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马一浮简介(国学大师马一浮简介)

马一浮简介(国学大师马一浮简介)

马一浮简介(国学大师马一浮简介)人们最羡慕的感情是什么?一定是相濡以沫不离不弃,古人有很多形容美好情感的诗句,比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等等。在爱情面前,诗人们从来不吝惜自己的笔墨,从他们的笔端流淌出来的情感,总是那样

人们最羡慕的感情是什么?一定是相濡以沫不离不弃,古人有很多形容美好情感的诗句,比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等等。

在爱情面前,诗人们从来不吝惜自己的笔墨,从他们的笔端流淌出来的情感,总是那样纯净。

马一浮简介(国学大师马一浮简介)

马一浮简介(国学大师马一浮简介)

被后世称为“现代三圣”的马一浮,少而聪慧,三岁识字,四岁开蒙,十岁就已经能背诵艰涩的《楚辞》了。

小时候的马一浮喜欢菊花,母亲深为此而担忧,认为菊花虽然清高,却少了几许福泽。

母亲的担忧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他与妻子的感情故事就多了几分曲折坎坷,最后也没有得到完美的结局。

自古才子多情,痴情人薄命,老天好像是要考验真心,所以总是让深情遭遇挫折。

马一浮与妻子汤仪的爱情,平凡且真实,他们遵循了当时最传统的婚姻模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他们的婚姻在民国时期是非常“落伍”的,可是他们却恩爱非常,如一对戏水鸳鸯,谁也离不开谁。

短暂的婚姻,使得马一浮终身无法忘怀,真正的践行了“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马一浮

马一浮风度翩翩,温润如玉,他内在的气质洋溢在脸上,同时也吸引了其未来岳父的眼睛。

都说受到长辈祝福的婚姻是幸福的,马一浮与汤仪就是被长辈们看好的一对璧人。

马一浮也是出生名门望族,其父马廷培还是当地的知县,这样的出身再加上才华,必然会让他灼灼生辉。

马一浮的启蒙老师叫郑墨田,是一位举人,博学多才。

他教导了马一浮一年时间,便提出了辞职,他辞职的理由是马一浮太过聪颖,自己无法胜任老师一职了。

之后,马廷培再也没有给儿子找到过合适的老师,马一浮的学问也全部依靠自学。

他也的确非常厉害,在其十六岁参加浙江会稽县的县试时,一举夺魁。

是金子总会发光,也会吸引大家的眼光,这里就包括汤寿潜,他非常欣赏马一浮的才华,觉得这个后生前途无量,于是他亲自登门拜访,并且把自己的女儿汤孝愍(汤仪)介绍给马一浮。

要知道汤寿潜身居要职,在当地也是颇具影响的人物,马一浮的父亲马廷培惊讶万分。

汤寿潜

汤寿潜却认为年轻人的未来是不可以用门第去限制的,马家听到此番言论,也自然很高兴,虽然此时自由恋爱的风气已经开始逐渐袭来,但是两家依然欢天喜地的办了婚事,汤仪在娇羞之中上了花轿。

1899年,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他们在众人的祝福中,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汤仪嫁给马一浮后,恪守本心,孝敬公婆,很快得到了马家人的喜欢。

