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视察时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并提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核心数字技术的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于持续爆发时期,加快形成与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把握新机遇的重大战略选择。目前,学界对新质生产力的重视程度不断攀升,相关研究成果主要聚焦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注重剖析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历史脉络,认为它是基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现实产业布局和战略地位、擘画高质量发展蓝图过程中提出的,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二是关注新质生产力的实践应用,指出新质生产力与智能化劳动产品的生产和应用有着互相支撑的关联,其形成也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经之路;三是重视新质生产力的交叉融合作用,如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渗透、产业联动、链条延伸、内部重组等途径,有助于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教育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动能,对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具有强大的支撑力。然而,职业教育发展与新质生产力形成之间的互动关系、支撑逻辑与行动路径等问题,却还未得到研究者们的深入讨论。因此,以“识变一应变一求变”为分析逻辑,阐明新质生产力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呼唤,探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改革重点,并探究职业教育造就高技能人才来助推新质生产力涌现的行动路径。
一、识变:新质生产力形成亟待职业教育培育新型劳动者
新时代职业教育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两个大局,充分发挥自身类型特色的创新动能,持续加强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耦合衔接。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高技能人才的支持,而此类人才又依赖于职业教育的培育。为此,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通过改革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来打造更多的新型劳动者。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在推进自主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上开展了成效显著的探索,也面临着诸多现实机遇与挑战。
(一)新质生产力形成呼唤创新型劳动者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主导,而传统技能人才对于科技创新、技术更替的推进作用相对有限,所以要求职业教育培育新时代下的新型劳动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实现了由外延式向内涵式建设的历史性跨越,但也还存在较为明显的构成要素“断层”、系统内外联动不足等困境。虽然职业院校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较好,但技能人才尤其是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相对较少。据统计,到2021年底,全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超过26%,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30%,但与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40%~50%)还有差距。此外,我国并未重视对早期高技能人才的识别、甄选,部分有先天潜质的高技能人才后备力量被湮没。职业教育的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素质创新型劳动者产生的沃土,事关技术创新、生产工艺推广与科技自立自强。在实践层面,目前我国助力技能习得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尚不成熟,具体表现出职业发展前景吸引力不强、技能评价与激励制度推广不畅等难题。研究表明,随着市场智能化水平提高,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结构与就业市场需求不匹配,劳动者技术技能水平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如何整合教育资源、凝聚培养合力,高效推动我国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为加快新质生产力涌现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成为职业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
(二)新质生产力形成要求更新育人理念
新质生产力展现了对于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重新定义和重视,需要一支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人才队伍。在数字技术快速迭代的催化下,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质量在持续提高,数字化人力资本成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技术升级的关键时刻,人才培养的理念也需要更新。管理进步主义追求“科学管理”(Scientific Management)与学校效率,体现出教育研究者与学校管理者之间“科学主义”和“效率主义”的共谋。受科学主义的桎梏与对功利追求的影响,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旨趣已悄然发生异化,重视对实用技术的向往、纯粹知识的追求和经济效率的迷恋,使得本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转型为一种机械式的技能训练。现代职业教育对效率的过度关注,主要体现为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单一讲授,其他模式主要以配角的身份出现,从而流水线化地培养出一批满足企业用工需要的“单向度的人”。然而,新质生产力的出现借助科技革命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与学校的教学形式。现代职业已不再只是个体谋生的手段,它更成为个体实现生命价值的载体,即需要关注人才培养的全面性与现代性要求,满足“人的全面发展”诉求。单纯技能主义的人才培养观已愈发不适应未来工作世界对“复合型宽口径”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定位。因此,如何立足更高站位树立全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理念,成为职业教育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面临的重要挑战。
(三)新质生产力形成亟待职教培养提质
