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讲《人民日报》推荐的40个中国古代历史典故,今天的典故是“秦晋之好”。故事也是发生在战火纷飞、诸侯并立的春秋时期。
先名词解释一下,“秦晋之好”出自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原文是“秦伯纳女五人,怀赢与焉。奉匜沃盥,既而挥之。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懼,降服而囚。”大体意思是:秦穆公把五个女子嫁给晋公子重耳(读作chong),怀赢也在其中。有日,重耳让怀赢拿着倒水的匜(yi,二声)给他盥洗,然后挥手让怀赢走开,怀赢大怒到“秦国和晋国是一个等级的国家,你怎么能这么轻视与我”,公子重耳吓坏了,便脱去衣冠,把自己囚禁起来,等候(秦穆公)处理。后人根据此故事整理出成语“秦晋之好”,泛指两家联姻,尽管当初是政治联姻,后人将“秦晋之好”还是作为褒义词来用,同义词是“秦晋之匹”、“秦晋之偶”、“秦晋之盟”等等。
秦晋之好典故(秦晋之好典故简介)
我们再回到故事发生的时光,话说春秋时期秦国想要东进,同时又想结交中原,秦穆公便大胆向强大的晋国求婚姻,晋献公找来占卜得利卦,于是将自己的大女儿穆姬嫁给了秦穆公。如果要从联姻来讲,这便是最早的“秦晋之好”。
晋献公晚年,年迈昏聩,竟然杀死太子申生,转而立小儿子为国君继承人,于是另外两位公子夷吾、重耳分别逃亡梁国、翟国。待朝中局势稍微稳定后,朝中重臣邀夷吾、重耳回国,重耳看到潜在的危机,不敢归国,夷吾去找自己的姐夫秦穆公,和其约定,秦穆公派兵送夷吾归国,作为交换条件,晋国给予秦国河西五座城池。夷吾归国后,在权臣里克帮助下,成功当上国君,是为“晋惠公”。晋惠公当政后,并没有兑现给予秦穆公和权臣里克的承诺,对秦穆公谎称当时流亡在外不是国君,现在是国君了,群臣对割城池之事不予支持,他又找理由让里克自杀。晋惠公四年,晋国发生灾荒,粮食歉收,晋惠公向秦国求援,秦穆公答应借粮,转眼第三年秦国发生灾荒,秦穆公向晋国借粮,晋惠公不仅不借粮,还趁火打劫进攻秦国。秦穆公大怒,进军晋国,后晋惠公被捉,准备押往秦国后将其杀害。秦穆公夫人穆姬知道后,带领三个子女登上一座堆满柴火的高台,并让秦军给穆公带话:晋惠公被杀之日,就是她和三个孩子自杀之时。秦穆公没有办法,只能放了晋惠公。后来两国结成联盟,晋惠公送自己的儿子子圉入秦做了质子,秦穆公将自己的女儿怀赢嫁给了子圉(yu,三声)。晋惠公后来并重,子圉担心自己不能继位,于是抛弃怀赢自己偷偷跑回晋国,第二年晋惠公病逝,子圉继位,史称“晋怀公”。但晋怀公小肚鸡肠,盛行尖酸刻薄,没有容人之量,一时晋国朝堂上下鸡飞狗跳、人人自危。
这时候,重耳公子站了出来,他来到秦国向穆公取经,秦穆公看到晋怀公昏庸无能,便决定帮助重耳夺回政权。公元前636年,在秦国军队和晋国大臣的拥护下,秦穆公杀死晋怀公,拥重耳上位,史称“晋文公”。晋文公在位8年,期间重用先轸、狐偃、赵衰、贾佗等人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作“三军六卿”,使晋国国力大增。后来对外联合秦国、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子带之乱。公元前632年,在城濮之战以少胜多,大败楚军,并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为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开创了良好的局面。
“秦晋之好”在当时是秦晋两国的政治联姻,有着当时的重要意义,秦穆公是这种模式的发起人。秦穆公在位39年,公元前621年病死于雍城,这距嬴政统一六国足足有400年,但秦穆公为后来秦国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在位期间,重用百里奚、蹇叔为谋臣,励精图治,灭梁国、芮国、滑国等。灭晋怀公,助晋文公回国即位,实现秦晋之好,在经历“崤之战”和“彭衙之战”的惨败之后,才发现东进不畅,于是任用由余为谋士,灭掉戎人国家,攻打蜀国、关西,获得国土千里,称霸西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秦晋之好”的典故现在也有其现实意义,人与人之间构建和谐的环境,相互信任,才能实现共赢的局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