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乌玛王是什么牌子(乌玛王女装旗舰店)

乌玛王是什么牌子(乌玛王女装旗舰店)

乌玛王是什么牌子(乌玛王女装旗舰店)一、名词解释乌玛王是什么牌子(乌玛王女装旗舰店)1.乌鲁卡基那改革苏美尔城邦末期,拉伽什国王乌鲁卡吉那执政时期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据《乌鲁卡吉那改革铭文》记载,改革的主要内容为:禁止贵族侵夺平民财产,废除向祭司征收重税,减轻平民负担,兴修水利等。约公元前2371年,乌玛王卢伽尔扎吉西攻占拉伽什,乌鲁卡吉那改革彻底失败。乌鲁卡吉那改革增强了祭司贵族的力量,削弱了王

一、名词解释

乌玛王是什么牌子(乌玛王女装旗舰店)

乌玛王是什么牌子(乌玛王女装旗舰店)

1.乌鲁卡基那改革

苏美尔城邦末期,拉伽什国王乌鲁卡吉那执政时期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据《乌鲁卡吉那改革铭文》记载,改革的主要内容为:禁止贵族侵夺平民财产,废除向祭司征收重税,减轻平民负担,兴修水利等。约公元前2371年,乌玛王卢伽尔扎吉西攻占拉伽什,乌鲁卡吉那改革彻底失败。乌鲁卡吉那改革增强了祭司贵族的力量,削弱了王权,但对社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梭伦改革

公元前6世纪雅典执政官梭伦推行的宪政改革。改革背景是贵族与平民斗争激烈。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全权进行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颁布《解负令》,解除平民债务及因负债而遭受的奴役;按土地收入的财产资格划分公民等级,取消之前的贵族、农民、手工业者三级之分;设立新政权机构四百人会议;颁布促进工商业发展的法规。梭伦改革把雅典引上了建立奴隶制民主政治和发展工商业的道路,为雅典后来的繁荣与强大奠定了基础。

3.希罗多德

古希腊史学家。出生于小亚细亚西部希腊殖民城邦哈利卡纳苏城。曾到达雅典,对雅典民主制度推崇备至。公元前443年移居南意大利的图里伊城,后取得该城公民权,并在此著述终老,倾毕生精力撰写《历史》(即《希腊波斯战争史》)。此书为欧洲史学的开山之作,故希罗多德享有“西方史学之父”的美誉。

4.尼西亚会议

325年君士坦丁在尼西亚城召开的基督教主教会议。为了把基督教变为帝国政权可靠的支柱,帮助教会统一教义和组织,325年,君士坦丁在尼西亚召集了318名主教举行会议,这是基督教历史上第一次宗教大集结。会议制定了所有基督教徒必须遵奉的教义即“尼西亚信条”,确认基督与圣父圣灵同体,因而是永恒的,树立三位一体派为正统,斥责阿里乌派,并革除阿里乌教籍,予以放逐。

5.末日审判书

英王威廉一世(征服者)下令进行的全国土地调查情况的汇编。目的在于了解王田及国王的直接封臣的地产情况,以便收取租税,加强财政管理,并确定封臣的封建义务。1086年由国王指定的教俗封建主在全境进行广泛的土地调查。把全国划分为7~8个区,每个区包括若干郡。按郡、百户区、村的系统了解情况。调查内容包括当地地产归属情况,每个庄园的面积、工具和牲畜数量,各类农民人数,以及草地、牧场、森林、鱼塘的面积,该地产的价值等。调查结果汇总整理,编定成册,称《末日审判书》(意指它所记录的情况不容否认,犹如末日审判一样)

6.拿破仑法典

法国拿破仑统治时期制定的民法典。由拿破仑和第二执政康巴塞雷斯等人主持制定,1804年3月21日正式公布实施。法典是法国革命胜利成果与启蒙思想结合的产物,共有2281条。它宣布保护私有财产制度,确立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否定封建等级特权,规定所有公民平等,都享有民事权利;确认了革命期间对封建贵族及教会土地的剥夺;把大革命的形成中小土地所有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保证了自由买卖、等价交换和契约自由等原则。法典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封建家长制和男性为主宰的色彩。这是一部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巩固了大革命的成果,为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并成为欧美各国民法的范本。