20世纪80年代,刘易斯(William Arthur Lewis)发现,发达国家非熟练劳动力严重不足,劳动力成本趋于上升,这种成本变化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丧失,最终使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产业转移过程有一定规律特征,早期主要从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过渡到资本密集型产业,再到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研究表明,“人才是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的主要沟通要素”,产业经济与技能人才之间有着互相促进的作用。由此可见,紧密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培养人才是实现高技能人才成长的关键所在,也是破解“李约瑟难题”的重要钥匙。然而,随着逆全球化趋势和多边主义的增强,中国深度融入与“美国优先”之间的经济全球化博弈持续升级,全球迎来“东方文明”的再次崛起。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度演进的进程中,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逐渐变得激烈,新冠疫情加剧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美国对中国的打压封锁愈演愈烈,令中国外部环境面临严峻冲击,而我国教育链与人才链的国际拓展遭遇重大冲击。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的发展韧性不足,“引进来”的人才培养模式不适,职业教育国际话语体系在话语质量、传播效果、国际话语权方面的表现力还有待提升。此时,我国教育如何保障高水平对外开放,自主培养出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从而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将成为当前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在此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如何保证高质量对外开放,自主培养出适配高新产业、重点产业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助力国家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将成为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
二、应变:打造“五金”新基建提升职业教育培养质量
科技创新是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步骤,而职业教育作为技术研发和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是战略性,未来性产业力量向稳发展的基础性保障。重大科技革命带来的“变轨超车”机遇,成为职业教育提升质量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新基建”赋能职业教育提质增效主要从专业,课程、师资队伍、实践基地、教材等方面展开,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数字底座。
(一)建设融入新兴和未来产业的金字专业
在国家重视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需要与时俱进,积极建设金字专业来融入这些新兴产业领域。职业教育金字专业具备如下特征:一是紧密对接国家战略,瞄准产业发展前沿;二是建设重点与技术进步方向同频共振,突出科技革新前瞻性;三是注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深刻契合产教融合发展需求;四是教学力量雄厚,具备行业领先水平。金字专业的设置与建设需要依靠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主体的协同发力。政府需制定相应的政策支持,为专业建设提供资金与资源配置;职业院校应主动加强与新质生产力核心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数字化企业的深度交流合作,将一线产业需求转化为专业建设的指导原则;行业企业与科研院所则应该积极配合职业院校需求,配置专员深入参与专业建设全过程,为人才培养提供实习实训机会与科研支持。建设金字专业将有效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培养出具有产业竞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助力我国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提档增效。
(二)开发满足新职业岗位需求的金品课程
数字经济能够赋能颠覆性技术创新,为此同样能带动新质生产力的涌现。随着数字经济的迭代,工作世界对于数字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我国多地区已经开展了相应的行动计划。例如,浙江温州启动数字领域高技能人才“一试双证”试点工作,旨在加快温州数字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为满足社会对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职业院校应积极开发顺应新职业岗位需求的金品课程。为增强教学品质,职业院校应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对传统专业进行升级,并增设数字经济领域的新专业。同时,开发与之相匹配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资源。金品课程的开发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以高端技能形成作为导向,课程设计应聚焦培养学生的高级实操技能,使其适应新职业岗位要求;二是进行模块化设计,将课程内容拆解成独立模块,使于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修;三是注重实践性,课程应提供充足的岗位实习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磨炼技能。金品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将有效增强职业院校的数字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为数字经济发展输送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在金品课程的持续升级下,此类人才还将成为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引领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骨干力量。
(三)打造站在新质生产力前端的金牌师资
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取决于师资的能力与水平。在新质生产力涌现的时代,职业教育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培养一支站在新质生产力前端的金牌师资。产教融合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必由之路。产教融合将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为教师提供实践经验和前沿技术知识的学习机会。通过产学研合作,职教师资队伍能够掌握企业的一线生产流程、技术标准和最新的行业需求,将这些知识融入教学,将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各项职业能力。金牌师资应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与优异的专业素养。金牌师资需要持续更新专业知识,掌握前端技术,并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同时,金牌师资还应具有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善于培养与激发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打造金牌师资需要多措并举,包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提供专业发展机会和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等。只有依靠多元主体的共同努力,才能切实打造出一支具备实践经验、技能水平、教学素质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培养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社会发展。
(四)形成真实职业环境支持下的金铸实践
