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村,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名字。在二十年、乃至十年前,华西村都被视为“天下第一村”。靠着“富裕”二字,这个村在全中国都打出了名气。
中国第一村华西村(中国第一村华西村在哪个省)
然而到今日,那个人均存款超过百万元的华西村,却仿佛“销声匿迹”,几乎再也听不到关于它的消息。是村子衰败?是刻意低调?之所以会有如此现状,或许还与华西村的发展有关。
1969年,华西村和全国的农村一样,穷的揭不开锅。人穷,总会想着富。时任华西村的村支书吴仁宝,就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怎么才能让村子富起来?
靠种地,肯定不行。头埋黄土背朝地,这样顶多混个温饱。穷怕了的吴仁宝顾不了那么多了,于是带领村民办了第一家小五金厂,华西村有了第一桶金。村民的生活也渐渐好了起来,虽说并没有拖出“贫困”的泥潭,但吴仁宝却在群众中建立了威信,而这也为华西村发展埋下了伏笔。
1978年,农村“改革开放”正式拉开序幕——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许多村庄不再沿用此前的大队联产,而是实行“分田到户”。家家户户都能分到田,自给自足。这对于农民来说,是天大的好事。就在这时候,吴仁宝站出来对华西村的村民说了“不”。不能分开,只能统一。他这也不是和国家对着干,而是从华西村的实际情况出发。
自从“十五规划”之后,华西大队粮食产量逐步提升,很快就冲过了“亩产一吨”的线,达成了“吨粮田”的目标。为了维持这一趋势,才有了“小五金厂”。靠着五金厂带来的收益,华西村进先进设备、修建完善水利,使得农业生产更加机械化。这时候若是“分田到户”,以往的一切努力又得从头来过。
是分?是合?村民都信服吴仁宝。结果他说了不分,那华西村就继续干起集体经济。除了常规的农业经济之外,从“小五金厂”尝到“工业”带来的甜头后,华西村相继又增设了锻造厂、铝制品厂等,堪称“无工不欢”。
与传统农业模式相比,这种方式明显更适应时代发展。事实上,从1978年开始,华西村在工业化这条路走的越来越远、越来越扎实。到1991年底,华西村大大小小企业产值就达到了3亿多元。而这,还不是吴仁宝的最终追求。
次年,春天一声惊雷,炸响了华夏大地。这时候所有人都清楚意识到,这将是一个无限充满可能的未来。1994年,华西村组建了华西集团公司,成为了国家级的大型企业。其覆盖了化纤、针织等58家企业,单单年销售就达到了惊人的40亿元。要知道建村初期,华西村人均收入不足300元,如今人均产值300万元。
从“元”到“万元”,这个往日穷的揭不开锅的村子,其经济增长速度让人瞠目结舌。一个农村,居然打造了一个近乎于不可复制的“商业帝国”。华西村,出了名!
而这也让吴仁宝看到了另外的机会——旅游行业,商业帝国中,旅游绝对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正是如此,华西村专门打造了一个“旅游王国”。百米金塔、千米巨塔、万里长廊等,打造出来的一个个旅游景点,也契合了华西村“天下第一村”的气势,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带动着华西村主营产业向前走。
敏锐的观察,敢于向前走的勇气,吴仁宝用非凡的人格魅力,将华西村村民拖出了“贫困”的泥潭。
一家富,不算富。华西村富起来之后,也主动辐射向周围村子。从2001年开始,周围不少村子都自愿并入了进来。而对于本村村民,吴仁宝也有一套特殊的帮扶政策。许多人或许觉得,华西村能成为“天下第一村”,靠的是吃政府红利,赶上了时代浪潮。这句不假,但一切的发展都离不开人。
走进华西村,迎面而来的是几十层高的五星级酒店、豪华别墅、跑车,以及那格外醒目的大金牛。而华西村真正值得看、值得学习的,不是这些外在,而是内在,也就是推动华西村发展的村民。
在华西村,有一项特别“老套”的制度,叫“党员联户制度”。这一制度就是党员充当“纽带”,和群众能面对面交流。一个党员,基本上负责十户村民。通过走访这些村民,党组织能够更加清楚了解到大众的需求。
做得好的地方加强、有错的地方就改,几十年如一日,这个制度从未变过。而这,正是华西村能迅速发展的要诀。众人拾柴火焰高,单凭着吴仁宝一个人,也不可能推得动华西村这艘大船。正是众志成城下,才成就了“天下第一村”的美名。2003年,吴仁宝卸任华西村党委书记,由其儿子吴协恩接过接力棒。
从这之后,华西村似乎一日不如一日,渐渐没了之前的盛名。于是网上便出现了“华西村日薄西山”、“华西村销声匿迹”的说法。
从一定发展趋势来看,这倒也不假。随着全国经济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村、镇变得富有,今日有华西,明日就有华北。往日一骑绝尘的华西村,自然渐渐被人遗忘。那这就说明华西村退步了?那倒未必。2003年,吴协恩从吴仁宝手里接过接力棒。
一上任,他就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所谓改革,也就是关掉一些产业、新兴一些产业。随着时代发展,华西村赖以生存的钢铁、冶金、化纤等产业,都在吴协恩的“pass计划”中。这一点,就连吴仁宝最初都不同意。