“不能识字,比于盲瞽,不能读书,比于冥行。”婚后,马一浮曾这样对妻子说。

汤仪是很传统的女子,她也遵守着那个时代对女性的要求,识字不多,马一浮看到聪慧的妻子居然不能识字,便当起了她的老师。

汤仪一开始并没有多大兴趣,对丈夫的要求也不甚上心,毕竟那个时代对女性识字的要求没有那么严格。

马一浮并没有因为汤仪不学而放弃自己的“责任”,他不管汤仪学不学,也要亲自去教授。

最后汤仪也逐渐转变过来,跟着丈夫学习文化,她果然聪慧无比,进步也非常神速。

那段时光也许是他们之间最幸福的时候吧,一边是温润如玉侃侃而谈的公子,一边是红袖添香柔情似水的小姐,他们之间的感情如糖似蜜。

小儿女的情怀是一时的快乐,富有理想的马一浮还是希望建功立业,为国效力,于是新婚不久,马一浮就与谢无量去往了上海,他们要到那里寻找真理,学习新的知识。

马一浮这一走就是一年之久,汤仪从来不埋怨丈夫,而是在家中继续做一个贤妻,尽力伺候好公婆,打理好家中事务。

因为妻子的贤淑,马一浮更加觉得对不起她,他总是会挤出时间回家去探望妻子。

他们之间的情感,正应证了那句“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人生总会有顺遂的大路,以及坎坷崎岖的小道,起起伏伏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就在马一浮求学期间,父亲马廷培重病,马一浮不得不休学照顾父亲,两夫妻精心的照料老人,可是他还是没有挺住,于1901年离世。

在父亲去世后,马一浮的心情郁闷了很久,一直无法平息。

正在这时,汤仪又传来怀有身孕的事情,传统的两家人认为这个孩子来得不是时候,便决定把这个孩子流掉。

可是这件事情又不能大张旗鼓的去办,于是汤仪就去民间拿了一个堕胎的方子,这个方子就是一个“催命符”,因为她根本就没有验证过它是否安全。

马一浮书法

这副药吃下去后,汤仪的身体孱弱到了极点,但是她依然硬撑着,并且与丈夫憧憬未来的生活,他们两人甚至还想要一个更可爱的孩子来到身边。

静养了一段时间后,马一浮离开了家,去往上海游学,创立了杂志社,传播了新思想,就在他等着大显身手时,传来一个不好的消息,妻子病重。

慌乱失措的马一浮赶到家中,结果他只看到了妻子冰冷的尸体,他们连告别的机会都没有了。

房间里轻烟缭绕,汤仪面色如生,可是她已经了无生机,马一浮跪在妻子的面前痛哭流涕,三年恩爱,没有想到结局是阴阳两隔。

妻子离开了人世,马一浮的内心充满了深深的自责。

那种煎熬日夜都在折磨着马一浮,在夜深人静之时,他甚至怀疑妻子还没有死去,还在身边给他端茶倒水。

“孝愍归我三十一月,中间迭更丧乱,无一日不在悲痛中,浮未有与卿语尽三小时者。”马一浮非常自责,那种自责也换成了对妻子的思念。

“卿即死,马浮之志、之学、之性情、之意识,尚有何人能窥其微者!”他的心情如掉入了深渊,再也无法跳出来了。

妻子是他人生路上的明灯,她在家还有温暖,她走,心就空了,马一浮对妻子的愧疚,不仅仅是基于客观的思念,还因为那个堕掉的孩子。

在汤仪走后,马一浮拒绝了所有人的好意,决定孑然一生,他对妻子的思念是发自内心的,甚至有一段时间还忧思成疾。

他的妻子死去了,孩子也没有能来到这个世界上,马一浮的颓废尽皆表现于脸上,蓄起长须怀念妻子,那沧桑的胡须,就是他心中累积起来的“泥沙”。

妻子死后,他把所有的动力都积蓄于事业之中,在书法、诗歌等多个领域,获得了不小的成就。

他刻苦学习英文、拉丁文等语言,拜读外国文学,他还拜读过《资本论》,并且把它带到了中国。

抗战爆发后,马一浮前往浙大担任了教师,可谓春风得意,但是始终未有良人陪伴左右。

汤仪去世后,马一浮就把汤寿潜当做了父亲,与他相处得非常融洽,汤寿潜曾叫他再娶一位姝丽共度余生,便想把三女儿琳芝介绍给他做续弦。

但是用情至深的马一浮仍然拒绝了,他的心中早已经没有别人的位置了。

1967年,马一浮溘然长逝,这一次他可以与妻子相见了,黄泉碧落再也不会分开。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必删除,春风解语

上一篇: 杨庄事故(1978杨庄事故)
下一篇: 纪传体史书(纪传体史书有哪几部)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