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释的骆宾王,立即赶赴浙江临海。因为唐时有规定,被贬谪的官员不允许无故延留。
然而,没过多长时间,厌倦了官场尔虞我诈的骆宾王便挂冠而去。
“老子不干了!”
登城楼(登城楼作)
这样的做法很“骆宾王”。
离职的骆宾王替人写写家书:
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
虽然我很少写信,其实我很想家……
或者给人写写墓志铭:
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不对,这是《三字经》[捂脸]
闲暇时间就纵游于山水之间。
公元683年年底,唐高宗李治挂了,太子李显继位(就是那位“六位帝皇丸”),是为唐中宗。但朝政大权没他什么事儿,全部掌握在他老妈武则天手里。
“在家你有鸡毛掸子,你是老大。在朝堂上,我是皇帝,我才是老大!”李显的皇帝干到第55天,说了一句牢骚话,就被老妈给废了。
经诊断,李显同志患有“鸡毛掸子恐惧症”。
李显被贬为庐陵王,其弟李旦上位,是为唐睿宗。名为皇帝,其实就是老妈手中的提线木偶。武则天亲自临朝,重用娘家侄子武三思等人。七大姑、八大姨皆有封赏,并占据重要岗位。然后就是排除异己、打击杀害有可能危及她的李唐宗室人员。
武则天的篡位之心已经昭然若揭,这引起了很多朝廷旧臣的不满。
被贬为柳州司马的徐敬业,觉得自己的春天来了。他打着“匡扶唐室,挽救危亡”的旗号,在扬州揭竿而起,要兴兵讨伐武则天。
徐敬业大家可能不熟,但他的爷爷,大家应该都知道。他的爷爷名字叫李勣,为大唐开疆拓土立下汗马功劳。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封“英国公”。
爷爷姓李,孙子姓徐?
李勣原名徐世勣。隋唐演义中的徐茂公就是以他为原型塑造的。因战功卓绝,被唐太宗李世民赐“李”姓。又因讳李世民名字中的“世”字,故改名“李勣”。
李勣的儿子英年早逝,徐敬业得以袭爵“英国公”任眉州刺史。后因事贬官为柳州司马。
而我们的主角骆宾王恰好也在扬州。共同的原因和目标,让他们走到了一起。骆宾王做了徐敬业的军中参谋。
造反得有造反的理由,做到师出有名。早就对武则天所做种种感到愤慨的骆宾王奋笔疾书,写下了《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后被称为《讨武曌檄》。
“曌”,是武则天为自己名字造的字。武则天原名武照,被册封为皇后后,野心渐渐膨胀,自改名为武曌。“曌”,意为“日月当空,普照天下”。
檄文开始历数武则天种种罪恶,把她骂了个狗血喷头。说她乱人伦、害忠良、杀姊妹兄弟、害君王,自己想篡权当皇帝。
“洎乎晚节,秽乱春宫”;
“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
其中大部分是真实的。
第二部分盛赞徐敬业威武忠义,强调讨伐武则天是正义之举,是顺乎天意的。展示军队雄壮及必胜的信心。
“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吒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
第三部分以忠义和气节争取和感化在朝大臣及将领。以犀利的语言激发他们与武则天做斗争,还大唐于李家宗室。
“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
“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先帝坟头的土还没干,那些托孤大臣们哪里去了?!你们睁眼看看,现在是谁的天下?!
羞愧不?羞愧!好!那就来与我们并肩作战吧!
这篇文义正词严、气吞山河,无华丽的词藻,却非常富有煽动性。
武则天看完檄文,深深为之折服。问这是出自谁的手笔,有人答到是骆宾王。武则天感叹道:“宰相安得失此人?”
她忘了,是她把骆宾王送进监狱的。
檄文公告天下,短短几天内,扬州城外就汇集了十多万兵马。一时间,到处是旌旗招展,人声鼎沸。面对此情此景,骆宾王豪情万丈:
《在军登城楼》
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但是,这场声势浩大的讨武行动,却如绚烂的烟花般,很快就结束了。
骆宾王的本意是匡扶唐室,诛杀武后。但徐敬业造反却是有私心的。
徐敬业放弃了进攻洛阳的正确方向,却去攻打号称有王者之气的金陵。其实是他自己想要图谋一份霸业。
武则天派大将军李孝逸率军三十万讨徐敬业,所到之处如摧枯拉朽。不到四十天,这场战乱就被消弭于无形。徐敬业及其弟徐敬猷等,被自己的部下王那相所杀,头颅送往东京洛阳。而骆宾王却下落不明,不知所踪。
神龙元年,中宗重登皇帝宝座,又为徐敬业、骆宾王等平了反。并命人搜集骆宾王的诗文,编辑成书。是为《骆宾王文集》。
徐敬业的格局还是小了。他要是等武则天称帝后再起兵,说不定会是另一种结局。
那么我们的主角去哪里了?
答案是:不知道。
版本有很多。
《资治通鉴》说他与徐敬业一同被王那相所杀;《朝野佥载》则说他看到大势已去,是投江而死;而《新唐书》则说他“亡命不知所之”。还有孟棨《本事诗》中记载,送往洛阳的人头都是假的。徐敬业和骆宾王趁乱逃跑,隐居为僧。
其中《资治通鉴》和《新唐书》虽是正史,但成书较晚,是北宋时期编辑而成。《朝野佥载》和《本事诗》虽是唐人所编,却都属轶闻野史。
我个人以为,骆宾王应该早就离开徐敬业了。因为他的目的是匡扶唐李宗室。看到徐敬业要图谋不轨,他岂会与徐敬业继续同流合污?所以才会有《新唐书》记载的不知所踪。
元代辛文房的《唐才子传》中有一个小故事:说宋之被贬谪途中,夜宿灵隐寺。当时正值中秋,清风明月、桂子飘香。宋之问诗兴大发,吟到: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然后,然后就脑子短路了。
正沉吟间,旁侧一位须发俱白的老僧问到:“施主何事沉吟不决?”宋之问就把吟诗一事说了一遍。老僧略一思索,便续道: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在老僧的点拨之下,宋之问文如泉涌,全诗一气呵成:
《灵隐寺》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涤尘嚣。
待入天台路,看予渡石桥。
第二天一早,宋之问去拜谢老僧。老僧已不所往,跑路了。问寺中僧人,才知道老僧便是大名鼎鼎的骆宾王。
辛文房这纯属扯淡。
看骆宾王的这首诗:
《在兖州饯宋五之问》
淮沂泗水地,梁甫汶阳东。
别路青骊远,离尊绿蚁空。
柳寒凋密翠,棠晚落疏红。
别后相思曲,凄断入琴风。
两个人是同时代诗人,并同朝为官。宋之问小骆宾王30岁,应该是骆宾王的小迷弟。根据这首诗可以判断,宋之问还曾经去兖州骆宾王家里蹭过饭。
但是,宋之问的人品是个大问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