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绣的起源
苏州城建于2800年前。而发祥于苏州的苏绣,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汉代刘向在《说苑》中记载:“晋平公使叔向聘于吴,吴人饰舟以送之,左五百人,右五百人,有绣衣面而豹裘者,有锦衣而狐裘者。”
▲《说苑》
这段内容描述了吴国人民身着华服晋平公使节的场景。虽然晋平公在位期间,吴国定都于现在的无锡梅村,但之后不久,吴王阖闾便迁都苏州。我们由此可以推断,早在公元前六世纪,苏州就已经出现了体现刺绣技艺的“绣衣”、“锦衣”。
▲ 绣衣一角
晋代王嘉的《拾遗记》中有所记载,三国时,“孙权常叹魏蜀未夷,军旅之隙,思得善画者,使图山川地形阵之象。赵夫人日:‘丹青之色,甚易歇灭,不可久宝,妾能刺绣,作列国于方帛之针绝,写以五岳河海城邑行阵之形’。既成,乃进于吴主。时人谓之针绝。”
▲《拾遗记·吴》
吴国丞相赵达之妹赵夫人,认为画作不易保存,加上自己又擅作刺绣,便将山川城池都绣成一幅图献给孙权。当时众人都称其为“针绝”,可见其绣工的精美。
2东晋以后的发展
东晋以后,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逐步从北方移向南方,江南地区得到了较长时间的安定。由于养蚕、樔丝、织锦、染色、绘画艺术的发展,苏绣也随之迅速发展,并逐步冠于全国。
▲ 采桑养蚕图
唐以前之绣品,多为实用(服饰等)。宋代刺绣之作,除为实用品外,尤致力于绣画。自晋唐以来,文人士大夫嗜爱书法绘画,文人画是当时最流行的艺术表现形式。
至宋朝,书画风格直接影响到刺绣风格。苏绣“精细雅洁”的整体气质,与这种历史的印记密不可分。
▲ 宋代典型文人画
3宋元时期的苏绣
随着南方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到了宋期,苏州桑蚕业的蓬勃发展使其成为丝绸之乡。城乡手工作坊林立,机房鳞次栉比、夫络妻织,刺绣产业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 繁荣的宋朝街市
各种苏绣品也逐渐从日常用品发展为观赏艺术品。
据记载,当时苏州有一条“绣线巷”,集中了不少专门为刺绣制作花线的作坊,能染制八九十种色泽的花线,加上每色区分各种深浅层次,合计达700种之多,可谓万紫千红、各色俱全。
宋代的《平江城访考》记载,当时绣线集中绣线巷(今修仙巷),刺绣集中在滚绣坊、锦绣坊。北宋末年,朝廷在苏州建立了织造衙门,兼办宫货绣品。
▲苏州滚绣坊街景
苏州人士张应文著的《清秘藏》一书中载:“宋人之绣,针线强国细密,用绒止一二线,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馋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望之生趣释备;十指春风,盖至此乎!”
▲ (宋)《刺绣梅竹鹦鹉图》
文中所描绘的宋代苏绣,其精美程度可见一斑。当时的用线和设色就极为讲究,所绣人文山水等都有惟妙惟肖的视觉效果,仿佛十指间有造物的春风。
▲ 南宋画绣珍品《瑶台跨鹤图》
宋代设立文绣院,绣工约三百人。徽宗皇帝又设绣画专科,纯欣赏性刺绣以仿绣书画为长,多以名人作品入绣,追求绘画趣致和境界。
▲ (宋)《宋梅竹山禽图》
绣画成为独立的艺术创作,仅“平针绣”就创出许多新针法。宋元时期绣品的种类从针法上分平绣和钉线绣两大类,从原料是否用金又分为“蹙金绣”和“彩丝绣”两种。
▲ 宋代刺绣黄筌画花鸟芙蓉、翠鸟图
1956年苏州虎丘塔发掘的4块宋代刺绣经帙,运用平抢、铺针、接针、施毛针等多种针法刺绣的花草图案,色彩鲜明,古朴大方
▲ 花云岩寺绣花经帖
元代至正年间(1341年—1368年)朝廷在平桥南堍建立了织造局,专门制作朝廷百官服饰,但不久就撤销了。
在《清秘藏》中有过记载:“元人用绒线稍粗,落针不密,间用墨描眉目,不复宋人精工矣!”是说元代的绣工用的绣线较粗,针脚也相对粗糙,甚至出现了用画笔描绘眉目,而不是精心绣出。虽不可以偏概全,但一般来说,元代的刺绣不及宋代精细。
苏绣的历史绵延两千多年
而明清之前的发展
发表评论