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的诞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潺潺流水,清澈见底,是因为它的源头有活水。
社会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脱胎于哲学,来源于人类对实践的智慧。
在19世纪30年代末,奥古斯特·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首次提出“社会学”一词。在社会学完全脱离哲学,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期间,还经历了一段初创时期。
孔德想出“社会学”一词,就花费过一些心思。最初,他沿袭了当时已有的做法,称之为社会物理学,后经慎重考虑称之为“社会学”。在我国,这个词最初被翻译为“群学”或“人群学”。后来,章太炎将其翻译为社会学。
在提出“社会学”之后,孔德宣布要建立一门独立的研究社会的学科,并且终其一生为此努力。他为社会学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因此,后世的社会学者大都认为,社会学起源于孔德,孔德是社会学的“鼻祖”。
社会学起源的争论
当然也有人提出不同的意见,有人说社会学起源于古代和中世纪的某些哲学家、思想家,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中世纪意大利神父圣托马斯·阿奎那。不过支持这种说法的人并不多。
有人认为孔德站在前人的肩上提出了“社会学”一词。这些前人就是近代的一些贤人,如17至18世纪的英法资产阶级哲学家、思想家雷布斯、洛克、孔多塞,英国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创立人亚当·斯密,以及曾直接影响孔德的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等等。这种看法一直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创立了社会学,这种看法流行于苏联和当时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
也有学者认为,是马克思和孔德共同创立了社会学。这种观点流行于西方的社会学界。直到今天,这种情况也没有改变。
总之,争鸣的存在说明社会学还需要深入的研究。争鸣本身也说明它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这是社会学界的好事。
社会学的流派
纵观社会学发展历程,它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社会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盛况。这些不同的社会学学说,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繁荣。
芝加哥社会学派
在1873年,美国社会学奠基人之一威廉?萨姆纳开始在耶鲁大学教授社会学科。美国大学的第一个社会学系于1889年创建于堪萨斯大学。阿尔贝·斯莫尔于1892年在芝加哥大学建立了社会学系。
从此芝加哥大学便成了美国社会学的中心,并形成了曾一度在美国居统治地位的芝加哥学派。斯莫尔不仅使社会学在美国的大学中制度化,1894年还与其他人一起撰写了第一本社会学教科书。后来,他创办了学术刊物——《美国社会学杂志》,建立了美国社会学学会。
随着芝加哥学派的不断发展,芝加哥学派中也涌现出了一批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誉的社会学家,其中影响广泛的有托马斯和罗伯特·帕克。
帕克当时是芝加哥社会学系的头面人物。由于其当过记者,所以他清楚研究都市问题的重要性。他亲自收集资料,带头研究都市生态。20世纪30年代,帕克离开了芝加哥。此后,芝加哥学派开始衰退,其他学派开始兴起,其中有一个学派是结构功能学派。
结构功能学派
现代结构功能主义的创始人塔尔科特·帕森斯。在20世纪40年代,他发表了《社会学系统理论的现状和前景》和《社会学理论的现状》,提出了他的学术主张。
帕森斯的理论把人类社会同人们拥有的各种器官进行了对比,他认为人类社会也是由很多结构联合在一起产生功能作用,以维持整个体系的,如同人体中各种器官互相起作用借以维持人体一样:如果要了解任何一种的结构,如正常的社会模式,就一定要揭示这个结构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
他的理论的中心点是社会体系的稳定、整合和均衡。他认为社会作为一种体系,同活人的机体所具有的自我调节机制一样,也具有自我调节的机制。
例如,社会上如果有人遗弃老人,不赡养他们,就会导致流浪的老人增加,这样一来,均衡模式便会“提醒”社会采取正确的措施,如增设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老年公寓等。
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因战争陷入泥沼之中,社会内部动荡不安,结构功能理论却无法解释和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在20世纪50、60年代,该理论受到社会学家米切尔、洛克伍德以及代表冲突理论达伦多夫等人物的抨击,导致结构功能学派走向下坡路。
冲突和变迁理论学派和符号互动理论学派
社会学冲突理论和变迁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怀特·米尔斯、刘易斯·科塞、拉尔夫·达伦多夫、伦德尔·科林斯。
冲突理论认为,现代社会经常处于冲突状态之中。他们认为社会中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对资源的争夺始终是社会的主旋律,社会的基本状态就是冲突。当然,冲突论者也认为社会存在秩序,但秩序绝不是像功能主义者描述的那样是社会的自然状况,而是社会冲突的结果。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兴起了一种社会理论——符号互动理论。该理论后来发展成为一种社会学研究学派——符号互动理论学派。
符号互动理论学派于20世纪20年代在芝加哥大学得到发展。它源于芝加哥学派的G.米德的学说,其次受到C.库利的影响。近代以来,这种理论已经明显地分化为两派。
符号互动论者强调社会是一种控制力量,人在社会中具有行动的自由,并总是处在创造、改变生活的过程中。因此,对社会现象的研究需要回到对互动的动机、目的以及方式上,而且只有理解了这一过程,才能解释更加宏观的社会现象。
但较为有趣的是,符号互动论的研究始终局限在个体和小群体上,基本上忽视了社会宏观因素及其与个体互动之间的关系。再后来,在米德的研究下让符号互动这种思想演变成了一种比较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