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莫道君行早下一句(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下一句)

莫道君行早下一句(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下一句)

莫道君行早下一句(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下一句)#专题·毛泽东诗词鉴赏#专题:毛泽东诗词赏析「一」专题:毛泽东诗词赏析「二」莫道君行早下一句(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下一句)专题:毛泽东诗词赏析「三」专题:毛泽东诗词赏析「四」专题:毛泽东诗词赏析「五」专题:毛泽东诗词赏析「六」专题:毛泽东诗词赏析【七】清平乐·会昌毛泽东清平乐·会昌

#专题·毛泽东诗词鉴赏#

专题:毛泽东诗词赏析「一」

专题:毛泽东诗词赏析「二」

莫道君行早下一句(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下一句)

莫道君行早下一句(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下一句)

专题:毛泽东诗词赏析「三」

专题:毛泽东诗词赏析「四」

专题:毛泽东诗词赏析「五」

专题:毛泽东诗词赏析「六」

专题:毛泽东诗词赏析【七】

清平乐·会昌毛泽东

清平乐·会昌

毛泽东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赏读】

这首词是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填的最后一首词,表现了作者豪迈的气概,宽广的胸怀,以及对革命胜利的乐观精神和坚定信念。诗人曾在1958年12月21日批注此诗时写道:“1934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按即《菩萨蛮·黄鹤楼》)一样,表露了同一心境。”而当时的实际情况亦如此,1933年9月,蒋介石亲自挂帅指挥国民党部队的一百万人向中央苏区及周边革命根据地发起了第五次大“围剿”。而那时毛泽东已基本赋闲,王明一伙“左”倾机会主义者在党和红军领导层中占有绝对统治地位。

第五次大“围剿”时,由于毛泽东已被调离领导岗位,被调去搞什么调研工作,他的一系列战略战术得不到实行,红军遭到接二连三的失利,中央根据地危在旦夕。1934年7月,敌人重兵开始向中央根据地中心地区推进,形势确如诗人自己所说十分危急。

就在这个危急时刻,毛主席仍在会昌搞调查研究,在这一年(1934年)7月23日凌晨,毛泽东带领一行当地的高级干部登临了会昌县城西北的会昌山(也叫岚山岭),诗人面临祖国壮丽山河,在黎明的清风中感慨万千,遂吟诗一首,以展心曲。

本诗上阕写晨起登山的情景与感慨。起始两句“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交代时间环境。近似白描的两句词勾勒了一幅天将破晓的夏日晨曦图。“莫道”二字是说走得早是很自然的事,因为急需做的事毕竟很多。“踏遍青山人未老”,紧承前一句的“行”字,联系作者的自注看,内中颇有深意。

自1927年秋收起义队伍进入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以来,历经国民党的五次大“围剿”,转战于革命根据地的山山岭岭,可谓是踏遍了青山。作者写这首词的时候,七八年过去了,人的年龄有所增长,但人并未衰老,仍精力旺盛,游兴甚浓革命意志更没有衰退。所以结句出现了“风景这边独好”的评说。

下阕写登会昌山目及之景,实际上是“风景这边独好”的具体描述。“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两句,写登上城外会昌山高峰所看到的极为开阔辽远的风光。作者登上高峰,向东眺望,峰峦叠嶂,山海相接。“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写南方的美丽景色。

作者借同行的战士指看,所见到的是“更加郁郁葱葱”的南国风景。事实上,站在岚山岭上,不仅看不到山海相接,也看不到南粤的郁郁葱葱;此数句是将眼前实景融化宽广的胸怀与远大的眼光之中,反映苍凉郁闷而又恢弘宽广的意境。这也是这首诗的主旨。

西江月·井冈山毛泽东

西江月·井冈山

毛泽东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赏读】

这首词记录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井冈山地区的一次重要的反“围剿”战斗,高度赞扬了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民,是一首抒写黄洋界抗敌胜利的光辉史诗。

上片写战前气氛。“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两句,概括描写了红军士气高昂,严阵以待的雄壮声势。山下到处可以看见红旗飘扬,山上可以听到战鼓隆隆,军号阵阵。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两句,用夸张的手法写敌人方面,数倍于红军,人众势强,气焰嚣张,“围困万千重”。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早已严阵以待的红军,沉着应战,泰然自若,“我自岿然不动”。用“万千重”夸张敌军人多势众,一是实写敌人确实在数量上多于红军,二是衬托红军“岿然不动”的英雄气概。

