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襄阳孕育了不少历史文化名人,成为著名的文化古城,古人记载“襄阳城,本楚之下邑,檀溪带其西,岘山亘其南,为楚国之北津也。楚有二津,谓从襄阳渡沔。自南阳界出方城关是也,通周、郑、晋、卫之道;其东,则从汉津渡汉,经江夏出平皋关是也,通陈、蔡、齐、宋之道。”说的就是当年的襄阳城楚之北津,而东为楚之东津渡口,后来经历史的演变,北津成为了繁华的襄阳城,而东津湾依然是一个小镇,就是今天的东津湾。
在东津湾路的一条老街上,当地熟悉这一带的老人告诉我,在上世纪初,这里曾经诞辰过一名在当地传为“神童”的人物,据他们的父辈介绍,此人幼年好学善思,9岁的写诗作文,曾经提笔一气呵成一篇700多字的文章而蜚声远近。此人便是出生在这里著名红色特工、曾任张学良心腹,被老蒋下令杀害的著名革命烈士潘文郁。
黎天才(黎天才是()时期著名的彝族将领)
东津老街上英雄的故事
潘文郁号文郁,化名潘东周,笔名问友、冬舟、东舟。1906年,潘文郁出生在东津湾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年幼时被父母送去私塾读书,好学善思,年仅九岁就天赋尽显,提笔成文,被当地人夸赞为小天才。16岁那一年,潘文郁考入湖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因学习刻苦,文采十分出众,受到学校里任国文教员萧楚女的赏识,并在他的启蒙下接触革命思想,从此他积极参加写文章,作演讲,号召商人、工人、学生、平民各自组织起来,开展反帝爱国运动,由于他的出色表现,从此走上革命的道路并加入组织,随后被组织派到苏联留学他学习勤奋,成绩优良,半年可阅读报纸,又半年便可口头翻译,受聘在莫斯科大学讲台上担任翻译;不久,任组织驻莫斯科共产国际代表团秘书长。
在苏联完成学业后,潘文郁回国担任中央宣传部秘书长,并且创办《红旗》。潘文郁文采十分出众,能够写出一手好文章,尤其是在领会写作意图方面,更是一点就通,深得领导的赏识。就在潘文郁各项工作越走越顺的时候,他受到了王明的排挤,被调到河北宣传部任干事,做地下联络工作,从此他便一落千丈。
1931年7月,是潘文郁人生中最黑暗的一段时间,当时,他奉命到北平的一处公寓和地下工作者秘密接头,但他不知道的是,这时候的地下机构已经被叛徒出卖,并且落入了特务机关手上,潘文郁被捕。
少帅机要秘书黎天才
不过,因为他是刚刚到北平,没有人认识他,并没有暴露自己的身份,他想应该是可以过关的。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参与审讯自己的,竟然是已经叛变的省军委书记廖划平,在叛徒的指认下,潘文郁承认自己是的身份,此时,东北军宪兵司令部机要秘书黎天才赏识潘文郁的文采,想让潘为其撰写《在帝国主义炮火之下的中国国防问题》一书,1932年将潘文郁保释出狱,政治上极为失意的潘文郁,又因为黎天才的极力奉劝和威逼之下,潘文郁对前途感到了迷茫,干脆就只做学问,无奈之下填自首表,然后登报退党,很快就被组织下达文件开除党籍,就这样他就非常痛苦落寞在北平。
随后,潘文郁在特务的监督下完成了这本书,他在书中宣传抗日统一战线,号召人民起来增强国力,搞好国防。并用稿费买了一批书作为赠品,赠送给东北军中的爱国将士,向他们传播抗日救国的意义,号召他们起来组织全民族的统一战线,建立巩固的国防,抵抗外侮,保卫疆土,激发了很多人的爱国热情。
离开了组织后的潘文郁人生失意,痛苦不堪,但他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革命理想,内心还是希望能为国家和民族在做一些什么。于是他找到了自己的好友,一起翻译了《资本论》。两人合作完成第一卷第一册后,潘文郁自己又完成了第二、三册的翻译。同时,他有时间还到一些大学讲解一些先进思想,由于他的进步举动,引起了北平特科负责人的高度关注。
当时,刚组建不久的北平特科急需人才,特科负责人通过大量的调查和分析,认为潘文郁尽管被开除,但他在自首中曾经明确表示:“第一,不带宪兵特务上街抓人;第二,我没有什么秘密可谈;第三,我不当堂对质。”说明他仍坚守革命者的情操,心里是没有背叛组织,只是当时确实不得已而为之在这种情况下,特科负责人决定再次吸纳他为成员,成为北平一名特科的秘密情报人员。此时,改邪归正的潘文郁流着热泪,庄严地说:“一失足成千古恨!现在我要重新做人”。
