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的新疆棉事件,想必大家还历历在目。醉翁之意不在酒,西方一系列的操作都是为了抢夺我国利益,“亡我之心”不死,这一点众人皆知。但初听得这一消息时,想必有人还是会疑问:为什么是棉花?为什么西方要从“棉花”这个点做文章?
答案很简单,因为棉花产业背后的利益足够大。
棉花帝国(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棉花对于大家而言,可以说是过于熟悉以至于“陌生”;熟悉,是因为人们平时的穿衣基本上离不开棉花,棉花无处不在;也正是因为如此,人们对棉花的存在习以为常,甚至是理所应当,于是便不会思考棉花是怎么做到无处不在的,便也完全忽视了棉花背后的产业链条及其资本规模。
棉花产业如何成为今天人们最离不开的制造业之一?《棉花帝国》一书为我们回答了这个问题:它靠的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成就”了如今的棉花产业,而在此之前,恰恰是棉花产业催生了资本主义。
已知的最早纺织棉花的人类是数千年前生活在印度河谷的农民,直至十九世纪,印度次大陆的棉纺织品制造一直保持世界一流水平。像印度这般相当早期就种植棉花的地方还有两个,一个是美洲的墨西哥和秘鲁地区;一个是非洲的苏丹埃及地区。
也就是说,棉花产业其实最早起源于亚非拉。
三个地区的棉花产业本是独立发展的,其种植纺织的技术知识则是以这三个地区为核心向各自周边传播,其中最活跃的传播中心为印度。相关知识从印度向西、向东和向南传播,中国的棉花就是由印度传播而来。我们中国人经常说的“男耕女织”,算是家庭生产的一种分工了,神奇的是,从当时的世界范围上来看,女性也是“垄断”了纺纱的工作。
因为是家庭式的小规模生产,自然不会存在靠棉花纺织发家致富一说,但自给自足还是没有问题的。男耕女织,虽不及富裕,但因自己还能掌握自己的衣食,倒也算的上“和谐”。然而,自欧洲人开始染指棉花,这“和谐的田园景象”便支离破碎了,取而代之的是资本家永无休止的“剥削”。
棉花最初传入欧洲,是伊斯兰教扩张的结果。公元1000年后的几百年中,在阿拉伯的技术与文化的影响下,棉花纺织品开始在欧洲有一定的市场。如此一来,欧洲人便嗅到了“商机”,开始了他们的棉花产业。
欧洲最开始出现棉花产业的是意大利北部和德意志南部,棉花商人从国外进口棉花原材料,然后给农民提供钱、原料、工具等,让他们加工棉花,加工完之后,再由商人收集好成品卖向市场,类似于外包了。当然,这个时候欧洲的棉花产业还只有其国内市场,没有国外市场。
这个时期,欧洲棉花产业就显示出了两个极为关键的要素,这两个要素将直接催生资本主义:即原材料与劳动力。棉花产业是劳动密集型的,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当时资本主义式的劳动模式还未出现,所以欧洲商人才采取农民分包这种形式。这种外包模式也使得农村织工仍有自己的土地,种着自己的粮食。
第二个要素是原材料,也就是原棉,这个时期,欧洲棉花产业的原材料都是从国外进口,严重依赖国外,这也就注定了这种模式的棉花产业要进一步“进化”。
十六世纪,奥斯曼帝国崛起,控制了地中海贸易,其鼓励国内工业发展,并限制原棉出口。这一举措,直接将欧洲第一批棉花从业者判了“死刑”。这个判决逼着欧洲棉业另寻出路,而欧洲棉业新道路的产生则依赖于两件地理大发现:一是1492年,哥伦布登陆美洲;二是1497年,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
哥伦布登陆美洲,掀开了欧洲殖民的帷幕,西欧各国在美洲疯狂掠夺土地与黄金白银。原住民不给土地怎么办?种族灭绝。幼年期的资本主义露出了其残暴血腥的一面。
达伽马开辟了欧洲到印度的海上航线,使欧洲人第一次直接接触到了印度的棉花产业,欧洲人也就此开始与印度开展贸易。其一般是从印度购买棉纺织品,再去东南亚换香料,再将二者运回欧洲。而与印度交易所支付的财富相当程度上是其从美洲掠夺而来的黄金白银,令人唏嘘。
抢掠来的财富仍不够欧洲人的挥霍,他们还需要从其他地方获取财富,这终带来了惨绝人寰的三角贸易。欧洲人从美洲掠夺了大量的土地,但没有足够的劳动力,无法让这些土地产生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其发现非洲人对印度的精美棉纺织品也极为喜爱,欧洲人便用从印度进口来的棉纺织品去非洲换取奴隶,运到美洲种植园种植甘蔗一类的经济作物。奴隶制的种植园经济也就此产生。
欧洲人从印度买来的棉纺织品,一部分交易到了非洲;一部分则用于国内消费。因为印度棉纺织品工艺精美,深受欧洲人所爱。其棉纺织品在欧洲的市场越来越大。按照自由市场经济的理论,随着印度棉纺织品在欧洲需求的迅速增长,印度的棉纺织品生产者得到的报酬也会水涨船高。而这竟引起了欧洲跨国商人的不满——因为他们想把这份溢价统统归己所有。如此贪婪。
欧洲刚与印度进行交易时,话语权还在印度一方,然而欧洲跨国商人的贪婪使其不满足于此,竟开始用武力介入与印度的贸易之中,逐步掌控了棉花贸易的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其掌握了印度棉纺织品的定价权。
因为欧洲的跨国商人掌握了印度棉纺织品的定价权,所以他们可以在其国内用更具有竞争力的价格抢占市场,这就挤压了原来国内的服装制造业,比如羊毛业。从事国内服装制造业的商人便开始抗议,向政府施压,其言论与今日之某国非常相似:“夺走了国内人民的工作机会”、“国内人民穿着许多外国的商品,却不穿我们自己生产的”、“我国制造业衰败的原因”等等。
这些反对声音相当有效,主要的欧洲大国都出台了一些保护主义措施。讽刺的是,几百年后的今天,要是有国家实行如出一辙的保护主义政策,西方各国竟是口诛笔伐。以下列举当时英国的部分保护主义政策:
1685年,英国对“所有印花棉布、印度亚麻及所有印度制造的丝绸制品”征收10%的税;
1690年,关税增加了一倍;
1701年,议会规定进口印花棉布为非法行为,只能进口白棉布到英国来进一步加工;
1721年,禁止人们穿着用来自印度的白布染成的印花棉布的衣服;
1772年,售卖印度棉布完全成为非法行为;
1774年,议会又颁布法令要求在英国销售的棉布必须完全在英国纺织而成。只有那些预备再出口的东印度棉布才被允许进入英国。
如此多的保护措施,最终演变成对国内棉纺织品生产的鼓励。其国内的制造商再次抓住了商机,欧洲正式开始进入棉花产业。而这却是建立在工业间谍的基础之上,因为印度棉纺织品受欢迎即是由于其高超的工艺水准;为了与其抗衡,欧洲制造商在各自国家政府的支持下,疯狂“偷学”印度生产技术。
工业技术的偷师、政府的产业保护、殖民地带来的产业资本,为欧洲主导的棉花帝国打开了一扇门;也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放出了真正的资本主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