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科学家们对太阳系甚至银河系的探测结果来看,地球上的人类文明实在是太孤独了。造成这一局面的核心因素,一方面是人类目前的星际探测技术水平还非常低级,对于宏大的宇宙空间体系来说,人类探测器的飞行速度简直可以忽略不计。另一方面则是地球对于生命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实在是过于优越,截至目前还没有发现哪颗行星拥有地球那样,在大小、与恒星的距离、温度、大气层、氧气、磁场等有着完美的结合,人们习惯于以地球的特点以及碳基生命的形成和发展为“蓝本”,在宇宙生命形式探寻上进行“命题作文”。以上这两个方面,使得目前的人类在已知空间中显得“格格不入”。
火星小恒星(火星小恒星今晚靠近地球是真的吗)
无论是任何形态、任何等级、处于演化任何阶段的生命形式,为了维持生存,其必须要有能量输入才可以。而能量的输入直接决定着该生命形式,是否具备从周围环境中获取营养物质的基础条件。比如,地球表面的生命,直接或者间接从太阳获取能量;而海洋底部的生物,虽然接受不到或者间接获取不到太阳的辐射能量,但是它们可以依靠海底火山、热液等其它方式获取生存必需的能量。
火星作为地球的近邻,科学家们推测它在数十亿年前,由于质量太小、内核冷却速度过快,磁场逐渐消失,使得原来可能具有的广袤海洋和大气层,被太阳风高能粒子“吹”得支离破碎,慢慢形成了目前表面非常荒凉的局面。火星的表面土壤非常贫瘠,几乎没有液态水,温度很低,而且辐射非常严重,这些条件都不足以支撑生命形式的存在。然而,科学家们通过对火星岩石的持续研究,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那就是在火星的表面以下的岩石中,或许存在着生命的“奇迹”。
任何一种生物生存时,必须获取足够的生命化学能量,而这些能量的“依托”,必须要有还原性和氧化性环境,也就是说能量传输的载体,必须通过还原性化合物以及氧化性化合物来实现。即使对于最简单的单细胞生命形式来说,也必须通过给予机体分子电子的还原性过程、以及带走分子电子的氧化性过程,来获取生命化学能量。其中,液态水在这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科学家们推测,在火星表面以下一定深度的岩层中,由于“保温”作用,即使内核已经冷却,但其温度仍可能会比表面高出很多,这个温度对于维持液态水的存在功不可没。当地下的液态水与火星岩石相接触后,会发生某些形式的化学反应,从而产生能够支撑生命体存在的还原性和氧化性物质,比如一些放射性核素在放出辐射后,会有一定的几率,将周围的液态水的分子分解为氢气和氧化物,久而久之,会继续形成其它的化学物质,来维持微生物的生物活性。
虽然目前科学家们还没有直接从火星上获取到土壤样本,但是,全球各地已经陆陆续续发现了一些来自火星的陨石(外来小行星撞击火星,迸发的碎片脱离火星引力,有较小的几率向地球进发,而且通过了地球的大气层,没有被烧蚀的部分形成了火星陨石),通过对这些陨石的相关数据进行监测分析,科学家们精确地掌握了火星岩石的成分,并且倒推出历史上,这些岩石可能形成的还原性和氧化性物质数量,同时与地球微生物吞噬和改变这些陨石的速度进行对比。
结果发现,火星表面某些区域的岩石,的确可以长期维持微生物生命体对于能量和营养的需求。这个推论的过程有两个基本假设,其一是火星内部存在着稳定的液态水环境,另一个就是火星内部存在着生命形式。也就是说,这两个基本假设成立以后,那么火星内部可以在几十亿年来,为微生物提供所需的化学能源的“稳定流”。
那么,从火星大气层开始消失的那一刻起,到现在的几十亿年间,或许火星内部会成为火星生命体的“避难所”。
截至目前,人类在火星上已经释放并成功运行了多个火星车,对我们了解火星的地形地貌、大气组成和土壤构成等发挥出了重要作用,但是,无论是现在的火星车,还是今后的载人登陆火星,如果要从火星表面挖到几百米以下来寻找液态水源,短时间内还不具备可行性,也没这个能力,但是,科学家们可以利用现有人工技术加上火星的“自然钻探”来实现。
在人工技术方面,就是利用瞬变电磁探测等,事先了解在火星的什么区域地下存在着液态水、埋藏的深度大致是多少、大约蕴藏有多少液态水。
在“自然钻探”方面,主要是利用小行星撞击火星表面所形成的撞击坑来实现。当小行星撞击火星表面以后,内部的岩石会有相当一部分从地表深处喷射出来,然后以撞击坑圆心为中心,向四周飞溅开来,小行星越大、速度越快,撞击坑将会越大、深度也就越深、喷溅出来的地下岩石也就越多。
当然,喷溅出来的火星岩石上面,我们不可能发现有活的微生物,即使我们假设火星内部的岩层中有微生物。但是,如果我们获取的这些岩石样本足够多的话,说不定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微化石”、残留的有机分子或者与液态水接触过的痕迹,而这些都可以成为支撑火星内部存在生命形式的有力证据。
记住,是支撑生命形式存在的证据,而不是存在生命的证据。也许我们永远也找不到地外生命,但是对未知的猜测、假设和论证,是支撑我们自身不断向前发展、摆脱“孤独”的重要源动力,您说是不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