对独生子女群体、学生群体、职业群体、弱势群体和网民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等等。

上一篇: 日内瓦大学孔子学院举办科学社会学国际研讨会_中国人民大学
下一篇: 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报告怎么写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