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红诗人苏轼带着他的小透明弟弟苏辙,又成了话题人物。
苏轼的弟弟(苏轼的弟弟苏辙的拼音)
这次,他们的角色分别是“坑弟废柴哥哥”和“兄控冤种弟弟”。
大家都知道,苏轼这一生,被贬多次,贬谪轨迹遍及大半个宋朝疆域。
而网传弟弟苏辙一生都在捞哥哥。为了捞哥哥,努力打工当宰相;为了帮哥哥养家还房贷,花光积蓄……
网友脑补,两兄弟每天的日常是这样的: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苏家二兄弟,真的是这样吗?
[微风]
苏轼只比苏辙大2岁,幼时两人一起习字、玩耍;少时,一起听母亲讲《后汉书》、受父亲“藏书教子”的熏陶培养;直到青年时,奔赴考场、初入职场,两人始终结伴携手,共同成长。
苏轼在给好友的诗中说:“嗟予寡兄弟,四海一子由。”“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
苏辙在给哥哥的墓志铭中写道:“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
轼与辙,一个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一个马车行走留下的印迹,就这样亦步亦趋,相伴前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清平乐》剧照
1
荣辱与共,同气连枝
元丰二年(1079年),乌台诗案,苏轼入狱103天。
苏辙当时不在京城开封,只能到处托人找关系,给皇帝递了一封《为兄轼下狱上书》,请求用自己的官职,换哥哥一张保命符。
“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非敢望末减其罪,但得免下狱死为幸。”
当然,皇帝不觉得这是个好交易,没有同意。
《避暑录话》记载,苏轼入狱期间,长子苏迈每日为其送饭。父子二人约定,平时只送肉和菜,如判死罪则送鱼为信。
结果有一天苏迈急着出城借钱,委托朋友代送。朋友不知情,特意买了一尾鱼给苏轼吃。
苏轼看到这条鱼,以为命不久矣,绝望悲痛之际,写下绝命诗与弟弟诀别:
《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一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苏轼最终得以豁免,并不是因为苏辙,而是王安石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加上各方友人的协力营救,以及太祖年间定下的“不杀士大夫”的祖训,苏轼才被从轻发落,得以保全性命。
这次风波,最终以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苏辙被贬筠州(今江西高安)画上句号。
宋神宗即位后,王安石等新党下马,司马光等旧党重新起势。两兄弟才被召还朝,苏轼成了兵部侍郎,苏辙一路升职做到了门下侍郎(位同副宰相)。
虽然网友说苏辙一生悬命捞哥哥,但其实,他俩政见一致,都不容于新党和旧党,所以命运几乎重叠。这哥俩的关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同气连枝。
2
难兄难弟,互相扶持
苏辙有好几首诗都提到买房的事,“我生无定居,投老旋求宅”,“我老未有宅,诸子以为言”,“我年七十无住宅,斤斧登登乱朝夕”,都是说自己到晚年还没有房子。
直到七十岁,苏辙才在颍州(今河南禹州)买了一间破旧的大院子,后扩建到百余间。买房后,年迈的苏辙哭诉:“盎中粟将尽,橐中金亦殚”,又自嘲:“我老不自量,筑室盈百间。”
官至宰相,俸禄极其优厚,为何迟迟买不起房?于是有网友推测,苏辙将全部积蓄都拿来帮哥哥了。
其实苏辙之所以一直买不上房,更主要的原因是,女儿太多!
宋朝盛行厚嫁之风,苏轼曾经在给朋友的信中说,“子由有五女,负债如山积”,女儿太多,欠了一屁股债。
为了让五个女儿出嫁得风光一些,苏辙几乎花光了毕生积蓄。据苏辙的孙子苏籀在《栾城遗言》一书中记载,为了给第五个女儿办嫁妆,苏辙卖掉了开封城郊的几百亩地,换来9400贯铜钱,全部做了嫁妆。按购买力算,相当于现在的750万。
相比之下,苏轼虽然宦海沉浮,自请离京时的官职还是比苏辙高,不仅有工资,还有各项福利补贴。加上苏轼是全民偶像,时不时地还会有一些文创收入。当然,最重要的是,苏轼一个女儿也没有!
直到一贬再贬,因“乌台诗案”到了黄州后,苏轼才是真的感受到了贫穷,他在《初到黄州》中写道:“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这个时候苏轼已经领不到工资了,只能领酒袋去折现。
苏轼和苏辙只能说是难兄难弟,时常在经济上互相援助,从哥俩现存的信札来看,苏轼援助的次数或许还更多一些。
3
聚少离多,以诗寄情
兄弟二人各自为官一方,从此聚少离多,只能以诗词书信寄托对彼此的牵挂。
据统计,苏轼的诗词中,光是题目带着“子由”的,如示子由、答子由、怀子由、寄子由、别子由、迎子由等等,就超过了100首。在这些诗里,他们交流琐碎的日常生活,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
苏辙种菜了,于是写首诗《种菜》给哥哥,“久种春蔬早不生,园中汲水乱瓶罂”,说天不下雨,种的菜都不好好长。哥哥则回信说,我这里腌的菜也长毛了,就去地里挖野荠菜来吃,也还不错。
苏轼被贬海南时,听说弟弟日渐消瘦,作诗《闻子由瘦儋耳至难得肉食》安慰弟弟,“相看会作两臞仙,还乡定可骑黄鹄”,和弟弟开玩笑:我们俩都像清瘦矍铄的仙人,骑上黄鹄就可以一起回故乡了。弟弟则回道,哥哥你受的苦比我多多了,你别回来的时候也瘦得跟我一样。
苏辙出使契丹时,哥哥写下《送子由使契丹》。一到契丹,苏辙马上回信:“谁将家集过幽都,逢见胡人问大苏。莫把文章动蛮貊,恐妨谈笑卧江湖。”调侃哥哥文章太出名,在辽国也有很多粉丝,搞得自己在江湖上都不自在了!
当然,我们最熟悉的还是那篇《水调歌头》。苏轼在开头小叙中写道:“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意思很明白:中秋节,喝醉了,想子由了。
每逢佳节倍思亲,多年未见的弟弟,勾起苏轼心中最柔软的牵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感慨,正因由心而发,才能一叹千年。
??[微风]
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北归途中病逝。
临终时,苏轼最大的遗憾是未能和弟弟见面:“惟吾子由,自再贬及归,不及一见而诀,此痛难堪。”
苏辙遵循兄长的遗愿,将其安葬于嵩山之下。虽然自己生活拮据,还是卖掉部分田产,将三个侄子接到身边共同生活。
苏轼去后11年,苏辙病逝,子女遵从他的愿望,将其葬在苏轼的墓旁。
至此,这对患难与共、荣辱半生的兄弟,再无分开。
河南郏县三苏墓
虽然与“废柴哥哥”“冤种弟弟”的人设有些出入,但这对兄弟患难与共的宝贵亲情确实是真挚感人的。
网友的调侃,又何尝不是在表达一种羡慕和向往。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一个情比金坚的手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