7.加富尔

意大利民族统一运动的自由派领袖。1847年创办《复兴报》,宣传君主立宪思想。力图在撒丁王国领导下,通过军事和外交手段,自上而下统一意大利。1852年起长期任首相。1858年同法国缔结反奥同盟。1859年撒丁与法国发动对奥战争取得胜利,收复了伦巴第。1860年促成加里波第领导下经过民族解放战争收复的西西里和那不勒斯,并入撒丁王国。1861年3月宣布意大利王国成立,亲任王国首相。

8.全国工业复兴法

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新政,复兴工业的一项重要立法。1933年6月16日,美国国会通过了《全国工业复兴法》。该法是“新政”的核心与基础。规定将全国工业划分为17个部门,分别成立协商委员会,制定“公平竞争法规”,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和工资水平等,以避免盲目竞争而导致生产过剩。法令还对劳资关系作了规定,工人有组织工会和推选代表与资方集体商订雇佣合同的权利,资本家必须接受最高工作时数和最低工资额的限制。《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对于恢复经济、缓和阶级矛盾起了较大的作用。

三、论述

1.16到18世纪欧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逐渐走向世界前列,东方衰落的原因

一、政治制度的不同的影响:

中世纪后,西方民族国家开始兴起,专制君主也开始把眼光放在海外殖民地的掠夺以及海上霸权的争夺上,以获取巨额的财富。与此同时,资产阶级也随之成长壮大。

而此时的东方诸国,无论是中国的明清还是穆斯林世界,依然在封建道路上缓慢前行,政治上不断强化中央集权和专制统治,阻碍了新的更有活力的经济力量的成长。

二、经济制度的不同的影响:

在中世纪后期,欧洲各国普遍采取重商主义政策,努力发展本国工商业,鼓励工业品出口。为西方的崛起奠定了物质条件。

而此时的东方封建国家实行的是“重农轻商”的政策,,固守农本经济,摧残工商业。无论是中国还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工商业者都是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商品经济的发展受阻。

三、思想因素的影响:

从十四世纪中叶到十七世纪初,欧洲发生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运动。这场运动始于意大利,后扩展到英、法、德、西等欧洲国家。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提倡尊重自然和人权,鼓励人们为幸福而奋斗开拓。

然而在遥远的东方却是不一样的场景。穆斯林对西方有一种优越感,妄自以为自己是不可战胜的,这样的心态自是不会关注西方、学习西方的。而在中国,儒学处于主导地位,儒家传统成了维持现状的最佳工具,最终导致了处处顺从、事事以正统观念为依据的思想氛围,排除了思想继续发展的可能。

四、地理位置的影响:

欧洲是一片半岛大陆,是大陆的尽头、海洋的开始,而且海岸线蜿蜒曲折拥有众多良港,这使得欧洲的造船业和航海技术都很发达。而自古以来的海洋文明培育了人们敢于冒险、积极进取的思想,还富于向外求生之本能。

中国地大物博,在经济上能做到自给自足,而且四周有海洋、沙漠、山脉等天然的地理屏障,使中国能在较少受到外来侵入的情况发展自己的文明,因此中国自古以来便走的是背靠海洋、内向发展的道路,缺乏走向海洋、对外扩张的思想意识。这样的地理环境使中国社会呈现的是——保守、内向,缺少创造力和开拓精神。

五、宗教因素的影响:

基督教的教义中就渗透着浓烈的普济主义、改变异端信仰的热情和好战精神。使西方国家从精神上和心理上推动、鼓舞资产阶级在掠夺扩张的道路上毫无顾忌地前进。

总结:正是上述这些因素的相对衰落的综合最终使得东方世界全面落后于西方,并一度使东方从属与西方。

2.一战的性质、爆发的原因及其影响。

?性质: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世界而进行的一场非正义的、掠夺性的帝国主义战争。