下片写军民万众一心,粉碎敌人的围攻,战斗取得胜利。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两句写我革命根据地军民上下协力,齐心拒敌。“早已”二字,说明作者早就料定敌人会乘虚进攻,便指令红军早做准备。“森严壁垒”,是物质准备,形象地说明红军事前已构筑好工事,早已戒备森严地等待敌军的来临,红军打的是有准备之战,因此战斗的胜负已在预料之中。“更加”二字展示了根据地虽小,却有很大的政治威力,红军虽少却有强大的战斗力这一史实。作者没有写战斗的具体过程,也没有渲染战场的惨烈景象,只写了战斗的重要地点和战斗的结果:“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词作以革命根据地军民欢庆战斗胜利,敌人连夜逃遁结束。采用对比艺术手法是这首词的突出特点。

全词八句,六句写革命根据地军民,两句写敌人,意在扬我军民威风,灭敌人的嚣张气焰,有利于鼓舞革命根据地军民的士气、斗志。写敌人只有两句,欲抑先扬,前一句是夸张,极言敌人声势浩大,不可一世的气势,后一句写敌人不堪一击,借着夜色的掩护逃跑了。“敌军围困万千重”与“报道敌军宵遁”也是对比,敌人以声势浩大的进攻始,以惊慌害怕连夜逃遁终。

这首词也是毛泽东许多以革命战争为题材的诗词中最早的一首。

如梦令·元旦毛泽东

如梦令·元旦

毛泽东

宁化、清流、归化,

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

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

风展红旗如画。

【赏读】

这首词叙写红军在元旦翻越武夷山的行军情景。宁化、清流、归化三县地处武夷山中段,高山连绵,沟壑纵横,林木茂密。时值数九寒冬,天寒地冻,但红军战士们情绪高涨,斗志昂扬,翻山越岭,急速挺进,一路上人唱马嘶,红旗飘扬,描绘出一幅雄浑壮美的军旅图画。

开诗一句,“宁化、清流、归化”,写红军行军队伍经过的地方,几个地点名词(音、形俱佳)流溢着汉语之美同时又轻快地勾勒出红军战略转移行军作战的运动之美。整句读起来音韵和谐、畅达,意境开阔、清朗。

从地点名词一转,接着又是一组整齐的词语,“路隘林深苔滑”。行军的艰苦荡然无存,依然是美丽幽深的闽西风景。这首诗前两句都是二个字一顿,一连六顿,读来朗朗上口,又颇感凉快宜人,此诗虽写于冬天的行军,但给人有如沐春风,如享春雨的感觉,毫无冬日的萧索和寒冷:凉爽、轻灵、洁净、开阔;而诗中“风展红旗”般的大气乃毛诗一贯特征。

另外,这首诗的韵脚是:“化”“滑”“下”“下”“画”。音韵在此巧妙、妥贴,只有“滑”字入声,而其它三个字为去声,虽不在一个韵部,但仍自然滑顺,而且用的也是方音取叶法。

“风展红旗”更使整个画面色彩鲜明,生机勃勃,充分显示出流动的美。这是一首欢快的词,作者欢畅的心情已从轻快的节奏,和谐的旋律中飘逸而出。

再看看诗人当时的实际情况,毛泽东自1929年秋一直在上杭养病。由于红四军党内一些同志中存在着单纯军事观点等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在这一年6月,他被迫离开前敌委员会书记之职。而在紧接着的7月,红四军先后进击闽中、粤东均受挫。广大将士要求毛泽东重返红四军。于是,在11月,他重返红四军工作。接着蒋介石纠集江西、福建、广东三省反革命武装对闽西苏区进行“三省会剿”。1930年元旦后数日红四军分两批进行战略转移,一批由朱德率领,另一批由毛泽东率领。毛主席作为一名伟大的政治家,虽然当时未取得绝对的领导权,但他依然从容不迫,而且满心欢喜,没有半点患得患失的失落、悲观。从这首小诗就可以看到他乐观、向上的美好境界,当然这也是他的天性使然。

上一篇: 花明柳暗(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下一篇: 商朝青铜器(商朝青铜器代表作)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