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索靖简介(索靖出师颂)

索靖简介(索靖出师颂)

索靖简介(索靖出师颂)扎根敦煌书法沃土,传承张芝、索靖的精神——甘肃省酒泉市书协主席秦川访谈黄俊俭:2006年以来,你连续创作并在中央电视台推出大型纪录片《大河西流》《祁连夜光》《黑戈壁·黑喇嘛》《敦煌书法》《玄奘瓜州历险记》《传世象牙佛》

扎根敦煌书法沃土,传承张芝、索靖的精神

——甘肃省酒泉市书协主席秦川访谈

黄俊俭:2006年以来,你连续创作并在中央电视台推出大型纪录片《大河西流》《祁连夜光》《黑戈壁·黑喇嘛》《敦煌书法》《玄奘瓜州历险记》《传世象牙佛》《敦煌伎乐天》《敦煌画派》8部40集纪录片,创造了全国市级电视台纪录片央视播出的新纪录。特别是你拍摄的4集《敦煌书法》,挖掘敦煌书法的历史源流,展示敦煌书法艺术之美,获得国产纪录片最高奖——国家广电总局2010年度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优秀中篇奖。我想知道,你拍摄《敦煌书法》源于一种什么样的机缘?是从哪个角度切入的?以哪条主线贯穿全片?

索靖简介(索靖出师颂)

索靖简介(索靖出师颂)

秦川:对我来说,当导演、拍电视是职业,写书法是业余爱好。在平常的情况下,二者各行其道,互不相仿。2009年在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播出的4集纪录片《敦煌书法》,则是我的职业和业余爱好第一次相遇并擦出了火花。这实在是一个美丽的意外,是各种因缘共同促成的一场“艳遇”。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敦煌籍书法家,把博大精深却鲜为人知的敦煌书法公诸于世,是我命中注定的职责。

谈起敦煌艺术,人们的注意力大都集中在莫高窟彩塑、壁画和藏经洞文献上,而敦煌书法研究却少人问津。长期以来,敦煌书法始终湮没在莫高窟巨大的背影下,绝大多数国人都不知敦煌书法为何物。在我带领摄制组转战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采访拍摄的过程中,不断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敦煌也有书法?”

这一切,与敦煌书法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和崇高地位极不相称。

在本片拍摄的前一年,2008年北京奥运会隆重召开。我们惊喜地发现,北京奥运会会徽“BEIJING2008”的拼音字母和阿拉伯数字都是用敦煌汉简书法体书写的,这个极富中国文化特征的符号征服了全世界的目光,也引发了我们探索敦煌书法艺术的浓厚兴趣。

随着探索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我们的新发现越来越多:20世纪初出土的敦煌汉简书法,以民间书写的方式完成了对中国古文字的改造,开启了后世的草、行、楷书,一直影响到了20世纪以来的中国书法创作;东汉敦煌书法家、草圣张芝创立的草书,则使汉字第一次超越了书写功能而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抽象艺术——书法,连书圣王羲之都谦让三分;中古时期连续7个世纪的5万卷敦煌写经,完整地呈现了中国书法隶变完成后向唐楷过渡的全过程,是中国书法最丰富的基因库。敦煌书法数量之巨大、书体之多姿、功力之深厚、延续时间之长,同样令人叹为观止,同样是光芒四射、瑰丽多姿的中国艺术奇葩。

《敦煌书法》所涉及的书法文化,不仅限于敦煌地区,而是整个中国书法史,可谓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为此,我们辗转北京、上海、江苏、浙江、重庆等地,登门采访了张海、刘正成、华人德、王岳川、沃兴华、郑阿财、毛峰等书法名家和理论家。当听到“敦煌书法”4个字,名家们都毫不犹豫地答应采访请求,好像跟他们对上了接头暗号一样。对节目的拍摄给予了热情支持和无私帮助。不但和盘端出研究成果,还纷纷留下了墨宝。高规格的专家阵容,为《敦煌书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学术品位。

