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 第34卷 第3期 Vol.34 No.3 2017年6月 Jun., 2017理想社会的历史轨迹— 以《桃花源记》《镜花缘》《秘密谷》为线索刘凯健(北京大学 中文系,北京 100871)张恨水的《秘密谷》 在他众多作品中不算出名,但如果结合相关的中国古代作品来看,这部小说对社会的探讨颇耐人寻味。小说中提到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李汝珍的《镜花缘》,这三部作品基本上讲的是人物在游历过程中发现新天地的故事。从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到清代李汝珍《镜花缘》中的“君子国”,再到 20 世纪 30 年代张恨水的“秘密谷”,这三个“新天地”在一定程度上都寄寓着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思考。那么,在大约一千五百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它们是如何既互相联系又有所区别呢?进一步来说,这些对于理想社会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思考和叙述,既与作者各自所处社会的物质状况、政治局面、精神面貌等多方面紧密联系,也与他们的性情、趣味、抱负有关,各自体现着作者的主观创造力。那么,在以这三部具有互文性的作品为线索,来讨论中国人民在历史上对理想社会曾经作出的思考时,一方面需要把握他们对理想社会的叙述,从作品间的关系来讨论理想社会的历史轨迹,另一方面则要着眼于考察历史现场中的现实社会与作者的复杂关系。
下文的探讨,正是基于这几方面的考虑。一、作品叙述与理想社会且从大家熟悉的《桃花源记》说起。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165 ,可见桃花源风光秀美,居住于此的人们,以耕作种植为生,而且老人小孩都得到了较好的照顾,生活舒适。人们自“先世避秦时乱”而来桃花源,说明桃花源的社会相较而言安定清平。但人们“乃摘要:陶渊明《桃花源记》、李汝珍《镜花缘》、张恨水《秘密谷》都寄寓着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思考。从作品间关系来看,《桃花源记》呈现了人口稀少、自给自足、安居乐业的小型的农业社会;《镜花缘》对理想社会的叙述,既如《桃花源记》一样突出人们的安居乐业,但也更多地关注人们的经贸生活和社会美德;《秘密谷》既借鉴和延续着《桃花源记》和《镜花缘》的思考,也反思着“桃花源”般的理想社会和都市南京般的“现代社会”。从与历史、现实之关系来看,《桃花源记》之“桃花源”凝聚了作者所处之社会的丰富现实;《镜花缘》之“君子国”固然是对作者所处社会的反思和批判,但也受到当时现实条件的局限,暗含着走向其反思和批判之对象的意味;《秘密谷》所折射的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不仅有对现实社会的反思,更把这种反思与历史中的理想社会相联系,进而达到既反思现实社会又反思历史中的理想社会的效果。
关键词:张恨水;《秘密谷》;陶渊明;《桃花源记》;李汝珍;《镜花缘》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931(2017)03-0047-06收稿日期:2016-12-22作者简介:刘凯健(1989—),男,广东广州人,博士生,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引文格式:刘凯健 . 理想社会的历史轨迹 — 以《桃花源记》《镜花缘》《秘密谷》为线索 [J].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34(3):47-52,62.DOI:10.16217/j.cnki.szxbsk.2017.03.008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