实践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却成为制约职业院校高质量教学的短板、软肋与痛点。要解决该问题,亟需金铸实践基地的加持。金铸实践基地具备如下特点与优势:一是基于逼真的职业环境开展教学活动,提供全流程操作和沉浸式体验;二是配备与行业发展同频的先进设备和工具,保障实践教学实效性;三是聘请经验丰富的“教练”型导师,指导学生实践操作与技能精准提升;四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技能传授评价体系,考核学生的职业素养、技能水平与解决实际难题的能力。通过金铸实践基地,学生掌握行业实际操作流程和技术规范,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同时还可提高学生解决复杂技术问题的实践能力,并在就读期间便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增强就业竞争力。金铸实践基地是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加速器”,只有通过“真刀实枪”的技能训练,学生方能具备助推生产力提升的能力,为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工作世界进步作出贡献。
(五)培育彰显职教类型特色的金检教材
教材是职业教育教学的重要载体,是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保障。为培育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金检教材,需要遵循“改到实处是教材”与“校企合作编教材”两大原则。一方面,教材内容应紧密贴合行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反映最新的技术、工艺和行业规范。这就要求行业专家必须参与教材编审,确保教材内容的实用性和指导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适应岗位需要的真才实学。另一方面,企业如果能够深度参与教材编写过程,将为职业院校提供真实的工作案例和技术资料,确保教材内容满足人才培养需求。金检教材最能贴合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每年1-2次的编写与再审过程还能保证教材的即时性,使职业院校教学内容能够反映行业的最新技术。同时,企业真实案例是贯穿金检教材的逻辑主线,实现校企界限的跨越与产教深度融合。金检教材的建设对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至关重要,培育彰显职教类型特色的金检教材,将为培养合格的高技能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求变:重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助推新质生产力涌现
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时代背景中,高技能人才已成为新质生产力涌现的关键催化剂。为满足这一迫切需求,亟需重构职业教育领域的创造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为劳动力提供驾驭未来挑战所需的深厚知识,精湛技术与卓越的职业素养。为此,需要立足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时代紧迫性,提出促进新质生产力涌现的行动路径。
(一)提升职业院校关键办学能力,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奠基
《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及时把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引入教育教学实践”。提升职业院校关键办学能力,需要从师资力量建设、课程与教学优化、创新教学及评价模式出发。首先,融入新质生产力发展要素,加强师资力量建设。结合国家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应加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组建,大力引进和培养战略人才、应用型人才和技术工人等新质生产力发展要素。招聘和培养具有行业前沿技术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顶尖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卓越工程师,提升职教师资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其次,优化课程与教学设置。职业院校要根据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优化课程设置并合理布局专业与专业群,引入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标准进入专业建设过程。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校企合作,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和现代化实训室,促使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中掌握技术技能,培养其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最后,创新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职业院校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工作过程导向,项目导向、案例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并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综合评价,引导学生扎根专业领域,实现身心全面发展。
(二)构建面向实践的企业平台,催化劳动者技能提升
企业平台是职业院校与企业紧密合作的中间枢纽,该平台将“政校行企”联系起来,为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技术创新和企业转型提供支持与服务。第一,构建企业平台有助于建立产教深度融合支撑下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企业平台将充分发挥技术服务的赋能作用,加强订单培养、学徒制和委托培养等多形式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将对产业链分工进行重新分配,企业平台将成为校企之间的“中间人”,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定制,培养适应企业实际需求的技术人才。第二,企业平台将助力形成开放共享式的实践载体。依托政府主导与多渠道筹措资金,企业平台将囊括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企业实践中心与公共实践中心等组织的优势功能,为劳动者提供多元化的实习实训支持,为企业供给产品中试和工艺改进服务。同时,企业平台将加强行业标准制定和技能认证体系建设,为劳动者技能评价和激励提供依据,通过完善标准与认证体系建设,将会营造有利于劳动者技能形成和提升的社会环境。
(三)重视培训充电与深造学习,铺设人才终身进阶之路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更多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重点关注此类人才的培训成长与个体发展需求已经成为助推新质生产力涌现的根本动力。首先,要构建与完善现代职业教育技能培养体系。完善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明确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路径与认证标准。在此基础上,打通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之间的协同创新通道,实施学历与技能证书互认制度,为高技能人才终身学习提供阶梯式进阶平台。其次,保障一线技能劳动者的各项权益,提升技能就业吸引力。要求完善劳动者尤其是技能劳动者的权益保障,保证其薪酬福利、社会保险等合法权益。还必须建立技能人才荣誉表彰制度,树立工匠精神榜样,激励人才投身技术技能领域。同时,提供子女教育、医疗保健等公共服务支持,解决劳动者的后顾之忧,增强高技能人才的归属感和获得感。最后,鼓励广大青年投身高技能人才行列。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为青年提供掌握最新技术技能的机会,并加大宣传力度,设置工匠精神和产业工人的职业成就榜,激发青年的职业荣誉感。积极探索创新的激励机制,如技能津贴、职业发展奖励等,吸引更多青年加入高技能人才的队伍之中,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职业本科教育的推进路径及实施策略研究”(编号:AJA220022)阶段性研究成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