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市、江苏省徐州市,不是姐妹花,胜似姐妹花,地连边、门挨门,已经高度一体化。这个在疫情中间,表现得尤其明显。这些对下一步徐州的行政区划调整,也具有相当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以前@业余钓鱼的人拍过宿州与徐州交界处的一座桥,在口罩控制期间,经常封堵禁止通行:徐州人戴口罩的时候,宿州人把桥堵上,不让通行;宿州人戴口罩的时候,徐州人把桥堵上,不让人通行。两边同时戴口罩的时候,分别控制不通行。这座桥我也经常走,在萧县和铜山区之间,横跨黄河,平时通行的人、车还是比较多的。可以说,一座桥的见证,胜过千言万语。
安徽宿县(安徽宿县属于哪个市)
这次,徐州有一例外来输入病例,并带来一点社会面风险,我害怕手机信号飘逸,产生安徽省的行程码,没去那座桥观察,但是从宿州发布来看,宿州还是采取了很多的防范措施,防止徐州口罩情况外溢至本地。
比如,比徐州的下属县更加积极地寻找有时空交错的人员,离开发布了徐州阳性人员的轨迹,并以《紧急寻人!排查!)的动员令寻找本地接触者。
再比如,为了防范本地疫情风险,宿州市埇桥区决定,暂时(似乎为临时,以示并非常态化防控措施)对全员进行三天一轮的核酸检测,对全区所有的乡镇,在三天之内进行一次全员核酸检测,以排查风险隐患,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这些措施的实施,是符合两地实际情况的。毕竟,两个地方虽然分属江苏和安徽两个省,实际接触却超过本省兄弟地级市的程度。比如徐州和苏南的交往其实并不多,基本上只是苏北、苏南同属一个省而已,包括本地流出的近百万人口,去苏南的也不是主体,多数的苏北兄弟外出谋生,还是去了珠三角或者是长三角更具代表性的城市。而宿州市地处皖北i,基本上也和徐州处于苏北一样,与更加发达的皖南有天生隔阂,作为人口流出主要区域的皖北,劳动力输出的主要目的地,也是苏南,而不是皖南。
倒是同处本省发达程度较低地区的徐州和宿州,作为苏北、皖北的代表,人员流动十分频繁,经济上的交流也超过其他地方。当然,目前来看,主要是宿州市承接徐州市的经济辐射,这一点也得到了宿州市官方的公开承认。我们认为,宿州市的这一策略,是实事求是,科学而实际的,可以促进自身的快速发展,至少可以帮助宿州市尽快达到苏北的发展水平。
自从宿州市提出主动承担“推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打造省际协同合作示范样板”“推动省际毗邻区域协同发展”任务后,宿州市从自身发展出发,着力深化与徐州对接合作,基本上形成省际协同合作新局面,整片区域已经高度一体化,可以说,鸡犬之声相闻,一家下雨,家家都要拾衣服。
1、宿州与徐州有极深的渊源
宿州的前身,是宿县,自古以来,属于徐州府,所以当地都叫宿县为“南宿县”,发音为南宿(徐)县,nan,xu,xian,以区别于北面的徐州。宿州也有大量的与徐州一体化的历史痕迹,比如宿州市最著名的地理标志区域,好几个A的风景名胜区--皇藏峪,藏得就是徐州最著名得历史人物刘邦,刘邦是徐州得骄傲,同样是宿州得骄傲,两地都自认为是刘邦的老家人。
至于宿州下属得萧县、砀山县,虽然宿州市市政府不在这两个县,实际确实是宿州市最重要得县域,朝前数不上几年,也是徐州的故地,为了加深两省的交融,整体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从江苏省徐州市,划归了安徽省宿州市。这比结亲家更有效。
2、现实中两地区域相接高度依赖
徐州市、宿州市,接壤区域犬牙交错,有些地方实际上很难区分,比如,萧县以北的大部分区域,当地群众习惯上认为自己是徐州人,日常生活与徐州的接触也更紧密。有一部分人,可能是经常到徐州,一辈子也没有去过宿州市。日常群众看病就医、高端购物、相亲谈恋爱,也多数是到徐州市,不一定去宿州市。