剧照
"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看清了时局,心中承认了组织的抗日主张,他主动向机要秘书黎天才询问组织的方针政策,但黎天才脱党多年无法回答,就经常请教潘文郁,两人也变成了好友。1934年1月,张学良从欧洲考察回国,被蒋介石任命为豫鄂皖三省“剿总”副司令,代行总司令职务。
孙子兵法中有一句尽人皆知的名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通过这句话可以知道信息在作战当中的重要性,谁掌握了更多的信息谁就有更多的主动权,此时的张学良更想了解红军的情况,黎天才便推荐了潘文郁。因为潘文郁翻译《资本论》及其了解,所以这些对他来说信手拈来,系统地谈了路线、方针、政策,张学良对于潘文郁赞叹有加,称潘文郁是自己的"老师",也越发信任。
于是,潘文郁化名潘东周加入了张学良的东北军,随后又把他从北平调到武汉徐家棚“剿总”司令部,潘文郁从此留在张学良身边工作,并当上了机要组的中校秘书,张学良和红二十五军作战时,他受到了沉重地打击。他想要了解红军的资料,思考联合抗日的可行性。他把任务交给了黎天才,黎天才把任务交给了自己的手下潘文郁。潘文郁仅仅用了七天的时间,就把红军的政策、规定和一些不重要的资料,编写成了册子取名为《匪情辞通》。张学良十分满意,印刷下发,自己还随身带了一本。这时,张学良对潘文郁已经十分信任了。#张学良#
此时,潘文郁利用工作之便,把国民党"剿匪"的军事行动及时报给了北平特科,北平特科又报告给了红军作战前线指挥部。这个情报对红军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红军利用情报,成功摆脱了国民党的"围剿"。
1934年,武汉"剿总"为了加强各部队"剿总"的联系,把所有军队的详细信息印制成册,作为机密文件,发给了每一处。在机要组的潘文郁及时抄录了一份,把文件传给了中央苏区,让中央苏区准确地掌握了敌人的详细情况,为打破敌人的军事"进剿"立了重要的一功。
就在这时,国民党北平当局突然出动了北平所有的力量,摧毁了北平特科,20多名北平特科情报人员英勇牺牲。在这次行动中,国民党在搜索北平特科联络点春秋处书店时,发现了国民党许多的高级文件,有的还是是原件。尤其是发现了武汉国民党"剿匪总部"绝密文件,其中有一份《豫鄂皖三省剿匪军事形势图》,让他们大为吃惊。因为这份绝密文件只发给国民党团长以上的官员,武汉总部留有一份,那一份只有张学良的机要秘书潘文郁一人保管。
蒋介石对这一严重泄露重大军事机密案极为震怒,急电张学良把总部通匪有据、案情重大的机要秘书押解来京法办。但张学良认为潘文郁是一位难得的人才,一心想保他;另一方面,张学良很重义气,对自己的部下从来是处处保护。事发后,他认为"不能仅凭一张军事形势图不能说明潘文郁就是卧底。"由于没有十足的证据,所以没办法给潘文郁定罪。
潘文郁的两个儿子
然而,就在对中央红军第五次"围剿"时,潘文郁又抄了一份兵力部署,要特科转交给红军总部,以粉碎敌人的进攻。没有想到的是转交情报的人叛变了,潘文郁身份彻底暴露,这下,蒋介石彻底拿到了证据,张学良再也无力回天。蒋介石只担心张学良作伪,不指定参谋长钱大钧监视处决潘文郁。
潘文郁的妻子与儿子
1935年3月3日黄昏,年仅29岁的潘文郁从容地走出张学良的官邸。据目击行刑的一个国民党军官事后描述,潘赴刑场的时候非常从容、镇静,面不改色,把双手向后一背,示意刽子手捆绑。然后,他转身,面向对准自己的枪口,视死如归。
妻子廖素丹
潘文郁牺牲后,由于是地下工作,连一张照片也没有留下,并且留下一个三岁一个一岁月的孩子,他的妻子廖素丹十几年来含辛茹苦,拉扯两个嗷嗷待哺的幼子,为了生计,她当过老师,店员,库管,清洁工和保姆,实在过不下去了就变卖家产,甚至变卖了潘文郁送给她的定情物。
潘文郁过早地离开了我们,但他的曲折斗争鲜为人知,造成了一些误解和迷雾,组织没有忘记他,同志们没有忘记他。1988年5月30日,潘文郁被追认为革命烈士,这是他牺牲后的第53个年头,他的英雄事迹在他老家传颂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