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四空战
在杭州东面有一座古老的小镇,八一四空战,名叫笕桥。1931年到1937年,在此地成立的“中央航空学校”,堪称中国空军培养飞行员的“黄埔军校”。不过让笕桥真正走入大众视野的,还是1937年8月14日发生在这座古镇上空的“八一四空战”,这也是中国抗战史上的首次空战。以高志航为代表的中国空军,痛击日寇,取得完胜。
八一四空战(八一四空战意义)
与当时世界航空强国相比,中国的航空事业起步很晚。最初基本上是军阀各自为政,训练思想和装备都十分落后。很多飞行员训练了二三十个小时就可以毕业,结果上天之后自然被敌人狠狠摩擦。
九一八事变之后,国民政府和仁人志士,对发展航空投注了前所未有的热情。民众们纷纷捐款购买“爱国飞机”。
宋美龄也亲自担任了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凭借个人影响力,动员更多人支持中国空军发展。事实上,选址笕桥,八一四空战,并非唯一选择,八一四空战,当时的备选地还有洛阳、南昌。但这两地在政治地理上不利于航校发展。
八一四空战意义
大约在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都在为中国空军的发展做着开创性的工作,当时比较著名的有张作霖父子的东北航校、北京袁世凯的南苑航校,以及由孙中山先生奠基创办的广州航校,等等。中山先生偕宋庆龄在美国就看过有着“中国航空第一人”之称的冯如的飞行表演,并力邀他回国发展祖国的航空事业。孙先生后来将那架飞机命名为“乐士文”,这就是以他夫人宋庆龄的英文名字命名的,孙中山夫妇在“乐士文”前的照片在不少的博物馆、纪念馆里都可看到。孙先生有一个理念,那就是“航空救国”,这也是笕桥中央航校建校的宗旨,这四个字也是印在航校同学录和各类纪念册最前面的。我在台湾的冈山见过中山先生题写的“志在冲天”,这也是台湾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纪录片《冲天》一片的片名来由。在孙中山“航空救国”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形势,蒋介石提出了“无空防即无国防”的思想,将发展空军作为当务之急、重中之重,这两句话虽然是当下的习惯用语,用多了就显得稀松平常,但在20世纪的30年代初,的确是那样一种状态。
八一四空战观后感
分队长郑少愚对逃跑的敌机穷追不舍,一直追过钱塘江,抵达绍兴的曹娥江上空,终将敌机击落,坠入波涛滚滚的江中。油尽灯亮的高志航大队勇士们胜利返航,中国空军在“八一四”空战中取得六比零的辉煌战绩。
第二天,恼羞成怒的日军集中60多架各种型号战机,气势汹汹地杀向杭州笕桥机场,妄图报复雪耻。高志航亲率航空四大队队员严阵以待,在全体将士的奋力反击下,击落击伤日军飞机17架,其余敌机都落荒而逃。
接下来连续几天,日本又调集原本准备对付美国,号称“空中精锐”的木更津和鹿屋航空队的100余架飞机,对南京、南昌等地进行渡海轰炸,同时对上海周围机场进行反复空袭。在此后的空战中,中国空军继续英勇作战,八一四空战,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飞行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