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大事记
·1927年,国立中山大学筹备成立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并由我国民俗学研究开路人顾颉刚教授带动和发起,并于同年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民俗学会。
·1928年,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正式成立,下设民俗学、人类学研究组,并与教育学研究所联合开办了中国第一个民俗学传习班。
·1931年,国立中山大学实行学院制,文科称文学院,下增设社会学系,招收本科生,授文学学士学位。
·1935年,国立中山大学首批成立研究院,内设的文科研究所增设人类学部,并招收研究生;中山大学文科研究所强调中文、历史的研究,并注重教育、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
·1938年,广州沦陷,中山大学辗转于云南和粤北地区,但仍坚持社会学、人类学田野调查研究。
中图: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考古学会会员合影(1928年12月)
左图:文学院大楼旧照 右图:马丁堂旧照
·1946年,抗战胜利后,中山大学和岭南大学复校广州,根据教育部文件,取消研究院,所属研究所划归原所属学院办理,并在广东法商学院又创办了社会学系,社会学呈现繁盛发展势头。
·1948年,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增设人类学系,在职教师有杨成志、戴裔煊、岑家梧、梁钊韬、张为纲、顾铁符等。
·1949年,人类学系被取消,杨成志等教师调离中大,梁钊韬转入历史系。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社会学系被取消,教师在历史学系继续开展研究和招收研究生。
·1956年,历史系考古教研室成立,梁钊韬任教研室主任,并带领历史系部分学生在广州东郊飞鹅岭地区做考古调查和发掘。
·1961年,梁钊韬招收民族考古方向研究生。
·1972年,梁钊韬从粤北干校返回中山大学,复任历史系考古教研室主任,并筹建考古学专业,第二年建立并开始招生;先生在教学中坚持民族考古学的方向,将人类学、民族学与考古学结合,使学生受到多学科的训练。
·1978年,人类学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79年入学。
·1979年,社会学系、地理系、东南亚历史研究所、经济系、历史系等单位部分教师组成人口研究小组,中山大学人口研究所筹建,成为国内最早恢复人口学的学校之一;梁钊韬教授开始筹建人类学系,并设置了专业方案、教学计划和组织教师队伍以及建系的论证报告。
·1980年,中山大学聘请原岭南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美国匹茨堡大学荣誉教授杨庆堃为名誉教授,拉开了中山大学社会学系重建与复办的序幕。
1981年,中山大学在全国率先复办人类学系,梁钊韬教授任系主任,并首批复办社会学系,何肇发教授任系主任;同年,人类学获博士授予权(国家首批博士点单位),社会学获硕士授予权;人类学系成为国内人类学唯一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个教育层次的办学单位。
·1982年,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学制三年。
·1984年,社会学系招收本科生,学制四年,自此,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学科建设趋向规范化、制度化。
·1985年,中山大学成立人口研究所,其前身是1980年成立的中山大学人口理论研究室;同年,人口学获硕士授予权;人类学系增设文化人类学研究室。
·1986年,中国第一个人类学博士学位授予我校藏族学生格勒;同年,中山大学人口研究所与广东省计划生育委员会、广东人口学会共同主办《南方人口》学术期刊。
·1987年,教育部批准建立中山大学“人类学博物馆”,其前身是岭南大学文物馆,是广东省内最早的博物馆。
·1998年,经广东省教育厅批准,人类学系在广东英德建立“人类学系教学实习基地”。
·2000年,法国与中国在社会科学领域首次联合开办的学术研究中心“中法合作工业与技术社会学中心”在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建立;同年,社会学系获批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并招收本科生。
·2001年,社会学专业具有博士授予权并招收博士研究生,成为当时全国高校中仅有的五个拥有社会学专业博士点的社会学系之一;同年,人口研究所并入社会学系。
·2002年,人类学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
·2004年,获批建立民俗学博士点;社会工作获批招收硕士研究生;人类学系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凌云县签订共建“凌云县教学研究基地”。
·2005年,人类学系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签订“共建广东田野考古研究基地协议书”,与贵州各级政府合作,在黔南三都县建立“水书研究基地”。
·2006年,社会学系与人类学系合作获批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同年,民族学获批博士点授予权。
·2007年,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批建立;同年,社会学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2009年,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MSW)获首批全国教育试点单位之一;人类学专业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第四批特色专业建设点”嘉奖。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