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马梦飞 何方迪
寻新记
作为经济发展的新起点、新动能,新质生产力的规模和速度取决于当下,决定着未来。对此,封面新闻推出“寻新记”——寻找新质生产力调研行系列报道,走进企业、对话专家。本期,记者采访到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蒋永穆,就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相关问题展开解读。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蒋永穆(受访者供图)
“新”的意义
对生产力第三次系统性新质化完成形态的准确界定
新质生产力是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的新概念,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对此,蒋永穆认为,新质生产力是通过研判科技和产业革命发展趋势,根据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立足世界经济发展现实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对生产力第三次系统性新质化完成形态的准确界定和科学概括,生产力的不断新质化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对于新质生产力提出的背景,蒋永穆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解读。
他提到,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顺应科技产业变革趋势。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催生出一场系统性的生产力变革。人类社会历史中两次生产力的系统性新质化,分别推动人类社会步入农耕时代和工业时代。当前,第三次生产力系统性新质化正在发生,正推动着人类社会由工业时代转向数字信息时代。
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满足我国高质量发展要求。当前,中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的特殊阶段,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经济增长动能减弱。因此,亟需以加快生产力转型为突破口,扎实推动生产力系统性新质化以实现发展质与量的双重提升,支撑经济实现由高速度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顺利转轨。
此外,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也是服务国家战略层面需要。现阶段,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大科技创新要素投入,抢占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次生产力新质化很有可能成为打破日益固化的世界分工、产业和利益格局的绝佳契机,应团结力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
“新”的特点
新要素、新结构 全方位、多层次动态互动
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有什么特点?蒋永穆进一步解释,作为要素与技术变革的映射,传统生产力的产业体系自然以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体,以规模化生产为标的,呈现出高资源消耗但低价值产出的特点。而新质生产力的产业系统则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体,以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生产为标的,呈现出低资源消耗但高价值产出的特点。
“新质生产力相较于传统生产力,其‘新’以新要素和新技术为体现。”蒋永穆表示,他将传统生产力构成要素形象比喻为一个二维平面结构,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是内圈要素,科技要素在这个模型中扮演外圈角色,对其他三个要素起影响作用。但在新质生产力的框架下,要素系统转变为三维立体结构,更像一个球体模型,球心是科技创新要素,紧随其后的第二圈层包含了由科技创新衍生的数据要素,以及新型劳动者和新型劳动资料。第三圈层则涵盖了新型劳动对象,同时纳入了生态环境和空间资源这两个新的生产要素。在新质生产力体系中,这三个圈层不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深入融合,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动态互动关系。
而在新技术方面,他认为新质生产力的技术系统是以数字信息技术研发与应用为轴心,协同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技术为主体,以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等技术为前沿,技术研发的投入和产出呈现指数增长的特点,技术研发的方式是自主创新为主搭配交流借鉴。
“新”的影响
对传统生产力要素、技术和产业进行整体革新
事实上,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意味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更体现了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蒋永穆提到,新质生产力影响产业发展的逻辑在于,生产力新质化过程中,传统生产要素将发生变革,进而引发生产技术变革,变革的生产技术又转化为研发成果进而参与实际生产过程,现代产业集群由此发生新质形变,也正因此,新质生产力产业体系的主体由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构成。“现阶段,我们可以从塑强科技创新整体能力、积极培育新质要素成长、推进核心技术研发应用和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四个维度出发,转科创潜力为现实生产力。”
当前,中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蒋永穆认为,从经济层面上看,新质生产力在推动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发展质效双升、塑造国际竞争优势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将有力推动我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的形成与发展。
新质生产力通过优化重组生产要素配置,将对传统生产力要素、技术和产业三大系统进行整体革新,以科技创新为杠杆撬动传统生产力跃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效率能级提高,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新动能。
具体而言,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不仅提高了传统行业的生产效率,促进了经济增长的数量指标提升,而且催生出大量新兴产业和新的增长点,增强了经济发展的韧性与活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