本人在电视界写书法,在书法界拍电视,这种身份让我可以在书法和电视节目之间自由走动,也使节目的专业性有了保障。为创作这部片子,我翻阅的书法专著和历代碑帖不下百种,节目中引用的数百幅书法作品,无论年代、作者、书体、流派都没有出现纰漏,不能不说是得益于我常年的书法研修。每次登门采访专家之前,我都研读他们的理论著作,熟悉他们的书法风格,在他们最擅长的专业领域设计话题,尽可能多套出几条新线索。专家们说,以前接受书法节目摄制组的采访,往往遇到美丽的女主持人闪着水汪汪的大眼睛,尽提一些不着调的问题,害得他们老得从书法的ABC讲起,而我是他见到的懂书法的导演,所以在采访中他们才能旁征博引,妙语连珠,纵横捭阖,滔滔不绝,谈完之后大呼过瘾。

我们用了一年时间完成了这部纪录片的创作,旨在重新树立敦煌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填补中国书法史研究的某些空白。节目在央视播出后引起很大轰动,被称为中国书法类影视节目中的成功之作,也不失为敦煌研究的一个图像文献。

黄俊俭:你根据《敦煌书法》这部纪录片拍摄取得的资料编写出版《敦煌书法——中国书法的基因库》,并长期致力于宣传推广敦煌书法。数量庞大的敦煌写本因其时代连续、书体丰富,不仅具有极大的书法价值,还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请你谈谈研究敦煌书法的体会。

秦川:在《敦煌书法》拍摄完成后,我觉得意犹未尽,又一口气写了一本同名书著,以便更好地宣传推广敦煌书法。在此期间,我对敦煌藏经洞写本书法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其一,敦煌藏经洞写本是年代最久远、延续最完整、保存晋唐书法墨迹最多的中国书法基因宝库。藏经洞奇迹般地保存了从4世纪到11世纪的卷子5万多件,卷子涉及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等十多个朝代,可谓卷帙浩繁,举世罕见。从书法史的角度看,4至11世纪,正是中国汉字发展演变的关键时期,这5万多写卷的作者,与魏晋南北朝的索靖、陆机、卫夫人、王羲之、王献之,隋唐的褚遂良、虞世南、欧阳询、李世民、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的苏轼、黄庭坚、米芾等诸名家为同时代人。也就是说,在700年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中国书法字体隶变完成后向唐楷过渡的全过程,敦煌藏经洞都以手书墨迹的形式完整保留下来了。

其二,敦煌写经中的书法精品比比皆是,反映了中国书法史的真实面貌。著名评论家周绍良这样评价敦煌写经书法的艺术水准:《众经别录》的书法,“后世的赵孟頫未必能抗手”;王老子写的《尚书》残卷,“笔若悬针,刚劲固不下于柳公权”;《汉书·王莽传》写本,“书法整饬遒丽,可与虞世南书法颉颃”;《春秋谷梁传集解》写本,“也可与褚遂良比美”。

敦煌抄本P.2661《尔雅卷中》的题记酷似颜真卿的《祭侄稿》和《刘中使帖》。从抄写年代上看,也和颜真卿处于同一时期。说明这种写法是当时的流行书风。著名书法家、复旦大学教授沃兴华说,当我们再来看唐代这段书法史的时候,就不再是听独唱了,而是真切地在听一场大合唱,一场有颜、柳、褚、冯的领唱,有敦煌经生的合唱,又有多种声部伴奏的交响乐,这才是中国书法史的真实面貌。

其三,敦煌写经中,篆、隶、楷、行、草五体俱全,对研究书体演变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历史的记载往往都是掐头去尾,每一个阶段只留下最典型的一部分。讲到篆书就是秦代典型的小篆,隶书就是东汉成熟的隶书,楷书则是规范的唐楷。而篆书、隶书这两种完全不一样的字体是怎样一步步演变过来的,又是如何进一步演变成为楷书的,历史中都没有了线索。从敦煌写本中,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渐变过程,还原被遗漏的历史细节。

当今人们所看到的篆书资料极少,所有的篆书都是一种规范的、千篇一律的、很少变化的字体。而在敦煌遗书中的两件残存的《篆书千字文》中,可以看出其中很重的楷书味。它上承魏晋,下启宋元,在篆书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我们可以从这个作品中得到启发,实际上篆书和隶书是可以融合的。