华西村靠五金厂发家,之后又靠着冶金、化纤等壮大,更何况那时钢铁、化纤等传统产业依旧有很大的市场。对于吴仁宝老一辈来说,这些工厂凝聚了他们的心血,再加之关掉的产业还有不少在盈利,吴协恩由此被冠上了“关厂书记”。若非吴仁宝积攒的人气,加之华西村不少主产业都由吴家人把持,只怕他早就被赶下了台。
即便村民不理解、父亲不理解,吴协恩依旧一意孤行,不是为了彰显权力,而是对未来的“未雨绸缪”。
中国,几乎可以用“一天一个样”来形容。十年前的今天,有人能想象到现在中国的样子?更别提二十年、三十年,即便去年,就无法预见今年的中国会走到哪一步。在时代的洪流下,吴仁宝走在了大多数前面,创造了一个“华西村神话”。
而那些没能赶上时代洪流的人,就只能碌碌无为。华西村,追求的从来不是钱赚多少、做到多大,而是要做到“百年不衰”。一个百年不衰的百年村庄,就不可能一直守着一个产业走到头。改革、调整,都是迟早的事,而这事宜早不宜迟。与吴仁宝一样,吴协恩似乎有种与生俱来的危机感。这或许与农村人的特质有关,向来“居安思危”。
几千年来,农民几乎都是看天吃饭,为此养出了一手“看天气”的本事。而吴协恩,也不愿意“守成”。这是个大盘,守肯定守不住,只有改革、创新。
由此,他关掉了不少传统产业。与此同时,一些传统产业也在更新换代、与时俱进。当然,也增设了不少新型产业。其中最值得说道,便是金融产业。吴协恩似乎对金融产业情有独钟,单单2016年的收益,就达到了惊人的27.69亿。
这一收益,比传统行业投资少,回报却更高。为此,次年吴协恩便加大了投资。与此同时,其他产业也奉行“多点开花,重点突破”。几乎每一个行业,他都愿意尝试。但这也有代价,会形成庞大的资金盘。因此不少人拿华西集团负债说事,认定这是华西村衰败的最佳证据。毕竟对于一个以传统行业为主的大集团,负债率依旧达到了近60%。
即便是一些房地产产业来说,负债率一般都只在70%。华西集团的负债率,倒也能说明一些问题。然而高负债,并未对华西村本村村民造成大影响。相反,这些村民每年依旧能分到高额分红,依旧得到近10万元的工资。既然华西村在稳步发展、华西村民依旧住别墅、开好车,为何会有销声匿迹的现象?
前面讲到了一点,华西在稳步发展的同时,全国各地相继冒出了其他村、镇,没了领头羊的吸睛效应,存在感自然就低了。另外一点,与华西村的构成也有很大的关系。吴仁宝担任华西村党委书记的时候,周围不少村都主动并了进来,这也给人一种错觉,华西村是个大地方,实际指的华西村不过“中心村”而已,也就是最原始的华西村。
从2001年开始,华西村就开始和周遭村庄合并,到2004年,华西村的总面积达到了35平方千米,虽说是村,这里早就成了以华西村为中心,辐射四方的“大华西”。村子大了,分工、分红自然也有了说道。
和这些后来并进来的村民相比,老华西的村民明显分到的福利更多。诸如别墅、豪车、分红等等。至于其他村民,其实不过就收入高一点,打工的地方近一点,能享受的多一点,除此之外,与一般地方没差别。而这,也是“华西村销声匿迹”的原因之一。
在时代变革下,华西村或许渐渐淡出了人们视野,但它从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为了让华西“百年不衰”,吴仁宝、吴协恩一直都注重一点——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一个企业、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在华西村,人才格外受重视。这里不仅会外派年轻人到专业院校学习,甚至会被委派出国深造。送出去这些人才,得到的是更多人才!为了留住有真才实学的人,华西村开出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诸如高薪资、高职位,以及最重要的:华西村的股份。用现在的话说,那就是给房、给车、给待遇。
一个企业,敢于用这种方式招揽人才,可见其底气。也正是这种招揽方式,大批次人才留在了华西。单单这样的华西,真如表面看到的那般默默无闻?不可否认,外界传闻能判断好坏,却不能决定全部。
随着新中国不断发展,有太多村子、镇子后来居上,即便前几年,华西村的收益也排不到前十。没人会守着几十年前的老黄历过一辈子,即便华西村曾经是“天下第一村”,那也只是曾经。尤其现代人猎奇心理渐渐减少,天下第一村、天下第一美已然不是大众关注的重点。种种因素,都使得华西村不可能再如当年一般,掀起一股“华西热”。
即便如此,也不能否定华西村的贡献。正是华西村民的努力,历经几十年的努力,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从某些程度讲,华西村给全国都带了一个好头。靠着村民共同努力,华西村越来越富。
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没有进行“黄、毒、赌”等违法活动,相反华西村还十分在意精神层面的追求。从群众做起,争取做到“老有所养、幼有所学”。为此,村子里还建设了电影院、图书馆、体育场等,尽可能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
至于销声匿迹也好、扬名立万也罢,只要践行着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新中国建设而努力,华西村依旧还是那个“天下第一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