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饼歌的第N种解法(一)
本期开始我们将秉承着对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独家解读一下刘伯温的《烧饼歌》。
半似日兮半似月(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什么意思)
《烧饼歌》在众多“预言”中可谓很有“个性”,它与前面我们讲过的《太白山碑文》、《金陵塔碑文》、《乾坤万年歌》、《马前课》等都不一样。《烧饼歌》一改往日律诗的单一形式,大胆加入叙事,可谓异常新颖。与前面的那些所谓“预言”相比,《烧饼歌》可谓独树一帜,虽然相传作者是刘伯温,可是内文却是以第三人称视角叙事,以二位主角的君臣对话,引出“预言”,形式上与清代盛行的戏曲唱本颇为相像,在叙事上可谓戏剧张力十足,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烧饼歌》以第三人称视角开篇,如此看来作者并不像是刘伯温,作者似乎另有其人,可又是谁人所作呢?
如果《烧饼歌》真是明代所作,真的涉及朱元璋和刘伯温的对话,由第三人记录,此作者定是在内殿之中。《烧饼歌》若是官方记录,朱元璋知道有人欲乱大明江山,会让它流传出去吗?如果《烧饼歌》出自刘伯温之手。刘伯温为什么要记录下来,让它在民间流传?岂不是将惹来杀身之祸吗?想想何种理由都说不通,文中的第三人称视角更是让人一头雾水。
我们目前看到的《烧饼歌》,最早的版本依旧是出自1915年版《中国预言七种》这本奇书,在明、清两代根本就找不到任何关于《烧饼歌》的记录,这又与《梅花诗》、《马前课》等相似,似乎又是清末民初的产物,还是先让我们来看看内容吧,或许有所发现。
这一段不难理解,大家基本上都可以读懂。除了第三人称视角的问题以外,用词错误也令人费解,朱元璋和刘伯温是君臣,朱元璋是皇帝应使用“觐见”而不是“进见”。“明太祖”和“国师”的叫法更是致命伤,“明太祖”是朱元璋的“庙号”。什么是庙号?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后人在庙里对其供奉、祭祀时的称呼。所以,“明太祖”是朱元璋死后才有的。刘伯温就算能掐会算,当时他也决不会称呼朱元璋为“明太祖”的,更不要说普通人了。内监称刘伯温为“国师”,在明朝国师并非官职,虽然“国师”可以用来指代“太师”,但不过是民间的讲法,朝廷须以官职称呼。另外,刘伯温是死后才被追赠太师的,当时如何能被称作“国师”呢?显然《烧饼歌》就是民间的后人伪托之作,只是这人脑子不太灵光罢了。这一段开场更像是明清话本,作者定不会是刘伯温。
基曰:“茫茫天数,我主万子万孙,何必问哉。”
帝曰:“虽然自古兴亡原有一定,况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能享之,言之何妨,试略言之。”
基曰:“泄漏天机,臣罪非轻,陛下恕臣万死,才敢冒奏。”
帝即赐以免死金牌,基谢恩毕,奏曰:”我朝大明一统世界,南方终灭北方兴,虽然太子是嫡裔,文星高拱日防西。”
帝曰:”朕今都城筑坚守密,何防之有?”
基曰:”臣见都城虽属巩固,防守严密,似觉无虞,只恐燕子飞来。”
这一段有点《故事会》的意思,妥妥地明清话本风。故事编得有悬念,引发读者的好奇心。仔细想想,如果历史中真的曾经出现过这段对话,当刘伯温说燕子飞来会冲破都城时,朱元璋正常的反应,应该是问问燕子是什么?什么时候来?这样才合乎逻辑。他关心的本就是大明江山,知道有人图谋不轨,怎么会不问清楚呢?强调城墙坚固,防守严密是为了展现朱元璋的帝王气势和自信吗?可是这样的回答,就说明朱元璋不信刘伯温所说,如此一来也否定了他自己说的所谓的“定数”,自己打自己的脸,这就有些莫名其妙了。刘伯温怎么都不会想到,几百年后竟然有人冒名自己编造出如此荒唐的文章,真是死不瞑目啊。
下一期解读一下《烧饼歌》附上的三首歌谣。
疫情当前,大家要注意保护好自己,同心抗疫,共度时艰!感谢大白们、志愿者们和政府工作人员们的奉献和付出!天佑神州,否极泰来!
【烧饼歌的第N种解法】连载中,欢迎大家点赞,评论,收藏,您的支持是我们继续的动力,谢谢大家!
本文出自“烧饼歌的第N种解法”由头条号“昇斗闲人”原创,发布于头条号平台,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