?原因:

(一)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经济上,一战后德国利用英法矛盾和美国的经济扶植,再次超过英法;日本利用“一战”期间在远东、太平洋地区获得的利益,迅速发展起来。政治上,德国、日本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过程中,较多地保留了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传统,经济大危机中更是建立了极权统治——法西斯专政;英、法、美则继续发展了民主政治。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再次改变了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并且加剧了它们之间的矛盾,发展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按新的实力重新分割世界。

(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影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战胜国与战胜国、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矛盾重重,受压制国家一直希望能改变这一政治格局。凡尔赛和约对德国惩罚性的规定在德国人民心目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战胜国意大利因英法没有履行大战前的承诺而不满;华盛顿体系使日本在军事、中国问题方面受到压制。因此,德、意、日三国都迫切希望打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三)经济大危机的影响。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引发了各国严重的政治危机,为摆脱经济危机打起了贸易壁垒战。严重依赖美国的德国与严重依赖外国市场的日本,都无法通过自身内部经济政策的调整来摆脱危机,只能借助原有的军国主义与专制主义传统,建立法西斯专政进行疯狂的对外扩张,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带来了巨大灾难。全世界军民死亡6000多万人,消耗军费13000亿美元,物资损失42700亿美元。但是以反法西斯力量的胜利而告结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挽救了人类文明,恢复了世界和平。

(一)战争彻底地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引起了世界范围内政治力量的重大变化。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德、意战败,英、法势力被削弱,欧洲尤其是西欧在国际事务中居于支配地位的时代已成为过去。与欧洲地位的衰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兴起。美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和军事强国,并在政治上把西欧、美洲和日本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苏联虽然在经济上逊于美国,但在军事和政治上十分强大,是战后唯一有力量与美国抗衡的国家,于是以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代替了以欧洲为中心的旧的国际政治格局。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又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速发展的催化剂。这一时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运用国家的力量把资本主义经济纳入战时轨道,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了巨大发展,如对整个经济生活建立了一系列严格的管理机制,国家军事订货的规模空前庞大,国家投资在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大幅上升等,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迫切的军事需要,使交战各国倾全力去发展相应的制胜武器,从而也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例如,原子弹的制造引发了一场能源革命;火箭技术的发展打开了人类进入太空的大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导致了信息时代的到来。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一系列欧亚国家走上社会主道路创造了条件,战后社会主义超越一国范围而成为世界体系。规模空前的反法西斯战争,使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参加了这场正义战争,从而促进了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空前高涨。战后,殖民体系迅速瓦解,帝国主义的统治范围大大缩小,亚非拉一系列国家相继独立,加快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3.论述戴高乐的独立自主政策

1959年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成立,戴高乐任第五共和国第一任总统。他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其核心是在维护民族独立、国家利益的基础上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使法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的作用。

(一)政策提出的背景:(1)战后法美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法国在经济、政治上受到美国的限制,希望能有同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2)国际格局发生变化的结果。美苏冷战使法国感受到安全的威胁。(3)戴高乐个人同美国关系不好。美国二战期间没有支持戴高乐。

(二)其政策基本内容:(1)促进法国外交上独立自主。反对美国的霸权,维护民族的独立,谋求法国的大国地位,主要反对美国大西洋联盟的霸主地位;1966年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主张建立三位一体的核力量,1960年试制成功第一颗原子弹。(2)加强法德合作,推动两欧的联合。戴高乐认为德国的分裂及美苏对峙对德的控制使德国不能成为法国的威胁,而且欧洲联盟的建立也不能缺少法德。1963年,法德签订《法德合作条约》,实现历史上的和解,推动欧洲一体化的发展。(3)调整改善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1964年中法建交,法国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对苏联既保持警惕,又希望建立缓和谅解的合作关系,扩大法苏经贸合作,通过向苏联靠拢摆脱美国的控制。(4)非殖民化的问题,使法国赢得有利的国际地位。

