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董跃进(董跃进县长)

董跃进(董跃进县长)

董跃进(董跃进县长)金风玉露,秋高气爽。快到重阳节了,应文友之邀,我们一行正行进在去往岔河的大路上。车内欢声笑语,难掩众情喜悦;窗外阳光明媚,一派丰收景象。出喧嚣市区,经邳苍大道,穿过正逢小集热闹的四户,越来越近的岔河,再次勾起了我心中温馨美好的回想……算起来,这是我第三次来岔河了。前二次虽岁月

金风玉露,秋高气爽。快到重阳节了,应文友之邀,我们一行正行进在去往岔河的大路上。车内欢声笑语,难掩众情喜悦;窗外阳光明媚,一派丰收景象。出喧嚣市区,经邳苍大道,穿过正逢小集热闹的四户,越来越近的岔河,再次勾起了我心中温馨美好的回想……算起来,这是我第三次来岔河了。前二次虽岁月久远,但仍历历在目,没有丝毫遗忘……

大约5年前的2018,也是应文友之约,笫一次踏上岔河土地,就给了我一种新鲜神祕的享受。但遗憾的是在我当时的文稿中,竟把岔河写成了查河,可见我的寡闻和无知。

董跃进(董跃进县长)

董跃进(董跃进县长)

岔河,应该说是早知其名了,我的运师同班同学李洪俊就是岔河良璧人!这在上学的时候就知道的。后来又听说我认识的邳州名人中的李元友、晏文军、董跃进、董忠全;文友谭丰华、王如坤、邹蕾、李侠、刘冠军等一批精英都是岔河人……但过去却不了解岔河地名的来历和具体方位。不晓得正确的叫法应是岔河。也正是这个“岔”字,才道出了岔河的历史真面貌。

据说岔河名字的由来,缘自文河、泥沟河汇入西泇河时,形成一个三岔河口。先民逐水而居,历经沧桑岁月,三岔河口渐成人群聚居点,后来大家为定位记事,“岔河”渐渐演变为村庄、乡镇名称,至今已成一镇之都了。

车子跑的飞快,终于踏上了岔河的土地。车上的我们雀跃起来,几位岔河籍的文友更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地述说岔河的人文往事,一件件、一桩桩,如数家珍,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没有了“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感觉。而是见到熟人即忙打招呼,全是久别重逢的喜悦。车过三叠石塔,我也辨出了方位,面对似曾相识的环境,恼海里突然涌现出我第一次来访岔河的情景——

那年暮春,首次来到岔河。虽景物陌生,但文友情深,一切都感到亲切、温馨、激动和美好。

我们首选的参访地,便是良壁名闻遐迩的1400年前的神祕大古槐树。在我过去的恼海中,有明代山西喜鹊窝的大槐树、有王氏三槐堂的大槐树。而岔河这里的千年古槐,是我第一次听说,更觉新鲜、神祕和惊?,大有“不看古槐树,枉来岔河游”之感。

果然名不虚传,拐过街角,向前一看:丰姿卓越的大槐树扑面而来——超凡脱俗、奇特绝世,优雅别异,举世无双。下得车来,走到高大的树下,更见其挺拔雄伟、风雨沧桑。

几个人才能合抱过来的树干,粗壮挺拔、矗立街头;绿色伞盖般宽阔厚厚的树冠,在空中铺展几十米之远,技繁叶茂、遮天蔽日,犹若苍龙跃世、彩云飞天;站在树下,槐魂千秋、福荫万户之感油然而生。不是吗?你看古槐四周,楼舍新新、集市繁华,一派兴旺发达景象。家家黛瓦粉墙,户户羹美醇香。街市招幌飘摇,远处书声琅琅。举目四望,水泥路四通八达,街道旁座座楼房。路人穿着时髦,孩童喜气洋洋……同行的人说,我们像到了挑花源。是的!君不知从这里到桃花源已经不远了——别忘了这里是岔河,从西泇河进入大运河再一拐就是桃花源了,其实近在迟尺呢。你若有兴乘舟前往,会是一帆风顺的。