敦煌卷子中没有标准的隶书,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写本明显受到隶书和魏碑的影响,它既保留了隶书、魏碑的痕迹,又摆脱了隶书、魏碑的拘束。可以看出,在楷书尚未定势之前,存在着一个“隶楷合参”“魏楷杂糅”的时期,隋唐以前的敦煌墨迹充分揭示了这一时期的变革实况。

隋唐时期是楷书的定型期。隶书和魏碑的痕迹逐渐消失,正楷最终确立。这个时期的敦煌写卷也达到了井喷期,不仅内容丰富,质量上乘,数量也最庞大。敦煌经生书法技巧炉火纯青,艺术表现淋漓尽致,传世精品不胜枚举。

楷书从魏晋开始发展演变几百年,到唐代终于结出了最丰硕的果实,而敦煌遗书中的行草书也在隋唐时代达到了巅峰。

其四,敦煌藏经洞保存的大量名帖拓本和临本是书法史上弥足珍贵的原始资料。

敦煌藏经洞中发现了一幅唐代欧阳询《化度寺碑》的拓本12页,罗振玉认为,敦煌唐拓本“十步之外,精光四射”,远胜于历代翻刻本。

大名鼎鼎的柳公权写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在敦煌卷子里也有卷装拓本,首尾完整,纸墨如新,笔锋刚健俊秀,结字坚挺匀称,是纯正楷书的范本。

唐太宗李世民行书《温泉铭》的拓本也在藏经洞中被发现。李世民酷爱书法艺术,这幅行书雍容大度,绮丽洒脱,有明显的“二王”书风。而且用行草书体刻碑,唐太宗是第一人。

敦煌唐代写卷中还发现有王羲之《十七帖》的临本三帖,分别是《龙保帖》《瞻近帖》《得足帖》残片,对照现在传世的《十七帖》刻本,我们发现敦煌摹本非常逼真,而其他刻本里面所遗漏和省略掉的点画和字,这个墨迹里面也出现了。唐以后,王羲之真迹荡然无存,现在我们看到的多为宋代以后临摹、翻刻本,而唐代临本现存世的也不过十余件。因此,敦煌临本极为珍贵,价值连城。

唐代以后,王羲之书法已经深深地渗透进敦煌大地,融入到敦煌书法家的血液之中,敦煌卷子里随处可见“二王”遗风。

从东晋王羲之敬慕张芝临池学书,到唐代敦煌经生追捧兰亭墨迹,千百年来,南北书风互相渗透,兼容并包,共同铸就了中国书法的繁荣盛世。幸运的是,这一过程被敦煌藏经洞数万卷写本完整、生动地保存了下来。

另外,这本书还解答了几个重要的书法问题:

——为什么说敦煌是中国书法最重要的源头之一?

敦煌地处偏僻,远离政治文化中心,以致于许多人认为那里的文化可能就像那里的地貌一样荒凉。其实不然,在汉武帝征服匈奴,打通丝绸之路之后,一直到明代关闭嘉峪关,中国走向封闭之前的1000多年间,敦煌一直是中国对外开放、中西文化交流的前沿。中国的书法源远流长,但其发展演变的几个关键的节点是在敦煌完成的。比如,古文字向今文字转变的里程碑——敦煌汉简;比如,创立了今草书的草圣张芝、亚圣索靖。

——究竟是先有楷书还是先有草书?

原来人们都认为是楷书在前,草书在后,书法的练习也严格遵从这个顺序。而敦煌马圈湾出土的西汉简牍已经出现了成熟的章草,但当时并没有楷书字体。说明草书在前,后来才演变出了行书、楷书。

——汉代简牍书写奔放自然,洒脱率真,它们出自无数写手之手,汉朝人为什么个个都写得一手好字,让当代的书法家们钦佩不已?

——过去有人怀疑王羲之的传世名作《兰亭序》是唐人伪造的,这个公案争论了很长时间,为什么敦煌汉简发现后,这些疑问都不攻自破了呢?

——鲁迅小说《孔乙己》中主人公的名字大家在读课文的时候都不甚了了,后来敦煌藏经洞的唐代遗书中唐代小学生的习字帖上多次出现了“上大人孔乙己”,这是为什么?

——20世纪以来的诸多书法大家,为什么都不约而同地从敦煌书法中汲取灵感,实现了创作上的飞跃呢?