(三)其政策的意义:戴高乐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对维护法国的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提高国际地位,推动两欧联合和世界多极化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戴高乐推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雄心很大,经济不足是其弱点,不可能使法国从根本上改变其国际地位。

一、名词解释

1.乌鲁卡基那改革

苏美尔城邦末期,拉伽什国王乌鲁卡吉那执政时期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据《乌鲁卡吉那改革铭文》记载,改革的主要内容为:禁止贵族侵夺平民财产,废除向祭司征收重税,减轻平民负担,兴修水利等。约公元前2371年,乌玛王卢伽尔扎吉西攻占拉伽什,乌鲁卡吉那改革彻底失败。乌鲁卡吉那改革增强了祭司贵族的力量,削弱了王权,但对社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梭伦改革

公元前6世纪雅典执政官梭伦推行的宪政改革。改革背景是贵族与平民斗争激烈。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全权进行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颁布《解负令》,解除平民债务及因负债而遭受的奴役;按土地收入的财产资格划分公民等级,取消之前的贵族、农民、手工业者三级之分;设立新政权机构四百人会议;颁布促进工商业发展的法规。梭伦改革把雅典引上了建立奴隶制民主政治和发展工商业的道路,为雅典后来的繁荣与强大奠定了基础。

3.希罗多德

古希腊史学家。出生于小亚细亚西部希腊殖民城邦哈利卡纳苏城。曾到达雅典,对雅典民主制度推崇备至。公元前443年移居南意大利的图里伊城,后取得该城公民权,并在此著述终老,倾毕生精力撰写《历史》(即《希腊波斯战争史》)。此书为欧洲史学的开山之作,故希罗多德享有“西方史学之父”的美誉。

4.尼西亚会议

325年君士坦丁在尼西亚城召开的基督教主教会议。为了把基督教变为帝国政权可靠的支柱,帮助教会统一教义和组织,325年,君士坦丁在尼西亚召集了318名主教举行会议,这是基督教历史上第一次宗教大集结。会议制定了所有基督教徒必须遵奉的教义即“尼西亚信条”,确认基督与圣父圣灵同体,因而是永恒的,树立三位一体派为正统,斥责阿里乌派,并革除阿里乌教籍,予以放逐。

5.末日审判书

英王威廉一世(征服者)下令进行的全国土地调查情况的汇编。目的在于了解王田及国王的直接封臣的地产情况,以便收取租税,加强财政管理,并确定封臣的封建义务。1086年由国王指定的教俗封建主在全境进行广泛的土地调查。把全国划分为7~8个区,每个区包括若干郡。按郡、百户区、村的系统了解情况。调查内容包括当地地产归属情况,每个庄园的面积、工具和牲畜数量,各类农民人数,以及草地、牧场、森林、鱼塘的面积,该地产的价值等。调查结果汇总整理,编定成册,称《末日审判书》(意指它所记录的情况不容否认,犹如末日审判一样)

6.拿破仑法典

法国拿破仑统治时期制定的民法典。由拿破仑和第二执政康巴塞雷斯等人主持制定,1804年3月21日正式公布实施。法典是法国革命胜利成果与启蒙思想结合的产物,共有2281条。它宣布保护私有财产制度,确立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否定封建等级特权,规定所有公民平等,都享有民事权利;确认了革命期间对封建贵族及教会土地的剥夺;把大革命的形成中小土地所有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保证了自由买卖、等价交换和契约自由等原则。法典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封建家长制和男性为主宰的色彩。这是一部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巩固了大革命的成果,为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并成为欧美各国民法的范本。

