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交
鲍超为什么背叛曾国藩(鲍超个人简介)
(一)
永裕二年三月,进京赶考的路上,一个书生背着书卷,艰难地行进着。头顶烈日,脚下踏尘,都不能阻挡他的脚步,缓慢的脚步踩出一个个小坑,汗水滴在上面又迅速地消失。最终,他体力不支,倒在了路边。
不知过了多久,书生醒来,发现自己身处一座破庙之中,身旁还有一堆燃烧的炭火,正当他疑惑不解的时候,从门外走进来一个人,这人的穿着虽然不甚华丽,但比起书生来确实要好得多。他也带着一筐书,大概也是进京赶考的。
“兄台你醒了?我路过时看见你倒在路边,就把你安置在这破庙之中,喂你喝了些水。看你这身装束,大概也是进京赶考之人,你我同属儒学门人,相逢即是有缘。”
“多谢兄台,兄台救命之恩无以为报,在下姓文名寅字兴南,登州人士,还不知兄台姓甚名谁,何处人士?”
“在下卢梧,字玄心,兖州人士,近日于兄台相逢甚是有缘,不如你我结伴同行,一起进京赶考,你意下如何?”
“甚好甚好,多谢卢兄美意。”
说罢,两人开怀大笑,火光映在他们的脸上,就像天上冉冉升起的太阳。
后来,两人分别考取了那一年的榜眼和探花,一同被分配到刑部任职。在这里的二十几年里,两人互相配合,解决了许多的疑案大案,而且不惧权贵,敢于为底层百姓仗义执言,维护了国家律法的尊严,守住了自己做官的初心,也赢得了举国上下包括皇帝的一致好评。永裕二十四年五月,卢梧升任刑部尚书,入内阁。文寅升任刑部侍郎。永裕二十五年八月,时任内阁首辅金仲被弹劾,内阁首辅职位空缺,按照顺位原则,排在金仲之后的卢梧接任内阁首辅,他将文寅也提拔进内阁,并且进行了许多强硬措施来收拾前任领导留下的烂摊子,虽然深得民心、成果颇丰,但是触碰到了文官集团的利益,危险正在悄悄来临。
卢梧的父亲是一个很有远见的人,他看到卢梧如此强硬,担心大祸临头,便找到卢梧,质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卢梧答道:“因为这些事是正义的事,所以我要去做!”“为什么正义的事都要你去做呢?”父亲含泪问道。卢梧沉默良久,坚定地说:“因为我选择了正义,我就要为他付出,即使是我的生命。对不起,父亲,忠孝不能两全,请恕儿子不能再在您身边尽孝了。”卢父听到这句话,摇头道:“吾家不存矣。”随后走出了大堂。不久,旧疾复发,死在了兖州家中。而卢梧被皇帝夺情,没有见到父亲最后一面。
一天晚上,文寅来拜访卢梧,此时的卢梧正在批阅六部送来的奏折。灯光迎着他的面庞,文寅看得出来,他老了,鬓角的白发一天天增多,脸上的皱纹也多了起来。
“哦,是兴南啊,深夜到此,所为何事?”
