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绿色发展的新理念。马克思把人类社会看成是在生产实践基础上生成和发展的有机整体。在马克思看来,不仅“每一个社会中的生产关系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且社会本身还“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而马克思眼中的社会有机体,是构筑在其所认为的全面生产的基础之上的。
马克思最早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提出了“全面生产”的概念。在将人的生产和动物的生产进行了对比后,马克思这样写道:“诚然,动物也生产。动物为自己构筑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则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的需要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则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再一次谈到了“全面的生产”的话题。在他们看来,随着现存社会制度被推翻以及私有制被消灭,在这种情况下,“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指出,“人们的生活自古以来就建立在生产上面,建立在这种或那种社会生产上面”。那么,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中,“这种或那种社会生产”都是指哪些生产呢?或者,所谓“全面的生产”都包括哪些内容呢?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因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子都知道的”。
除了物质生产之外,人们还有关于社会关系的生产。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指出,人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
而说到社会关系,不能不提及家庭关系。因为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家庭关系最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一开始就进入历史发展过程的第三种关系是: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繁殖。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这种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生产自己的生命,还是通过生育而生产他人的生命,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这里,马克思、恩格斯表达了繁殖也是生产的含义。恩格斯曾明确提出了“人自身的生产”的概念,他指出:“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可见,除了物质生产、关系生产之外,还存在着人自身的生产即人口生产。
由于人是一种现实的存在,而人的“现实性”包括两个方面,除了生物性并要求在生产中满足自身的物质需求之外,人还有“精神性”,这种精神性包括人是有激情、有理想的存在物,人在实践活动中存在着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人还有其自身的精神性需求等。但人的精神性的一切要素如“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
人要进行物质生产,还必须有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自然界。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们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地质条件、山岳水文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其他条件。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外界自然条件划分为两大类,即“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鱼产丰富的水域等等;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如奔腾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等”。马克思看到了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社会及其生产的影响:“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变化,促使他们自己的需要、能力、劳动资料和劳动方式趋于多样化。”马克思认为自然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是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变化的。他指出:“在文化初期,第一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二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既然自然界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包括对人的物质生产活动起着前提性的基础作用,这就意味着,在马克思全面生产的理论中,应当包括着生态生产。
人类周围的生态环境系统是整个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生物群落(即一定区域里生物的集合)与环境间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转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促使其生生不息,不断向前发展演化。我们把生态系统的这一动态发展过程,看作是生态系统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简称为生态生产。生态生产有其自然性的和社会性的两重含义。其自然性的含义是指构成生态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进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由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生态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进行生产和再生产的基本方式。正是在这种循环和流动中,生态系统内部的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不断得到更新和再生。生态系统在进行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中,滋生了这样几种基本的“力”:生态生产能力、生态自净能力、生态自我调节或自我组织能力、生态稳态反应能力等。生态生产的社会性含义是指对人类来说,应将生态系统的发展当作一种生产过程来看待,目的是促使自己要像抓物质生产、精神生产那样去保护生态环境,开展生态建设,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全面生产理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的整体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长期以来,我们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全面生产理论里,只读出了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口生产等内容,而忽视了生态生产的含义,这既不符合马克思、恩格斯全面生产理论的真实原貌,又与客观现实相悖,使得“全面生产”出现了重大缺失。从根源上讲,社会生产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口生产等是生态生产的分支,是生态生产的派生物。当生态生产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从生态系统的怀抱中诞生了人类。有了人类,就有了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等。当在生态生产的基础上,诞生了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口生产这些社会性的生产之后,也就有了生态生产和社会生产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而这种辩证关系的核心就是社会生产特别是社会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等的发展,一定要适应生态生产发展状况的规律,具体说就是要使社会生产生态化或绿色化。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