7.加富尔

意大利民族统一运动的自由派领袖。1847年创办《复兴报》,宣传君主立宪思想。力图在撒丁王国领导下,通过军事和外交手段,自上而下统一意大利。1852年起长期任首相。1858年同法国缔结反奥同盟。1859年撒丁与法国发动对奥战争取得胜利,收复了伦巴第。1860年促成加里波第领导下经过民族解放战争收复的西西里和那不勒斯,并入撒丁王国。1861年3月宣布意大利王国成立,亲任王国首相。

8.全国工业复兴法

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新政,复兴工业的一项重要立法。1933年6月16日,美国国会通过了《全国工业复兴法》。该法是“新政”的核心与基础。规定将全国工业划分为17个部门,分别成立协商委员会,制定“公平竞争法规”,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和工资水平等,以避免盲目竞争而导致生产过剩。法令还对劳资关系作了规定,工人有组织工会和推选代表与资方集体商订雇佣合同的权利,资本家必须接受最高工作时数和最低工资额的限制。《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对于恢复经济、缓和阶级矛盾起了较大的作用。

三、论述

1.16到18世纪欧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逐渐走向世界前列,东方衰落的原因

一、政治制度的不同的影响:

中世纪后,西方民族国家开始兴起,专制君主也开始把眼光放在海外殖民地的掠夺以及海上霸权的争夺上,以获取巨额的财富。与此同时,资产阶级也随之成长壮大。

而此时的东方诸国,无论是中国的明清还是穆斯林世界,依然在封建道路上缓慢前行,政治上不断强化中央集权和专制统治,阻碍了新的更有活力的经济力量的成长。

二、经济制度的不同的影响:

在中世纪后期,欧洲各国普遍采取重商主义政策,努力发展本国工商业,鼓励工业品出口。为西方的崛起奠定了物质条件。

而此时的东方封建国家实行的是“重农轻商”的政策,,固守农本经济,摧残工商业。无论是中国还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工商业者都是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商品经济的发展受阻。

三、思想因素的影响:

从十四世纪中叶到十七世纪初,欧洲发生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运动。这场运动始于意大利,后扩展到英、法、德、西等欧洲国家。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提倡尊重自然和人权,鼓励人们为幸福而奋斗开拓。

然而在遥远的东方却是不一样的场景。穆斯林对西方有一种优越感,妄自以为自己是不可战胜的,这样的心态自是不会关注西方、学习西方的。而在中国,儒学处于主导地位,儒家传统成了维持现状的最佳工具,最终导致了处处顺从、事事以正统观念为依据的思想氛围,排除了思想继续发展的可能。

四、地理位置的影响:

欧洲是一片半岛大陆,是大陆的尽头、海洋的开始,而且海岸线蜿蜒曲折拥有众多良港,这使得欧洲的造船业和航海技术都很发达。而自古以来的海洋文明培育了人们敢于冒险、积极进取的思想,还富于向外求生之本能。

中国地大物博,在经济上能做到自给自足,而且四周有海洋、沙漠、山脉等天然的地理屏障,使中国能在较少受到外来侵入的情况发展自己的文明,因此中国自古以来便走的是背靠海洋、内向发展的道路,缺乏走向海洋、对外扩张的思想意识。这样的地理环境使中国社会呈现的是——保守、内向,缺少创造力和开拓精神。

五、宗教因素的影响:

基督教的教义中就渗透着浓烈的普济主义、改变异端信仰的热情和好战精神。使西方国家从精神上和心理上推动、鼓舞资产阶级在掠夺扩张的道路上毫无顾忌地前进。

总结:正是上述这些因素的相对衰落的综合最终使得东方世界全面落后于西方,并一度使东方从属与西方。

2.一战的性质、爆发的原因及其影响。

?性质: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世界而进行的一场非正义的、掠夺性的帝国主义战争。

?原因:

(一)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经济上,一战后德国利用英法矛盾和美国的经济扶植,再次超过英法;日本利用“一战”期间在远东、太平洋地区获得的利益,迅速发展起来。政治上,德国、日本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过程中,较多地保留了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传统,经济大危机中更是建立了极权统治——法西斯专政;英、法、美则继续发展了民主政治。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再次改变了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并且加剧了它们之间的矛盾,发展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按新的实力重新分割世界。

