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乾隆年号(乾隆年号的由来)

乾隆年号(乾隆年号的由来)

乾隆年号(乾隆年号的由来)乾隆八年(1743年)夏日的一天,躲在宫中避暑的乾隆皇帝,颁布了一道上谕:“京师自五月杪以来,天气亢旱,且溽暑炎蒸,甚于往岁。明细上天垂象以示儆,朕夙夜忧惕,莫释于怀。皆因朕躬之阙失,或用人行政之失宜。”乾隆年号(乾隆年号的由来)意思是,自五月以来,天气极其干旱炎热,比往年要严重。这是上天在警告世人,我这

乾隆八年(1743年)夏日的一天,躲在宫中避暑的乾隆皇帝,颁布了一道上谕:“京师自五月杪以来,天气亢旱,且溽暑炎蒸,甚于往岁。明细上天垂象以示儆,朕夙夜忧惕,莫释于怀。皆因朕躬之阙失,或用人行政之失宜。”

乾隆年号(乾隆年号的由来)

乾隆年号(乾隆年号的由来)

意思是,自五月以来,天气极其干旱炎热,比往年要严重。这是上天在警告世人,我这个当皇帝的,每日寝食难安,百姓遭此劫难,都是我的过错,也许是我在用人和行政方面有失误。

32岁的乾隆,郑重其事地向全国人民致歉,将高温天灾的责任全揽到了自己的身上。

在这一年,各地县志都出现了同一个词语:“大热”。“大热”到底是多热?有一个从法国来的传教士A·Gaubli(中文名宋君荣),正好赶上了这种“鬼天气”。公历7月25日,他拿出了随身带来的欧洲温度计,到室外一测量,乖乖不得了,居然有44.4摄氏度!

按照宋君荣的测量数据计算,7月20日到25日,京城的最高气温已经连续六天超过40摄氏度了。难以想象在没有风扇、没有空调的条件下,陷于恐慌中的人们怎么熬下去。

此时正是北方割麦子的季节,如此酷暑却无法下地。有人冒险去田间劳作,发现地面滚烫,土石焦黑一片,拿起铁制农具刚干了几分钟活,双手便烫出了的血泡。大旱千里,到处是干硬的黄沙,往地里浇水,瞬间就能蒸发成水蒸气。西南方向的庄稼全部枯萎,农作物欠收引起了饥荒,更要命的是,已经很难打到地下水了,可怜的农民兄弟只能外出找活干。

可是城市里也是一片惨状,正午艳阳炙烤下,铅锡一类的金属都融化了,屋顶上的瓦片被晒裂,各家房屋墙壁的背阴处都灼热。生活用具发烫,家具被烤坏,一些身体肥胖的人,坐在闷热难耐的室内,悄无声息地逝去。有不少人为了躲避炎热逃离家乡,在毒日头下行走,突然中暑晕厥,再也没能醒来。全城的水井几乎被舀干,后来连一些污水都成了香饽饽。

其实高温现象从5月份就开始有了苗头,只是到了7月份才大爆发。这场热灾带来的直接后果,是7月14日到25日这些天,仅京城连同周边地区就有11400人丧命,如果其他各省地区的加起来,遇难人数多达20万以上。宋君荣他们又带着信徒,帮助清政府收敛逝者遗体,为这些人祷告。

百姓在高温中纷纷倒下,举国上下哀声载道,乾隆皇帝面临严峻挑战。他个人的第一个动作,是在烈日下穿着龙袍,登上了祭坛,祈求降雨。之后乾隆发布了那一条上谕,相当于罪己诏。

古时的天灾通常被视为对世人的惩罚,一般都和天子有关,不利于天子的自然现象,往往会动摇民心甚至导致起义。乾隆先自己把锅背下来,再来拯救天下苍生,无异于最优操作。

天灾并没有因罪己诏而消失,老天爷也没有落下来一滴雨,于是奉皇帝的命令,医师官员们开始在街头发放解暑降温的冰汤、药品,进行人道援助,可是杯水车薪,根本无法阻止中暑伤亡人数的增加。

