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公艺
编前:唐朝李世民到济宁刺探军情,张公艺,负伤后被张公艺救回家中养病三个多月。天宝六年(747年),唐玄宗李隆基敕建张公艺祠,亦称“百忍堂”,后历经一千余年,多有修葺和重建。今天我们看到的“百忍堂”,张公艺的塑像端坐正中央,两侧东西墙上“唐王访贤”“百忍义门”等壁画,这些壁画再现了张氏家族“百忍传家,孝友可师”的生动景象,彰显了张公艺礼让齐家的治家理念。后来,为了让天下人都来学习张家“礼让齐家”的美德,唐高宗降旨让张公艺兄弟十人“分食十道”(唐朝“道”类似于今天的“省”的行政设置名称),除张公艺守祖茔桥北张村外,其他兄弟九人分赴各道定居。从此,张公艺,这个大家族析居全国各地,但皆以“百忍堂”自居,礼让思想为后人所推崇。而留守在桥北张村的张公艺的后裔,不少人也由于战乱等历史元素,移居到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滕州市、市中区、山亭区、峄城区、台儿庄区和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梁山县、郓城县、莘县以及江苏省的徐州市、山西省的洪洞县、河南省的固始县等地。如今,桥北张村共有700余人,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张姓,守护着“百忍堂”,传承着“百忍”理念。西万张氏文化大院坐落于山东省微山县昭阳街道西万六村,紧傍明清运河阳,津浦铁路西四公里薛城区常庄街道柏山(金河山)南1000米,占地6亩,原是张氏宗族的祠堂。从明朝万历年间到今,历10余次修建形成了如今的规模。大院以“百忍堂”大殿为主体,配以“义和广堂”“百忍义门”“忠孝殿”等建筑,十分雄伟壮观。“百忍堂”大殿供有“百忍堂”一世祖张公艺的塑像。据考证,西万村张氏一族系“百忍堂”一脉,原籍为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南十三里冯张村。冯张村张氏“百忍堂”一世祖张延龄因避安禄山兵祸,由古贤村(今河南省台前县桥北张村)落居洪洞县。西万张“百忍堂”一世祖张顺于明初奉旨由山西洪洞县迁入山东,定居滕南微山西万村。西万张氏在继承发扬“百忍”家训中,形成了以“百忍处事,张公艺,忠孝传家”为核心思想的家风家训。
张公艺劝世解签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河南人中的一位翘楚人物,他叫做张公艺。张公艺生于北齐二年,经历了北齐、北周、隋、唐四个朝代,卒于唐仪凤元年,享年九十九。原本叫做张艺,字千禄,后称张公艺,唐代郓州寿张古贤村(今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人。从小聪明,喜欢博览群书,有着过人的见识,以忍修身,家庭环境朴素又和谐。张公艺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治家有方的典范。关于他的事迹,历史上和野史上都有记载。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张公艺与班狗的故事。
根据民间传说,长江以南有班狗(这里的班狗意思是一大群、一大帮子)。这只狗是一只公义的狗。如果有人晚上走在山路上,班狗会跟着行人,一路护送他们,以避开山里的鬼怪和野兽的伤害。被警班狗护送的老人说:“如果你走在黑暗的山路上,听到身后的沙沙声,那是班狗的脚步声。你不能回头看。你一回头,班狗就以为你在向它打招呼,表示你已经到了安全地带,让它们回去。它们就会消失在夜色中。“这是人们对它的赞美。在乡下如果发生了一场争吵,就会有许多人都前来帮忙吵架。当你处于强势的一方事,软弱的软弱的一方就会说:“你家有很多班狗,一个接一个的上。”所以,“班狗”这是一个很难判断褒贬的词。
张公艺九代同堂不可能
张公艺是河南省台前县(原寿张县)人,唐代乡贤。在河南山东一带,甚至全国各地“百忍堂”后代中,张公艺的故事流传很广。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唐王访贤”。
《旧唐书·孝友传·张公艺》载:“郓州寿张人张公艺九世同居,北齐时东安王高永乐诣宅慰抚旌表焉。隋开皇中大使邵阳公梁子恭亦亲慰抚,重表其门。贞观中特勒吏加旌表。麟德中高宗有事泰山,路过郓州,亲幸其宅,问其义由,其人请纸笔,但书百余‘忍’字,高宗为之流涕。
《资治通鉴·唐纪一七》也说:“寿张人张公艺九世同居,齐、隋、唐旌表其门。上过寿张,幸其宅,问所以能共居之故,公艺书忍字百余以上,上善之,赐以缣帛。”
事实上,唐王访贤过程中,还有诸多细节,张公艺,史书没能记述。如“击鼓鸣食”“百犬等食”“幼子分梨”等等。“羽裘献唐王”即为其中之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