(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影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战胜国与战胜国、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矛盾重重,受压制国家一直希望能改变这一政治格局。凡尔赛和约对德国惩罚性的规定在德国人民心目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战胜国意大利因英法没有履行大战前的承诺而不满;华盛顿体系使日本在军事、中国问题方面受到压制。因此,德、意、日三国都迫切希望打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三)经济大危机的影响。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引发了各国严重的政治危机,为摆脱经济危机打起了贸易壁垒战。严重依赖美国的德国与严重依赖外国市场的日本,都无法通过自身内部经济政策的调整来摆脱危机,只能借助原有的军国主义与专制主义传统,建立法西斯专政进行疯狂的对外扩张,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带来了巨大灾难。全世界军民死亡6000多万人,消耗军费13000亿美元,物资损失42700亿美元。但是以反法西斯力量的胜利而告结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挽救了人类文明,恢复了世界和平。

(一)战争彻底地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引起了世界范围内政治力量的重大变化。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德、意战败,英、法势力被削弱,欧洲尤其是西欧在国际事务中居于支配地位的时代已成为过去。与欧洲地位的衰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兴起。美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和军事强国,并在政治上把西欧、美洲和日本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苏联虽然在经济上逊于美国,但在军事和政治上十分强大,是战后唯一有力量与美国抗衡的国家,于是以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代替了以欧洲为中心的旧的国际政治格局。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又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速发展的催化剂。这一时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运用国家的力量把资本主义经济纳入战时轨道,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了巨大发展,如对整个经济生活建立了一系列严格的管理机制,国家军事订货的规模空前庞大,国家投资在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大幅上升等,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迫切的军事需要,使交战各国倾全力去发展相应的制胜武器,从而也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例如,原子弹的制造引发了一场能源革命;火箭技术的发展打开了人类进入太空的大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导致了信息时代的到来。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一系列欧亚国家走上社会主道路创造了条件,战后社会主义超越一国范围而成为世界体系。规模空前的反法西斯战争,使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参加了这场正义战争,从而促进了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空前高涨。战后,殖民体系迅速瓦解,帝国主义的统治范围大大缩小,亚非拉一系列国家相继独立,加快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3.论述戴高乐的独立自主政策

1959年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成立,戴高乐任第五共和国第一任总统。他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其核心是在维护民族独立、国家利益的基础上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使法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的作用。

(一)政策提出的背景:(1)战后法美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法国在经济、政治上受到美国的限制,希望能有同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2)国际格局发生变化的结果。美苏冷战使法国感受到安全的威胁。(3)戴高乐个人同美国关系不好。美国二战期间没有支持戴高乐。

(二)其政策基本内容:(1)促进法国外交上独立自主。反对美国的霸权,维护民族的独立,谋求法国的大国地位,主要反对美国大西洋联盟的霸主地位;1966年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主张建立三位一体的核力量,1960年试制成功第一颗原子弹。(2)加强法德合作,推动两欧的联合。戴高乐认为德国的分裂及美苏对峙对德的控制使德国不能成为法国的威胁,而且欧洲联盟的建立也不能缺少法德。1963年,法德签订《法德合作条约》,实现历史上的和解,推动欧洲一体化的发展。(3)调整改善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1964年中法建交,法国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对苏联既保持警惕,又希望建立缓和谅解的合作关系,扩大法苏经贸合作,通过向苏联靠拢摆脱美国的控制。(4)非殖民化的问题,使法国赢得有利的国际地位。

(三)其政策的意义:戴高乐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对维护法国的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提高国际地位,推动两欧联合和世界多极化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戴高乐推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雄心很大,经济不足是其弱点,不可能使法国从根本上改变其国际地位。

上一篇: 凉拌蘑菇的做法(凉拌蘑菇的做法视频)
下一篇: 四库是指什么(八字中四库是指什么)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