“玄心兄,愚弟近日来听闻,朝堂上对你的不满越来越大,一些言官准备联名上书弹劾你。皇上虽然已经多年不理朝政,但一直在幕后操控朝局。你这些年来虽然兢兢业业,克己奉公,但已经得罪了朝中和地方的不少官员,如此下去,恐怕不只是你的乌纱帽不保,还会招来杀身之祸啊。”
卢梧放下手中的笔,抬起头来看着文寅,眼神中有一丝无奈却无比地坚定。“贤弟所言,我并非没有想过,但国家时局如此,我若不挺身而出,这个国家就有可能堕入黑暗的深渊。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如果将来我死了能够换得天下太平,那我也死而无憾了。贤弟勿复多言,没有事的话还是请回吧,你我都不是闲人,许多的事还等着你我去办呢。”
文寅无言,站起身来,向着卢梧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朝着门外大步地走去。卢梧起身还以一躬。望着文寅走向黑暗的坚毅背影,卢梧笑了,他感到了一丝欣慰。“倘若我一朝身死,兴南定会继承我的遗志,带领这个国家走向正轨。”文寅的身影越来越远,直至消失在无尽的黑暗之中,再也看不见。
(二)
永裕三十一年十月,当朝皇帝驾崩。同年,太子即位,改年号为泰丰,前朝官员一律留用,并加封卢梧为太子太保,鲁国公,赐金十万;加封文寅为太子少保,内阁大学士,赐金五万。其余人等各有封赏。此刻,卢梧的风头可谓一时无两,而他的心中却没有感到丝毫快乐。因为越是位高权重,越是如履薄冰,无形的威胁不久将向他袭来。
果不其然,这一天很快就到来了。泰丰二年,言官李博、靳珲联合朝中文武大臣上书弹劾内阁首辅卢梧、刑部尚书文寅,列出罪状十三条。卢梧和文寅感到自己独木难支,上书请求辞官归乡。皇帝面对满朝文武的压力,束手无策,于是批准了二人的请求。八年前,金仲倒台,卢梧拜相,立志要将这浑浊世界变成朗朗乾坤。八年后,卢梧辞官,文寅归田,曾经的梦想仍在胸中,但实现梦想的机会却走得太过遥远。站在分别的路口,二人沉默良久,心中千言万语,最终只化作了一碗浊酒、一句“珍重”。残阳如血,哒哒的马蹄声响彻在原野上,惊起了一群觅食的鸟……
也许结局到此,只是一个壮志未酬的老套故事,但小人们从来就不会让故事就这样轻易的结束,正直的人们也不会就此磨灭心中的梦想。泰丰三年,卢梧的门人、时任礼部侍郎的史正熙,上书弹劾卢梧收受贿赂、私自勾结地方官员,并且意欲谋反。尽管皇帝驳回了这道奏疏,但听闻消息的卢梧,面对自己学生的背叛,已经对这个世界彻底的失望。泰丰三年五月二十三日夜,卢梧支开家人,独自一人来到书房,换上自己曾经的官服,随后提起笔,写下了自己最后一封信:
“吾五岁学文,二十七岁中进士,四十一岁入内阁,五十岁官拜内阁首辅,此后兢兢业业,上承圣意,下安黎民,只求国家承平,百姓安乐,一展吾平生所学,大遂吾致君尧舜之愿。奈何时运不济,小人当朝,八年之功,毁于一旦。近闻门人故吏上书言吾谋反,吾心甚痛。吾不忍为此小人所辱,亦不愿见国弱民衰之状,唯有一死以谢天下。然家中老母妻儿,无人奉养;朝中危局,亦需有人担当。当今天下,可担此大任者,唯兴南也。万望弟以万民苍生为念,继愚兄之遗志,以光圣人之德。如此,大业遂成,吾心可安。山高水长,可寄吾魂,愿为江水,与君重逢。”
写罢,卢梧自缢于房梁之上,时年五十九岁,消息传出,满城皆哭。接到消息的文寅连夜赶往卢家,看到卢梧的遗书,他失声痛哭,不能自已,并且亲自为卢梧抬棺、下葬。站在卢梧的坟前,文寅暗暗在心中发誓,一定要为卢梧报仇,并且将国家再度带向正轨。宽大的丧服在风里翻飞,头上的纱带也随风起舞,文寅的背影,在这一刻显得如此的高大,也如此的悲壮。
话分两头,当今的皇帝又走上了他父亲的老路,朝政为李博、靳珲、史正熙等人把持,全然没有了卢梧当政时的那种繁荣景象,民生凋敝,百业俱废,朝廷之中也是斗争不断,闹得不可开交。卢梧的葬礼,他们只下令按平民之礼入葬,没有半分同仁、师生之情。国家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步步滑向深渊。但纵观历史,每逢黑暗之时,总有人站出来,向着黑暗奋起反击。而此时,奋起反击的人,就是卢梧曾经的学生之一,时任吏部尚书的王教安。
泰丰九年三月,王教安上书皇帝,请求让文寅出山,任吏部侍郎,主持吏部日常工作。虽然李博等人坚决反对,但皇帝面对目前的危局,并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同意王教安的意见。泰丰九年五月,六十三岁的文寅进京,担任吏部侍郎。时隔七年,又回到了京城,站在城门口的文寅感慨万千,当年意气风发的赶考学子,如今已是头发斑白的老者,当年和自己一起奋斗的同志,如今已是魂归九泉了。但这七年来,他一直记得卢梧的遗言,没有一丝丝改变。“玄心兄,我今天又回到了这京城,回到了这朝廷。属于你的公道,我一定会替你拿回来。就算我付出生命,也会实现你的遗志,也实现我们共同的理想,望你泉下有知,保佑我早日成功吧。”他向城外望了一眼,转身大步走进了京城。
(三)
回到京城,不是终点,而是另一场斗争的开始。文寅对此早就有所准备,他在卢梧死后的七年里,一直在搜集李、靳、史三人贪赃枉法、祸国殃民的罪证,七年来,他始终没有忘了卢梧的遗言。进京的时候,他已经手握大量的罪证。但此刻,还不是揭露的时候,他还需要时间,也还需要帮手。这个帮手,就是举荐他回京任职的王教安。
一天夜里,文寅来到了王教安的家里。王教安看着这位曾经和自己的老师共事的前辈,心里不禁一阵酸楚。文寅察觉到了王教安也是心向卢梧,只是势单力薄,有心无力。于是便将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王教安听到老师的经历以及文寅的计划,看到了老师字字泣血的遗书,失声痛哭,泪流满面。文寅及时制止了他,并向他寻求帮助。
“前辈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尽管开口,晚辈一定赴汤蹈火,在所不惜,还老师一个公道,也还天下一个公道!”
