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帝曹丕很出名,他在《典论.论文》中有句话更出名,即“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意思是说:文人之间,相互看不起这个事,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很多读了书的人都对这句话很熟悉,而且认为十分在理。
司马光和王安石(司马光和王安石是什么关系)
其实,也不尽然。众所周知,王安石与司马光生活在同一时代,还在一起同朝为官。政治上,前者是改革派,后者是保守派;两人都是大文豪,一个是赫赫有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一个是资治通鉴的作者,其作品都是后人学习的对象。他们虽然是政治上的对死头,但在“政治”之外,他们是好朋友,根本不存在“文人相轻”!
先从两人生平谈起,这两人的出生年月相仿,去世年相同。王安石是1021年12月18日出生的,只有两岁之差;王安石卒于1086年5月21,享年65岁。司马光是1019年11月17日出生的,比王安石大2岁,卒于1086年10月11日,享年67岁。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就是在30岁的年龄考中明经,算是年龄较大了,但考中进士非常难,在五十岁的年龄里,都算是年轻的。
王安石与司马光都是年纪很轻就考中了进士,王安石是21岁中进士,司马光更是在19岁就中进士。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这两人可谓都是少年得英才!
这两人的学问也都大得不得了: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章写得好,诗做得也好。后人评价其诗长于用典与说理,风格遒劲,警辟精绝,世称“王荆公体”。其词亦“瘦削雅素”“一洗五代词丽艳冶之旧习,谓发豪放词之先声”,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和《王文公文集》等传世。
司马光亦是文章大家,一生著述颇丰,不仅有《温国文正司马公集》传世,更是编纂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在史学方面,与《史记》作者,即大名大鼎鼎的司马迁齐名。
在文学上,两人是一见如故,互相钦佩对方的才学和人品。在一起为朝做官时,两人互为知已,经常相互拜访,切嗟学问,抵足而眠。
两人都是开封府尹包拯的座上客。三人经常在一块聊学问、天下大事。有次,包拯劝王安石喝酒,王安石是怎么劝也不喝,于是,满堂宾客直摇头,司马光当时也在场,他平时也不饮酒,但这样的场合,他还是把杯子举了起来。他回家后写日记,“介甫终席不饮,包公不能强也。某以此知其不屈。”
不过,这对才识过人,互相敬重对方才学、人品的牛人,在政治上却是一对冤家,二人之间的争斗,是北宋中期政坛的一出大戏!
熙宁元年(1068年),宋神宗招王安石为翰林学士。这一年河朔受灾,朝廷为救灾大伤脑筋。针对这件小事,王安石与司马光针尖对麦芒。
司马光请神宗免了对官员的赏赐,把钱用于灾区。王安石对此持反对意见。王安石认为,国用不足,是由于理财不善,靠节约解决不了题,区区万贯赏赐,何必大惊怪!
司马光冷笑:善理财者,不过是赋税、刮地皮而已。王安石摇头:君此言差异。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丰饶。司马光愤然抨击:真是岂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官府就在民间。变尽法子夺民财,其害甚于加赋!
从这件小事中,可看出两个大人物,治国方略严重对立。
熙宁二年初,王安石官拜参加政事。同期,请置“制置三司条侧司”作为推动变法的领导机构。新机构放在财政部,其目标在于理财,直接听命于皇帝,不受皇帝,枢密二府的任何约束!
七月,颁行均输法。
九月,颁行青苗法。
十一月,颁行农田水利法。
王安石的变法口号是:“天命不足惧,人言不可谓,祖宗之法不足守”。
王安石熙宁变法,主要想触动两种人的利益:一是大地主,二是大商人。王安石集中火力向这两大集团开战。他甚至反对节约,提倡官员享受,得到应得的俸禄和赏赐。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王安石推行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减轻人民负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可是,新法由于推行太急,用人不当,不但没有起到推行目的,反而弊端甚多,具体细节这里不详述。总之,新法引起了很多人的反对,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司马光。
司马光在政治原则上是如同钢铁般的人物,虽然他跟王安石是老朋友,又同为翰林学士,皇帝的左膀右臂,但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而且没有任何妥协的余地。司马光连写三封长信,要王安石悬崖勒马,改过从善。在他看来,一系列新法必将置天下人于水深火热之中。青苗法均输法、市易法,变暴敛为巧夺,使“财聚于上,而散于下”。
司马光认为王安石是“用心太厚,自信太过……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之”。
三封信总结出王安石的四条严重错误:生事,征利,侵官,拒谏,而所有这些已经导致“士夫沸腾,黎民骚动”。
王安石回信以《答司马谏议书》反击司马光。
信中说: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庭,比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刮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那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矣……
上述信件可以看出,二人在政治上是尖锐对立、势同水火、不能相容。
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最终司马光辞职去了洛阳,埋头十五年写他的《资治通鉴》。有趣的是,司马光未能成为当朝皇帝帝师,却通过《资治通鉴》,成为了后世的帝王师。
司马光走了,王安石是不是可以大展拳脚了?非也!有两个人,一个郑侠,一个吕惠卿,基本结束了王安石的政治生涯。
郑侠反对王安石,与司马光基本相同,认为新法害人。他呈给皇帝的方式很有意思,那是一副画——《流民图》并配上文字。他画笔下右有骨瘦如柴的老者,伤心哭泣的大汉,蓬头垢面的村姑,有吃垃圾的儿童……最悲惨的是军官押着的几个囚犯,可能是一家人,短衣、赤脚,形如恶鬼,身上却还背着拆房子拆下来的椽子,这是仅剩的家产了。这幅画简洁、明了、直接,很有视角冲击力,容易形成情感共鸣。宋神宗反复看《流民图》,泪流满面。
吕惠卿,不折不扣的小人。熙宁变法初年,他宣称:对古人他只崇拜孔夫子,对今人则只知王安石。他时刻揣摩着上意,他发现皇帝因为流民图对王安石不满,这时正好王安石给他有一封亲笔信,他便把该信披露给神宗,信中有“勿使上知”等语。无疑,神宗怒了。
吕惠卿仅仅执政十个月,王安石于熙宁八年二月又杀了个回马枪,但这次王安石的执政很短,这期间由于其独生子去世,让他万念俱灰,故其在熙宁九年再度罢相,彻底的离开了官场。
风水轮流转。元丰八年,宋神宗驾崩,年近38岁。宋哲宗登基,还是个十岁的小孩儿。高太后清听政,起用司马光。司马光上任后,立即将熙宁新法逐一废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