黄俊俭:酒泉市书协的宗旨是什么?你认为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协会的作用?

秦川:作为敦煌书法的故乡,张芝、索靖的故里,我们酒泉市书协始终把挖掘和弘扬历史传统,扎根敦煌书法文化沃土,传承张芝、索靖精神,传播中国书法火种,为酒泉人民构建高雅的精神家园作为宗旨。市书协充分发挥联合、协调、组织、培训、教育、引领的功能,从营造书法氛围,培育书法人才、参与组织大型展览、扩大书法交流、提高创作水平入手,组织丰富多彩的书法展览、交流学习和培训工作,全市书法创作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大好局面。近年来,酒泉市书协先后参与了中国书协主办的三项全国书法展:张芝奖全国书法大展、朝圣敦煌全国书法大展、全国草书名家学术提名展。承担了省书协主办的甘肃省“张芝奖”书法篆刻展览,“相约敦煌”五省市书法联展,甘肃省第一、二届简牍书法展等展览的联络、协调、服务及布展工作,有力地推动了酒泉书法氛围的营造和会员书法水平的提高。多次被省书协评为全省书法工作先进单位。

黄俊俭:酒泉市书协在2017年重点开展了哪些工作?2018年的工作思路又是什么?

秦川:2017年,我市书协开展了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书法活动。包括组织数百名书法家参加万名书法家送万福进万家活动,深入街道社区、乡镇、军营,为军民送福送春联25次,送出对联福字5000多件;连续5个月分别在玉门市、金塔县开展书法创作临摹点评活动,为基层县区的书法爱好者指点迷津,发现和培养新生力量;特邀多位书法名家来酒泉进行书法讲座、点评。主办了15场次的各类书法作品展。在全国临帖展、隶书展上,取得了4位作者入展的好成绩。

二是策划并组织了全国名家丝绸狂草书法展。邀请甘肃省文联副主席兼省书协主席林涛、重庆市书协副主席李文岗、《书法导报》副总编辑黄俊俭、宁夏书协原常务副主席李洪义、甘肃省书协副主席张机、四川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吕金光等11位全国草书名家现场挥毫泼墨,留下了长达60米的丝绸狂草长卷。现场观众和各路书法家无比啧啧称奇。本次大展的全部作品在丝绸上现场书写,以还原汉代草书书写原态,是目前全国唯一在丝绸上现场写狂草的书法真人秀活动。这也是继简牍、写经书法之后,甘肃本土书法的一个新品牌。

三是顺应网络时代,开办酒泉市书协“一直播”微信公益课堂。2016年我们根据网络时代大众流行文化的新趋势,结合书法学习培训的新特点,首次在微信上开办了酒泉市书协公益课堂,由王小宇担任主讲,为广大书法爱好者评点作品,解疑释惑,打破了有形课堂的壁垒限制,随时随地学习交流,给大家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受到了广泛欢迎。会员人数达到190多人,2017年6月,我们改版了酒泉市书协公益课堂,采用“一直播”网络直播方式授课,讲解示范更直观、更到位。开办不到一个月,网络点击量达到4万多人次,比过去增加了100倍。截止年底,访问量超过了10万。

四是主动走出去,与沿海城市书协开展书法交流,扩大敦煌书法的影响力。继2016年与广东省阳江市书协联合举办“酒泉——阳江书法作品联展”取得圆满成功后,2017年我们分别与浙江省舟山市书协、广东省珠海市书协开展两地书法交流展。9月10日,“沙海交响,丝路新语”酒泉——舟山书法精品联展在敦煌市举行,11月20日,酒泉书法家代表团一行10人携带100多幅作品,专程赴舟山举联展。

2018年,我们打算推出第二届“草圣故里·丝绸上的狂草”大展,主办第四届酒泉市书法篆刻展,承办好甘肃省第二届简牍书法展,通过参与主办各项展览和培训,把酒泉市书法创作整体水平提高到新的层次。今年,我的《敦煌书法》一书也将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再版。

黄俊俭:谢谢你接受我的采访。

(访谈内容发表在2018年5月23日出版的《书法导报》)

秦川作品

上一篇: 遥怜故园菊(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下一篇: 瓦岗寨(瓦岗寨在现在的什么地方)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