“我手中虽有罪证,但三人在朝中党羽众多,势力很大,而且与皇上很紧密,但靠我自己的力量必败无疑。所以,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朝中其他人的支持,以及宫中宦官的支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扳倒他们,还玄心一个公道。您素与宫中亲近,而朝中人脉也极广,许多人都出自您的门下,如果您能出面将这些人联络起来,到时候里应外合,大事可成。不知尚书大人意下如何”
“妙计!妙计!前辈真是高明啊!我立即着手联络,争取朝臣和宫里的支持。”
“一定要隐秘,不能让内阁看出一丁点破绽,否则就会前功尽弃”
“明白,为了老师,我一定把这件事办成。”王教安握住文寅的手,满眼泪光地说道。
从那一刻开始,文寅和王教安开始了他们的反击。虽然李博等人经常找茬弹劾文寅,但苦于没有证据,加上司礼监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的协助,他们的阴谋最终没有得逞。而与此同时,文寅和王教安的“队伍”却在不断壮大,一些有良心的官员纷纷加入进来,逐渐形成了一股可以与李博等人对抗的势力。实力已经具备,现在需要等待的,只有时机。不久的一天,这个时机到来了。
泰丰十一年四月,靳珲手下的一个官员在修建自家庄园的时候,侵占了太庙的十亩田地,放在以前,这件事并不能算的是什么大事,花几个钱就能消灾。但是在文寅看来,期待已久的时机终于到了,因为按照本朝律法,侵占太庙土地者,以死罪论处。
时机终于到了,他们已经走到了悬崖的边缘,很快就将坠入万丈深渊,永不超生。
现在,只需要轻轻一推。
(四)
泰丰十一年五月,经由文寅、王教安许可,礼部员外郎李祥带头上书,揭发侵占太庙土地一事。紧接着,工部主事刘隐上书弹劾李博、靳珲、史正熙三人结党营私,意图谋反。此后,二十多位大臣相继上书,共列举三人罪状二十八条,每条罪状都可以斩首。一时间,朝中大臣群情激奋,三人党羽人心惶惶,一场空前猛烈的暴风雨即将来临。
为了避免落得功败身死的下场,三人向皇帝上书,请求辞去官职,回乡务农。但此时,王教安已经与宦官集团协商妥当,所以,当皇帝犹豫不定之时,皇帝最宠幸的宦官吕昉站了出来,力劝皇帝除去三人,以平民愤,以振朝纲。在铁证与江山面前,皇帝下令将三人秋后处死,并将其三族流放充军。消息传来,举国欢腾。京城家家宴饮,户户欢歌,实乃几十年来未有之盛事。
至此,经过历时十余年、一波三折的激烈斗争,李、靳、史三人以及他们的党羽全军覆没,正义得到了伸张。
“玄心,公道和正义还是存在于世上的啊!”
在那个星光灿烂的夜晚,文寅露出了笑容。望着面前滔滔的江水,他低声吟道:“愿为江水,与君重逢。”倘若卢梧泉下有知,知道奸贼伏法、好友功成,也该含笑九泉了。
作者简介
鲍超,山西大同人,笔名慕白,运城学院学生。是一个把文学、写作当成生命组成部分的创作者,喜欢独处,喜欢安静,也喜欢观察世界,创作的灵感往往就在此时飘然而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