至于就近就业,更多的宿州市萧县、宿州市砀山县的老乡,也是选择就业更加方便、机会更多的徐州市。比如说餐饮业,可能一多半的从业人员都是来自萧县、砀山县,有人戏说,如果萧县人都回去了,可能徐州的老乡,连饭都吃不上。
3、两地经济已经具有很大的互动
近几年,徐州实施了非常严格的环保整治,268、散乱污整治期间,大量的规模小、治理难度大的企业,其实已经向宿州市转移,在徐州南部、西部,萧县都建立了省际经济区,作为省际毗连区域经济发展的载体,目前来看,发展的十分红火,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甚至在劳动力输出方面,以前基本上人口流动的趋势是,做老板的,双向流动,有一些徐州人到宿州做生意,也有相当多、甚至更多的宿州人到徐州做老板;劳动力基本上是宿州向徐州流动,徐州人到宿州打普通工种的人数极少。而目前,随着大量的徐州企业搬迁到宿州境内的毗连区域开发区内,这部分企业异地开工建设,在劳动力输入、流动方面,已经有不少的徐州人到宿州市境内打工呢,虽然老板还是徐州人,工作地点确实换成了宿州市,实现了劳动力流动模式的变化。
稍微美中不足的是,华东地区城市互助中间,徐州对口帮扶的城市,定了淮北,而不是宿州,这个稍显美中不足,对促进两个城市捆绑式发展可能会少了一点抓手。也可能是考虑到这两个城市已经亲如亲兄弟,无需借助帮扶的形式,所以引入了外力,让其他城市帮扶宿州,而徐州帮扶淮北,可能一个是考虑到同为资源衰竭型城市,经验更具有可借鉴性;二来是淮北的一些飞地对徐州宿州对接具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淮北也加入毗连区域经济同步发展,对区域经济社会的链接更加有利。
徐州与宿州连接如此紧密,而且都得到了国务院、安徽省和江苏省的背书,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必然影响徐州宿州两个城市发展的趋势。具体到徐州的情况,就像我们以前讨论过的一样,徐州的城市中心(经济中心)极可能在不远的将来进行调整,重点是向西发展,也就是把雨润片区,逐渐发展成为徐州新中心。
雨润成为徐州新中心,具有很大的现实基础,更有利于徐州吸引河南、安徽外来人口,陈伟真正的财富洼地、人才高地,这也是徐州人口增长、城市扩大的现实支撑,如果离开了安徽、河南人口和经济流入,徐州凭借自身的实力,在省内极难吸引人口回流,人口外流的趋势还可能加速,城市规模不仅不容易扩大,还可以逐渐空心化。
即使城市不主动向西发展,人口自发流入,河南、安徽人口进入徐州市,分享徐州教育、卫生、文化发展成果,也会选择在西区安家落户,据说,以雨润片区为代表的西区,安徽、河南人口购房的比例,已经很高了,这还是自发选择的结果。同样的情况,高铁为代表的东区、新城区为代表的南区,也是在各自方向上,对购房者具有不同的吸引力。这部分外来购房者,其实已经成为徐州房市健康发展的主要力量,而不是土著本地人。
区划调整必须紧跟城市发展现状。从目前来看,最有潜力的就是西部区域,这一部分区域目前属于铜山区管辖,而铜山区现实情况,区政府处于徐州南部,一般的文化、卫生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都安置在南部,大彭镇等西部区域,暂时无法分享铜山区经济发展的成果,卫生、文化和教育设施基本上等同于普通偏远镇区,与毗连的泉山区相关地块,严重不同步;因为大彭镇的发展比较滞后,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毗连的泉山区部分区域,这已经影响了徐州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
从这个情况出发,必须对徐州的行政区划进行一定的调整,主动迎接即将跨越式发展的西部区域的明天。具体的建议,以前写过,今天不展开讨论。
时间紧张,不展开说了。
感谢阅读,欢迎交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