朝廷又下拨一万两白银的抗高温经费,并向所有灾民发放赈灾的粮食,抑制米价,进行了“普赈”、“大赈”与“加赈”,通算下来,总数达到了几百石。

面对流离失所的老百姓,乾隆命令在各个受灾地区设立粥场,搭建临时场所,就近安置灾民。并且免掉受灾地区的赋税,以工代赈,在景州兴建工程,招募无家可归者前往工作,以避免流民都涌入京城,滋生瘟疫。

遗憾的是,清廷没有管控好水价,一些黑心商人借机屯水,大发国难财,水价暴涨得比油还贵。之后王公贵族们也加入进来,大肆屯水。

招数用尽,只是大家没想到高温竟然一直持续,平民百姓还是处于水深火热中。失去了收入的普通人家和小商贩,陷入了挨饿的困境,他们只能硬着头皮外出挣钱。

山西有一户狄家人,一直做染坊生意,这年酷暑导致染布水温难以控制,只能暂时歇业。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五口人坐吃山空,狄姓男子挨不住了,决定外出做短工。

结果有一天,他在户外挑水时,因为高温炙烤,脱水去世。惊闻噩耗,妻子匆匆赶去替丈夫收尸,等她背着丈夫遗体快到家时,也不幸脱水去世。家中两位老人一时间无法接受事实,悲愤投井自杀。狄家年幼的儿女,因为饥饿夭折。数日后他们才被街坊邻居发现,众人流着泪将这一家人安葬。

身为皇帝的乾隆,享受的待遇自然与穷苦百姓不同,皇宫里的小日子颇为滋润,有专门存放冰块的冰窖,整整18座,藏了2万多块冰。每天拿出来几块,放在房间里降温,立即实现了“空调房”自由。据说还在门口挂了一张龙皮,愈发巩固了屋内的冰凉效果。

御医每天会熬制解暑汤药,日常冰镇美食也不能少,手上捧着冷饮的乾隆,扇着凉风,感慨万千,即兴赋诗一首:“冰盘与雪簟,潋滟翻寒光,辗转苦烦热,心在黔黎旁。”大概意思是我啃着冰镇水果,躺在凉席上很舒服,但是我的人民很煎熬,我晚上睡不着觉,一直担忧着他们。字里行间,无不透着乾隆忧国忧民的情怀。

正巧乾隆看到了山西巡抚上奏说:“能否打开官方冰窖,把冰块分给老百姓消暑用呢?”他阅完极为不爽,马上吩咐身边人道:“快加冰,加冰!”

直到乾隆九年(1744年)六月,华北普降大雨,酷暑才得到了缓解。之后秋粮丰收,热灾总算是告一段落了。

据专家推测,导致乾隆八年极端高温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暖高压系统长久稳定地控制华北地区所致。值得一提的是,在气象学家竺可桢的研究当中,乾隆年间正处于小冰河期的回暖时期,而乾隆八年(1743年)又恰好位于回暖期中气温持续上升的阶段。

最近一千多年间,中国典型的炎夏事件共有19例,比如清康熙十年(1671年)、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同治九年(1870年)、1942年等,这些“炎夏”和乾隆八年“最热夏天”都已成为历史,“酷热”却从未远去。“酷热”背后正在发生的事情,更加值得人深思。

进入到了二十一世纪,“大热”越来越多,除了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大量温室气体排放也是元凶之一。没人敢保证,未来的每一场极端天气,我们都能够像现在这样从容抵御。只有保护生态环境,珍惜地球家园,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筱弓

参考资料:《北京档案·乾隆年间北京的高温记载》、《1743年华北夏季极端高温:相对温暖气候背景下的历史炎夏事件研究》、《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清代气象记录》、《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上一篇: 济南九顶塔风景区(济南九顶塔风景区好玩吗)
下一篇: 乳酸菌(乳酸菌销售女郎如如影)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