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1、李卫红,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质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空想论,《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6月第18卷第3期2、李皓

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1、李卫红,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质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空想论,

《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6月第18卷第3期

2、李皓,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0年第6期

3、卢继元、胥静,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看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4、杨彬,科学社会主义再认识,《北方论丛》,2002年第4期

5、贾成,划清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界限,《社会科学》,1981年第3期

6、葛洪泽,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5月第4卷第3期

7、于凤梧,坚持科学社会主义——读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5期

8、段瑞华,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发展过程的两次飞跃,《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6月第26卷第2期

9、信德初,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两重性质——兼论科学社会主

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关系,《现代哲学》,2000年第2期

10、赵小芒,唯物史观与社会主义从空想科学的发展——读《反社林论》,《国防大学学报》,1990年5月27-32期

11、颜晓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方法论转变,《新疆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12、黄达强,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划清空想与科学的界限,《教学与研究》1980年第6期

13、林萍,驳***思想的乌托邦来源论—评《***与马克思主义、

乌托邦主义》,《龙岩学院学报》,2005年8月第23卷第4期

14、胡瑞华,超越乌托邦——论***关于破除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发

展社会主义的思想,《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年3月第29卷第1期

15、孙代尧,科学社会主义是否存在“空想成分”之争的有关历史考

察与辨析,《社会主义研究(武汉)》,1991年第5期

16、朱旭红,论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原则,《浙江大学学报》,1994

年9月第8卷第3期

17、茶娜、高利英,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理论研究》,2001年第3期

18、张彭松,王雪冬,乌托邦与历史的终结——马克思理论视角的历

史反思与批判,《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3月

第6卷第1期

19、祝福训、申存良,划清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界限,《山

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3期

20、伍林生,空想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空想,《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2月总19卷

21、徐毅鹏,乌托邦与科学共产主义理想,《新长征》,1986年4月

12-14期

22、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回顾与新近发展,《宁波党校学报》2004年第6期

关于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的研究观点摘录

一、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是站在唯心主义的立场上,从抽象的人性出发,把资本主义看作是违背人的理性的表现,认为共产主义就是人的理性的千年王国的实现;在实现共产主义的方法上,认为就是从人们头脑中重新发明一套原则,取代资本主义现实中的原则,也就是说,空想社会主义仅仅是一种对资本主义的价值批判,对共产主义的形而上学理想。科学社会主义则是从“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是从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出发,从分析资本主义现实的经济运动过程的内在矛盾出发,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的未来趋势,根据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现实力量的对比和当时国内外的复杂形势,制定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斗争的路线、方针和策略,也就是说,科学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进行科学批判的结果,是建立在客观事实之上的科学结论。

——李卫红,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质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空想论,《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6月第18卷第3期

空想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主要指欧洲)的统称。

——李皓,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0年第6期

空想社会主义的空想性主要是:不了解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持用理性原则改造社会;不了解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作用和意义,主张用说服和示范的方法改变社会;不了解工人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把它们仅视为同情的对象。

——卢继元、胥静,从《社会

主义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看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理解:第一,它是人类所追求的一种价值理想;第二,它是在这种价值理想的指导下所实际开展的社会运动;第三,是人类最终能够实

上一篇: 胡明: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引领法治体系建设
下一篇: 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建方式的差异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