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中国心脏康复发展历程、现状及思考

中国心脏康复发展历程、现状及思考

中国心脏康复发展历程、现状及思考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文章 100 余篇,SCI 文章 40 余篇。主编主译著作 6 部,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 7 项,获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三等

心脏康复最成功案例_心脏康复历史_心脏康复的起源

文献来源:丁荣晶,雷莎.中国心脏康复发展历程、现状及思考[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21,29(9):1-5.DOI:10.12114/j.issn.1008-5971.2021.00.194.

心脏康复的起源_心脏康复历史_心脏康复最成功案例

心脏康复是心血管疾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了心脏病学、运动医学、康复学、营养学、心理学、行为医学和预防医学。系统的心脏康复治疗可帮助心血管病患者恢复身体和心理健康,降低心血管病再发和死亡风险。我国心脏康复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我国学者的不断努力,心脏康复体系已初步形成,各级心脏康复专业委员会成立,并颁布了多部指导我国心脏康复实践的指南。2017年,全国开展心脏康复的医院数量已达400家,但仍远低于发达国家,目前提高医务人员对心脏康复的认识、培训专业心脏康复人员、获得政府和医院的支持、建立心脏康复转诊系统是促进心脏康复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心脏康复模式已由传统的医院心脏中心康复模式发展为医院心脏康复中心模式、医院-家庭心脏康复模式、家庭心脏康复模式3种模式,且利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心脏康复模式仍在不断探索中,最终将使更多的心血管病患者获益。

我国心脏康复的可行模式

(1)综合医院办康复科或康复医院:康复科(医院)下设与各相应临床科室链接的康复亚专科(肢体康复、心脏康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肿瘤康复等);

(2)心脏中心模式:在传统的心内外科整合的基础上增设心脏康复中心或心脏康复科室;

(3)在心脏专科医院中设置心脏康复科;

(4)医院主导的家庭心脏康复模式;

(5)综合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的功能拓展,做高危人群与筛查出亚临床情况的综合管理与服务。

心脏康复治疗阶段

心脏康复治疗包括3个阶段,分别是Ⅰ期康复(院内康复期)、Ⅱ期康复(院外康复早期或门诊康复期)和Ⅲ期康复(院外长期康复)。

Ⅰ期康复:在医院内进行,目标是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运动能力的恢复;避免卧床带来的不利影响(如运动耐量减退、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提醒戒烟并为Ⅱ期康复提供全面完整的病情信息和准备。

Ⅱ期康复:一般在出院1~6个月进行,包括有氧运动、抗阻运动及柔韧性训练,约3个月。如目前我国冠心病患者住院时间控制在平均7d,因此Ⅰ期康复时间有限,Ⅱ期康复为冠心病康复的核心阶段,既是Ⅰ期康复的延续也是Ⅲ期康复的基础。

Ⅲ期康复:Ⅲ期康复也称社区或家庭康复期,专为心血管事件1年后的院外患者提供预防和康复服务,是Ⅱ期康复的延续,该期的关键是维持已形成的健康生活方式和运动习惯,根据风险评估,低危患者的运动康复无需医学监护,高危患者的运动康复仍需医学监护,低危患者及部分中危患者可进入Ⅲ期康复,高危患者及部分中危患者应转上级医院继续进行康复,纠正危险因素和心理社会支持仍继续。

心脏康复模式转变

近年随着经济和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了提高心脏康复3个阶段的有效性,心脏康复模式正在从传统的医院心脏康复中心模式逐渐转变为3种心脏康复模式,即高危患者在心脏康复中心监护下进行心脏康复,中危患者可以在接受2~6周心脏康复中心监护下进行心脏康复后转换为家庭康复,低危患者可以直接接受家庭康复,具体如下。

(1)医院心脏康复中心模式:患者在医院医务人员的指导与监护下进行心脏康复治疗,一般为高危患者。

(2)医院-家庭心脏康复模式:患者在医院医务人员的指导与监护下开始康复治疗,随着病情稳定,可回归家庭行自我监测锻炼,利用远程网络和电子信息技术指导、监督心脏康复的整个过程。

(3)家庭心脏康复模式:患者在医院完成评估,在康复人员指导和自我管理下在家进行康复运动,培养患者健康的生活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包含互联网技术和可穿戴设备的远程医疗,为家庭康复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可行性。家庭心脏康复模式更加灵活、实施方便、克服了时间和空间的障碍,可提高患者的参与率和依从性,从而实现心脏康复效益的最大化。

心脏康复的起源_心脏康复最成功案例_心脏康复历史

专家简介:丁荣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梅奥医学中心心血管专业高级访问学者,美国心肺预防与康复学会专家委员,获美国心肺预防康复学会心脏康复专业人员资质认证。从事心内科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 25 年,擅长心血管危重杂症优化治疗,对双心疾病、心脏康复有独到见解。主要社会兼职: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脏联盟心脏康复预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双心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脏康复学组委员,国家标准化心脏康复中心评审项目秘书长,国家卫健委能力提升和继续教育中心生活质量综合管理专项能力提升专家组主要成员,《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内科杂志》《实用内科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慢性病杂志》《四川精神卫生杂志》、Frontiers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Frontiers Physiology 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发展基金评审专家。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文章 100 余篇,SCI 文章 40 余篇。主编主译著作 6 部,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 7 项,获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 1 项,中国康复医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 1 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3 项。

上一篇: 走进历史,感悟红色精神之感悟稿
下一篇: 想要学习帅气的击剑,先了解下它的历史和文化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