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冰山理论
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
弗洛伊德冰山理论(弗洛伊德冰山理论英文)
本我-->与生俱来的潜意识(快乐为原则)
自我-->意识
超我-->灌输的理念
本我(id),弗洛伊德冰山理论,主要由潜意识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组成,按照快乐原则行事,其核心就是满足个人当前的欲望。值得注意的是本我是人格形成的基础,从中可以分化出自我和超我。
超我(superego)是代表社会价值的人格部分,合并了社会价值观和价值准则。社会价值观和价值准则是通过父母传递给儿童的,儿童5岁时超我就发展起来了,儿童的超我包括“良心”和“理想自我”两个部分。“良心”通过惩罚,可以让儿童做了坏事后有犯罪感;“理想自我”通过奖励,可以让儿童做了好时候有自豪感。超我的职能是指导自我,限制本我的活动。
自我(ego)是协调本我和超我的需要同时又考虑外部现实的人格部分。随着儿童的逐渐长大,儿童学会如何与周围环境及环境中的人相互作用,他们在生命的头两年逐渐从本我中分离出来,自我努力,满足本我的需要。
弗洛伊德冰山理论英文
冰山理论有三个人提出过,分别是:弗洛伊德、海明威、萨提亚。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有意识的层面只有冰山的尖角,而人的心理行为当中的绝大部分是冰山下面巨大的三角区,是看不见的,但正是这部分看不见的三角区决定着人类的行为。
冰山
海明威提到冰山一说,是1932年,弗洛伊德冰山理论,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将文学创作比作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海明威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海明威认为在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占“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占余下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而后两者是依附于前两者之中的。
海明威
萨提亚的冰山理论,其实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能看到的只是表面非常少的一部分(行为、应对方式),而更大的一部分内在世界在更深层次(渴望、期待、观点、感受等),不为人知。
弗洛伊德冰山理论图片
郑氏心理咨询网:布鲁尔曾使一名癔病病人在催眠状态中回忆起与她的病有关的一切情绪体验,并全部说了出来。病人说出来后觉得心情舒畅,最后症状消失,恢复了正常。他与弗洛伊德于1895年发表了「癔病的研究」论文,提出一个学说,认为被推到意识以外的情绪体验将大量的心理能力把持住,所以生病,弗洛伊德冰山理论,在催眠回忆中把这些情绪都说出洗净了,被阻塞住的心理能力发泄了,因此病就好了。
他们把这一方法称为净洗法(catharsis)或发泄法(abreation)又叫谈心疗法(「talkingcure」)。后来弗洛伊德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用催眠术治疗神经症得不到根治。病人的某些症状消失了,另一些症状又出现,何况有些病人根本不能进入催眠。他设法让病人在觉醒状态下身心放松,想到什么就立即尽量地说出来,不受任何约束和限制,弗洛伊德冰山理论,同样可获得疗效。弗洛伊德称这个方法为「自由联想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