兴奋的人们,早没了时空的盖念。我们真的又乘坐方舟,沿着历史的长河,来到了良璧街的另一头——农耕民俗博物馆……古邳州上下六千年,从大堆子文化,到九女墩、良王城、鹅鸭城、大王庙……在这里都能找到他们的影子;从古线币、古契约到历代的枪刀剑戟;从像形文字到历朝历代的聖旨、文书、证件,徽章,样样不缺、应有尽有……

高兴的时侯,总觉时间过得飞快。正在兴头上,有人喊快1奌了,该去饭店了。此时才觉腹饥肚饿,匆匆离去,欣慰的是临别时,主人送了我一本他著的《邳州民俗》,也算了却我未能看完的缺憾。

第二次到岔河是个夏天。不知是疫情的原因、还是道路不熟,反正车子在路上七折八拐跑了好长时间。约我们去的岔河籍作家谭丰华老弟急躁的打了几通电话:“怎么还没到呢?”我们的心更急,著名诗人杨华在车上赶忙解釋。时间紧啊!没办法复拐到邳苍大公路,才算顺利到了岔河。时间白白逝去,主人也因时制宜,直接去了景点——黄石山、黄石庙。黄石山是个不大的小山丘,由于来晚了,仅在山下远处看了看,没能登顶。便直接去了一路相隔的黄石庙。

原来的黄山庙已毁不存,这个庙是新盖的简陋庙宇,准确地说是个准备重建新黄石庙的临时筹备处。

虽说是筹备处,但和庙宇规摸设施几乎完全一样。大殿、门楼、僧房、经室、钟鼓、香炉……样样都有;和尚、尼姑随处可见,或礼佛唸经,或执事杂役,见面总合掌“阿弥陀佛”,像模像样。我们进得佛门圣地,耳濡目染,似乎感同身受,亦犹如洗礼了一般,只差没能成为“圣人”。老尼姑把我们送出庙门,合掌颌首唸唸有词。

转过身来,丰华弟忙拉我向左前出几步,兴奋地手指前方一湾泓波说:“那里就是泇河”!啊!这就是他笔下的美丽壮观的咖河吗——汹涌澎湃,气势恢宏。开疆破土,穿林越坝,汇聚一江春水,向北滚滚流去……

回过头来,越过佛门,无意中又发现庙宇西侧有一群古墓碑。忍不住踏水而过,近前一看,可惜字迹模糊,很难完整辩识了,只断续看到“元代至元五年重修黄石庙证……”、“明嘉靖年间……”,“大清乾隆……”、“民国24年”等字样。据说残留的这几筒古碑,系文史专家王如坤先生精心收集暂时存放此处的,和他收集到的三叠石塔、汉代石羊一样,将来是要作重建新庙时安置的。这是以后的事了,且按下不表。

这一回来是我笫三次到岔河。正置金秋十月,说“金秋”,不仅有秋高气爽之意。而今年十月,既庆祝国庆,也迎来党的20大胜利召开。双喜连贺!含金量更大!从个人来说这第三次来,又是十月,真的是“三喜临门”呢。

今天来的文友中,多人没到过民俗馆,所以要先看远近闻名的宝藏地;我上次没看完,这回补上,也正合吾意。

车抵馆前,两旁石狮早喜得合不拢嘴,欲蹲起迎接。馆主人王如坤也笑呵呵地走了出来,寒暄过后,进得门来,不觉眼前一亮:窗明几净,面貌一新,清新凉爽之风扑面而来。进大门、穿过道,院中皆为花草珍品,一棵百年古桂树枝繁叶茂,清香扑鼻,已结粒粒桂子;嫁接、盆栽、一行行一片片,摆满了小院,大饱眼福。记得院落一隅曾有棵大树,也合影留念过。主人说:“因落叶太多,影响花草生长,也有宣宾夺主之嫌……”也好!忍痛割爱,换来满院阳光。阳光下,瓦舍青青,花木更靓。

