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实迫切需要意识形态工作者具备对社会进行思想引领的能力。这种能力既体现为意识形态工作者参与社会公共事件讨论的能力;也体现为意识形态工作者设置讨论话题的能力。
”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但是,正如习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那样,“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当前意识形态工作存在同社会脱节、远离社会舆论热点,乃至被边缘化的情况,这种情况在网络世界表现地尤为明显。比如,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一些污蔑、抹黑和诋毁邱少云、黄继光、狼牙山五壮士等革命英烈的错误言论在网上流传,这些戏谑的“段子”十分不利于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光辉形象。然后,面对这些虚假叙述,有些意识形态工作者不敢也不善于澄清事实、予以回击。意识形态工作者之所以缺乏回击错误言论的勇气,归根结底还是没有练好引领社会思想的看家本领。可见,现实迫切需要意识形态工作者具备对社会进行思想引领的能力。这种能力既体现为意识形态工作者参与社会公共事件讨论的能力;也体现为意识形态工作者设置讨论话题的能力。
意识形态工作者要具备参与社会讨论的能力
意识形态工作者如果自说自话、有意规避意识形态相关的公共讨论,就容易陷入被边缘化的境地。为了提高参与公共讨论的能力,意识形态工作者需要培养自身对舆论事件的敏感度和判断力。信息时代的今天,公众可在短时间内获取公共事件的相关信息,并对事件进行揣测、分析、讨论甚至加入自己的想象,形成一定的认识,其中既有客观理性的部分,但有主观臆断的部分。随着公众意见的不断发酵,社会舆论逐渐形成,并影响着更多的人。
需要指出的是,许多事件在发生之初并不是意识形态问题,但随着事件的进行,逐渐转入意识形态领域,“潘晓讨论”就是其中的代表。1980年,《中国青年》杂志发表“《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一文,作者是“潘晓”,该文提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观点,在社会上引起巨大轰动,六个月内,杂志社收到六万件读者来信。人们讨论着“人生的意义是什么”,随着讨论的深入,“公与私”“公有制与私有制”“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选择问题也成为讨论的焦点,舆论深入到意识形态领域。像“潘晓讨论”这样大范围的社会讨论并不常见,但许多舆论事件都和“潘晓讨论”一样,产生之初似乎与意识形态关系不大,但随着讨论人数的增加、程度的深入,逐渐转向意识形态领域。由此可见,任何大范围的社会讨论都可能成为意识形态争论的导火索,意识形态工作者要对社会舆论有敏感度和判断力,及早做好应对准备,及时发挥思想引领作用。
同时,意识形态工作者还需培养话语切换的能力。意识形态话语同大众话语有差别,意识形态话语相对稳定、严肃,且富有教化意义;大众话语主要包括人民群众的日常用语和网络用语,它们处于快速变化之中,有着强烈的生活气息,娱乐性强。两种话语代表了两种不同思维模式。意识形态工作者要有思维切换的能力,能够在必要的时候同群众打成一片,被群众接纳后,用高远的立意和深刻的格局引领群众,深化群众的思想,促使舆论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总之,意识形态工作者既要对舆论事件有着较高的敏感度,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以大众的思维进入到同社会交流的场域中。
意识形态工作者要具备讨论话题设置的能力
意识形态工作者要避免陷入被动的状态,适时主动出击以引领社会互动,设置讨论话题就是最好的出击方式。所谓设置讨论话题指的是意识形态工作者合法合理地提出社会讨论的主题,引导人民群众在讨论中形成正确的社会共识。意识形态工作者需具备设置讨论话题的能力,为意识形态话语创造施展空间,意识形态工作者当中的媒体工作者特别需要具备这种能力。
“真理标准大讨论(以下简称“大讨论”)”是讨论话题设置的经典案例。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发表了经中央领导审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了此文,次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等报全文转载。该文从理论上对“两个凡是”进行否定,引起了强烈反响,同时也遭到非议,被指责为“实际上把矛头指向毛主席思想”。在邓小平等中央多数领导人的正确引导和积极支持下,“大讨论”得以继续,各地宣传部门和党校也积极配合,纷纷举办讨论会或培训班,推动这场讨论的开展。“大讨论”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极大地解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邓小平对此给予高度评价,并认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大讨论”看似是一场民间自发形成的讨论,但实际上是党中央为了解放人民长期遭受的“左”倾思想的禁锢,借用传媒的力量而组织的一场思想领域的论辩,它向我们呈现了一个积极的讨论话题设置的案例。
可见,讨论话题设置能力应当成为意识形态工作者的看家本领之一。
讨论话题的设置要满足几方面的要求:
首先,要明确讨论话题设置的宗旨在于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引导社会舆论向健康理性的方向发展,促成社会形成正确的共识。
其次,要充分把握民意,了解人民群众所思所想,聚焦人民群众的关心和期待,从中找寻出讨论话题。
再次,要符合一定的法律法规,讨论话题的设置要在相关法律法规的框架内进行。
最后,要尊重舆论形成及引导的基本规律,讨论话题的设置涉及到政治学、心理学、新闻学、舆论学等各个学科,引导者需要接受专业的培训。
今天,意识形态工作特别需要从国家倡导的文化自信、五大发展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新提法,从国家面临的经济增速放缓、中等收入陷阱、全面社会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等大难题中寻找话语的主题,引导人民群众参与到意识形态问题的讨论,以团结人心、凝聚社会共识。
文/宋健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