这个民俗馆是王如昆利用自家农舍,因陋就简,来摆放他一生得来的宝贵藏品的。从青年学生开始,缘自爱好,散财尽力,倾其毕生心血,收集、购买、整理出件件珍宝,聚沙成塔,积少成多,渐成气侯,蔚为大观。才有了今天的规模——农家小院,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民俗博物馆。听起来有点滑稽,实际确是如此,这是件颇不容易的大好事。“酒香不怕巷子深!”虽然这里远离市区,乡僻村远,但还是因宝藏稀奇珍贵而名声大躁,远播九州。天天都有游客慕名而来;遇大的节假日,更车马盈门、游客熙攘。显得狭室拥挤、小院扁窄。他本人接待不过来,常是手忙脚乱、狼狈不堪……但愿这是一时之痛,将来政府不会视而不见、任由散乱;定会爱屋及乌、惜才重用的。

可好今天游人不多,又是农忙季节,王如昆一身轻松,陪我们逐室观看。大约分有“家庭”、“村社”、“服饰”、“饮食”、“民居”、“生产”、“贸易”、“婚嫁”、“生育”、“丧葬”、“节庆”、“文化娱乐”、“民间技艺”、“崇拜、信忌”、“方言”等展室。一圈过来,所到之处,屋屋秀奇,室室精彩。兴致颇高的主人陪我们边看边讲,语轻义重。尾尾道来,如数家珍。我们更听的津津有味、如痴如醉。

知道大家都忙,难得来一趟。热情的主人又带我们来到了他的第二宝藏地,蓝印花布基地。旧貌换新颜了!由原来的棚舎变成了今天的新楼,高门深院,大气漂亮。仿古的门楼里,是个空旷的院落,显然竣工不久。走进新楼,一片空白,除一间藏书直达屋顶蔚为壮观外,其余房间及楼上,均未布展,静待主人独出心裁的规划陈列。唯有南厢的旧作坊里,一头摆放几口染布的大缸,一头是排放整齐的柜柜蓝花布料,蓝花围裙、头巾、布衫……篮底小白花,清新、瑰丽、雅观。我问这叫什么染?“印染。”他接着告诉我:“染色分扎染和印染2种。扎染是把布扎成球状,染后花形不定;印染则刻有印板,染出来花形固定成型,是另一个層次……”这里学问大着呢!不然怎么叫蓝印花布的传承学习基地呢?

走出仿古门楼,门前和道路两旁,到处都是晾晒的黄澄澄的玉米穗、玉米粒。在阳光里,愈益金光灿灿、散发出阵阵清香,一派大丰收的深秋景象。这更凭添了我们心中的喜悦。触景生情,睹物思人。我们不禁感慨道:“山青水秀、柳媚花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不就是今天岔河的真实写照吗?在稍后的农家丰盛午宴上,更会让你想起大诗人陆游的《游西山村》的千古名句。那几乎是为我们今天的游览而量身定做的呢——

莫道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覆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帽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使闲乘月,柱杖无时夜扣门。

大家虽然还不到拄杖扣门的时段,但说不定下次什么时候还会飞车再来的呢。

本文作者王以太,男,江苏邳州人,汉族,毕业于江苏省运河师范学校。部队退役后,先后服务于京杭运河江苏省苏北航道、港口等交通部门。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江苏省诗词协会会员,徐州市作家协会会员,邳州文化研究会、大运河文化研究会会员。先后在军报、省、市、县各级报刊、发表过诗歌、散文近百篇。近几年有大量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约百多万字发表于《头条》《百度》《文化佳园》《青年文学家》《长江文学》等各家杂志和网络媒体。著有《乡事春秋》《运水长流》《房亭河风云》等散文集。

上一篇: 立冬是几月几日(立冬是几月几日2022)
下一篇: 李素华(李素华个人资料简介)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